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生共荣 互动发展
2014-02-14周高雄
周高雄
1951年5月,随着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农村信用社应运而生,被赋予“活泼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生产”的重任,缓慢发展;1978年12月,随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农村率先改革,理论上应倒逼农村金融改革开放,加快发展,但受计划经济习惯势力影响,农村金融仍然发展缓慢;此后,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带动,农村金融才得到较快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简称“农合机构”)不断发展壮大。虽然历经曲折,但随着“三农”发展而发展的总趋势没有变,服务农村经济的宗旨也一直没有变。变化最大的是农合机构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并呈现同生共荣、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农合机构新机制的内在逻辑关系
农合机构发展历程所揭示的三种关系
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这是农合机构生存的共同前提及其发展规律。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的工业化进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被重视,城乡割据,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些金融机构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只有农合机构仍在支持“三农”,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为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农村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此背景下,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试点工作适时启动,十年改革、成果丰硕,农合机构的面貌焕然一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建设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农村经济将会迎来一个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农村金融的发展空间将更大,农村金融市场大有可为。
区域经济决定区域金融。这是农合机构差异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在效率优先原则的作用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差异。东南沿海地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一些省份的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实现了城镇化。而西部地区的发展则相对缓慢,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步拉大。农合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就必须立足当地实际,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深耕农村市场,拓展城区市场,深度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实现互动发展。
农村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农村金融服务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实现“四化同步”的主要办法。要实现“四化同步”,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市场为指引,主动转型升级,向现代农业转变。农合机构,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三农”转型升级。
这些关系揭示了,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是广大农合机构的共同基因和优势之所在,是广大农合机构的生存之本、立身之基、发展之源。当前,面对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需求,农合机构必须进一步继承和创新优势,激发内在活力,相互协作、团结奋斗。广大农合机构不论处于哪种关系,不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都同根同源、同宗同姓,没有排斥发展的内在原理,始终是同生共荣的。
深化农合机构改革取得的三条基本经验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农合机构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农合机构60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多次改革,总体来看,2003年之前的改革都是不彻底或者是不成功的,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只注重管理权主体的更迭,不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没有触及产权制度改革,这是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2003年,国务院启动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这次改革以“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为总体思路,明确了产权改革作为农信社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激发了各级地方政府、农信社和社会各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改革发展热情空前高涨,广大农合机构迎来了60年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农合机构踏上了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
服务“三农”与中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是农合机构由弱至强最为正确的发展战略。市场经济的逻辑告诉我们:不为别人创造价值,就不可能获得收入。回顾农合机构的发展历程,就是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历程。60多年来,农合机构与“三农”、小微企业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共同成长,这是农合机构发展的基石和根本。当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将会迎来一次大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大农合机构必须强化自身传统的市场优势,做实做细,加快弥补自身发展短板,创新争先,为下一步的发展营造新优势。
“定向合作”是在市场化原则下由强扶弱、共同发展的最佳方法。发展层次不一,是农合机构的主要特点之一。以广东为例,既有全国最大、最先进的农商行,也有面临发展困境的农信社,如何健全内部协作机制,促进整体发展,是横亘在深化农信社改革面前的大问题。在这方面,广东省政府大胆探索,2009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定向合作的策略,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珠三角地区农合机构与特困联社开展定向合作活动。实践证明,定向合作的策略是好的,是符合深化广东农信社改革实际的。通过定向合作,资源在系统内得到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激发了先进地区农合机构走出去的动力,提升了特困联社管理、业务、技术水平,促进农合机构整体协调发展。
这些基本经验实证:农合机构不论处在哪个层级的发展阶段,都可以在市场化原则下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实现互相促进的科学发展。
广东已初步构建农合机构新机制
广东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各农合机构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2004年,在参加全国第二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之初,广东省就强调农合机构要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目前,广东省农合机构初步构建了同生共荣、互动发展的新机制,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
预计截至2013年末,广东省农合机构存贷款余额将分别达到13500亿元和8400亿元,是改革前(2005年)的3.23倍和3.43倍,存贷款规模居全国农合系统和广东省金融机构首位;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分别降至260亿元和3.11%,2005年后发放的新账贷款不良率控制在1.6%以内,资产质量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相当;经营效益连年大幅增长,预计2013年实现账面利润270亿元,经营利润325亿元;历史包袱大幅化解,2005年以来依靠内外部手段累计消化各类资产损失达2145亿元,整体上实现了由改革前资不抵债870亿元到2013年末资能抵债1485亿元的巨大转变。这充分证明了同生共荣、互动发展的新机制是个好机制。
