APP下载

浅谈体育学科幼小衔接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2014-02-14陈辉严海红

体育师友 2014年6期
关键词:大班幼小体质

□陈辉 严海红

浅谈体育学科幼小衔接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陈辉 严海红

“宝宝,今天上课专心吗?有没有开小差?”年轻的妈妈在接自己刚上一年级孩子放学时问道,“妈妈,我没有开小差。”妈妈又道,“上课一定要专心听老师讲哦。那你想开小差怎么办呢?”孩子骄傲地说“妈妈,我想开小差时,就使劲握拳,强制自己不想别的。”

这段对话一直烙在心头,家长的希望,孩子的努力与无助……,在新的一个学年国家学生体质测试上报完成之际,为此想谈谈体育幼小衔接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双向互动,做好小幼衔接的必要准备

1.了解幼儿园教学与小学教学的区别

儿童到了小学,社会、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更加具体、规范和严格,导致刚进小学的儿童很难适应,其主要原因是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一是在学习环境上,由丰富活泼的学习、生活一体的场所变成了比较单一的教室和操场;二是在学习规律上,由宽松的活动式学习变成了节奏紧张的上午3节课,下午2节课,而且每节课由原来的30分钟变成了40分钟;三是在学习方式上,由通过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获得多方面发展变成了在课堂中按照国家要求进行系统学习,而且有家庭作业和严格的考试;四是在师生关系上,由原来固定的2名班主任和一位保育员变成了一个班主任和若干名专业课教师,而且要求不再是保教合一。

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幼小衔接”规律的研究,使儿童能从幼儿园平稳向小学过渡。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要做的事,需要小学低年级的积极介入,同时也要克服过度化的倾向。

2.明晰彼此体育教学要求

幼儿体育是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规律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目标、内容要求、任务与课程理念等方面存在相近或不同。(见表1)

表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关内容比较

3.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对体育教育在理念、目标、任务上有一定的差别,要使得儿童在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之间完成顺利过渡,一定要加强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衔接的规律研究,特别是要了解彼此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彼此倾斜,使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能够接受,不至于产生“陡坡”。对此,一方面学区内小学和幼儿园要建立相关制度,保障衔接工作的开展,督促幼儿教师与小学体育教师加强研究积极应对;另一方面,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要做好培训等协调和统筹工作。

二、关注基础教育背景下的幼儿体质

当下,体质测试有两种类型。一是作为努力提高国民健康素质重要举措的“国民体质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对3—69周岁公民每五年进行一次“国民体质监测”,以此来衡量全民健身成果和体育事业发展成就;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指导健身,使国民树立正确健身观;促使政府运用科学方法,将国民体质作为国家资源和财富进行管理。二是面对学生体质的下降,国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教体艺〔2011〕2号)、《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并规定的大、中、小学学生每年10月底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上报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网。为有效提高学生体质,一方面,教育部对全国各地、各所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按各项指标从高到低“全透明”进行排名,对各省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排名并公示;教育督导部门在现代化学校建设评审中,将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良好率列入考核内容;还有些地方将学生体质作为考核学校和政府效能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教育部门组织对各级各类学生体质进行抽测和开展各类通讯赛等,以此来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

由于幼儿体质不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之列,而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之间的间隔,或者说成为一个小学生之间的分水岭为每年的9月1日。因此,要在每年10月底之前完成学生体质测试,并且要取得良好成绩和社会效应,对于一年级学生、体育教师、学校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为此,就相关测试指标作一比较(见表2、表3),希望在幼小衔接时,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和小学体育老师能够在测试内容和要求上进行有的放矢地衔接。不然刚开始上小学体育课,部分孩子就会产生恐惧、厌恶心理,进而会导致从娃娃开始就出现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另外,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否根据相关体质评价标准,对幼儿体育制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体质评价体系,使幼儿体质也变成共同关注;或者就让学生体质测试的项目体现在“途中跑上”,即有关素质项目从三年级开始测试,给“起跑线”一点空间和自由。

三、关注儿童发展过程中对体育的心理认知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识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并且知识的成长与智慧的成长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同时,他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而7岁,幼儿园大班至小学一年级阶段,正是思维第三阶段发展的开始,因此要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要点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做好体育教学的三个过渡。

1.儿童化语言与专业术语之间的过渡

儿童化语言与生活中的儿童口语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不是一味地模仿儿童讲话,而是教师针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用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在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从而慢慢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达仅仅做到准确、清晰、规范是不够的,多用儿童化的语言,“活”用儿童化语言,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如,在前滚翻教学中,采用“一蹲、二撑、三低头;团身滚动像圆球”的口诀,“团身滚动”是专门术语,配合“像圆球”这个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再加上逐一的身体体验,孩子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动作。

2.培养兴趣与发展基本技能之间的过渡

常见的幼儿体育活动都是以游戏为主,是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玩得高兴为主要目标,相对规范的体育教学活动很少。然而,没有真正的体育教学,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没有规范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的体育活动,就不可能促进儿童身体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幼儿园要加强走、跑、跳、投掷、攀爬、平衡等田径、体操类发展儿童基本活动能力的技能教学;另一方面,小学低年级要从儿童化、生活化出发,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适当采用情景教学,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尊重天性释放与规范养成之间的过渡

幼儿园大班在体育活动中对队列要求不是很高,集体讲授时大都随意站立,活动松散;而小学体育课教学结构应严整、紧凑,队伍调动规范。因此,在幼儿大班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队伍调动、集体讲授、集体做热身运动和开展游戏活动的时机,通过简短的语言或手势发出指令,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秩序感。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登峰.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J].中国学校体育,2014(1):2-3.

[3]孙斌,王雁萍.幼小衔接背景下对小学一年级体育教学的思考[J].体育教学,2011(03):43-45.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育研究室无锡市爱尔艺术幼儿园)

猜你喜欢

大班幼小体质
浅谈家园校协同促进幼小科学衔接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幼小衔接的意义及有效策略研究
幼小衔接的意义及有效策略研究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28天吃出易瘦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