构建小法人自主经营、特色发展的运营机制。广东省原有1300多个以乡镇为法人的农村信用社,通过统一法人,形成了98个地市、县(市、区)法人。在广东省联社的引导下,98家法人机构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灵活实施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新战略。一批农商行成为广东省农合机构发展壮大的主导力量和示范单位,在巩固传统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城区市场,打造具有个性特点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部分较强的农商行已尝试走出去谋求更大的发展。农信社成为支持“三农”的主力军、提高支农贷款比重的主要贡献者,借助广东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的力量,深耕农村金融市场,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不断巩固和增强服务“三农”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服务“三农”的第一金融品牌和排头兵。
构建大系统结算清算、研发开发的服务机制。结算系统分散落后、产品研发开发能力严重不足是改革前农信社长期单干造成的通病。广东省联社成立后,积极建设、充分利用大系统的优势,切实加大了广东省大系统结算清算和研发开发的服务力度。完善各类清算系统功能,实现了资金跨地区、跨系统实时达账,形成了通达全国各地的结算网络,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彻底告别了“结算难”问题。同时,通过资源整合,构建了资金调剂营运平台、理财服务平台、电子银行平台,加强了对农合机构金融产品创新的引导和组织,逐步完善产品创新机制,提高产品创新能力。省联社强有力的大系统服务,有效解决了单个小法人机构实力不足、规模不经济等问题,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成本的集约节约。
构建全系统人力资源配置及科技信息支持机制。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广东省联社立足省农合机构发展需要,实施梯次人力资源培养新战略。建立了高管人员选拔任用新机制,通过民主推荐、组织推荐与公开竞聘等多种方式,实现党管干部与市场化优化选配人才的良好结合。建立高管后备人员选拔培养新机制,按照“分层管理、定期考核”、“动态跟踪、重点培训”的原则,广纳优秀人才,适时适地使用人才,鼓励优秀人才到困难地区挂职锻炼或者任职考验。推行高管人员交流制度,指导、组织相关机构完成领导班子成员异地交流,搭建了广东省农合机构系统新员工招聘统一平台,实施统一规划、分层管理的教育培训机制。同时,针对广东省农合机构科技水平普遍落后的实际,积极推进数据大集中工程,整合计算机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和会计结算部等多个部门,设立了广东银信金融服务中心,健全了农合机构科技信息支持机制,为农合机构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信息支撑。
构建全系统应急化解金融风险新机制。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高低,对一家银行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单个农合机构规模较小、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严重制约农合机构科学发展。当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增强农合机构风险抵抗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为了弥补农合机构这块短板,广东省联社大胆探索,提出了发挥大系统优势,启动联合应急化解金融风险新机制的建设工作,尝试以适当方式建立农合机构金融风险应急准备金,发挥“一百家救一家”的优势富集效应,切实解决单个农合机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
优化完善农合机构新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即将出台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农村金融改革将成为金融改革的重头戏。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广东农合机构将在不断优化完善同生共荣、互动发展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充分发挥省联社的职能作用。现代管理实践证明,管理与服务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要更好地发挥省联社的管理职能作用,关键是要转变职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一是管方向,更好地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无论农合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还是改制为农商行,省联社要确保农合机构任何时候都“不偏向、不出轨”,坚持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根本宗旨,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快迈向现代金融企业步伐。二是管机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省联社要不断优化完善营销机制、经营目标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创新全系统金融风险预测、预判、预报机制和联合应急化解金融风险新机制,指导农合机构促进经营管理精细化,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管队伍,为农信事业发展给力撑腰。对全系统党组织实行垂直领导,加强农合机构领导班子建设,强化稽核和考核评价工作,细化刚化奖惩制度,建设一支强大的农村金融队伍。四是管后台服务,满足农合机构业务发展需求。省联社要发挥教育培训、产品研发、IT基础服务、资金清算等集约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为农合机构发展提供安全、优质、先进的后台支持服务,进一步营造“小法人,大系统”的联合竞争新优势。五是勤协调,维护农合机构利益诉求。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广东省农合机构合法权益,争取对农合机构的政策支持,帮助消化历史包袱,减轻经营负担,加快化解处置高风险机构的金融风险,促进农合机构健康发展。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赋予小法人更大更充分的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的权利。农信社60多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就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缩影。农信社2003年以前的改革基本由行政力量主导,从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改革中,“坚持市场化改革”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市场化改革方向的确立,成为农信社摆脱历史泥潭、踏上快速发展轨道的历史转折点,产生了以县、市为单位多种产权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众多贴近市场、反应灵敏、决策快捷的“小法人”。在广东农合机构全面深化改革中,省联社将遵循“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加快省联社职能转变,从优化制度安排入手,该管的真正管起来、管到位,不该管的坚决放给小法人。同时促进农合机构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 充分发挥农合机构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灵活选择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路子,深耕农村金融市场,开拓县域、城区金融市场,做成特色银行。
推行“精细化”管理战略,推动各农合机构转型升级。当前,广东农合机构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确立了“一面旗帜、一个坐标”的发展总目标:一面旗帜,就是高举“农村金融主力军”大旗;一个坐标,就是在纵向上成为全国农信的排头兵,在横向上成为广东金融的主要力量。要实现这些目标,农合机构要切实转变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战略,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做到业务营销和服务精耕细作、成本核算和控制精打细算、内控运行和管理精益求精。一是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着力引入BSC、FTP等先进管理工具,建立健全“六能机制”(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为核心的员工管理机制。二是加快流程银行建设。按照“全面推进、持续优化、整体提升”原则,加快广东农信流程银行建设,力争在2014年底广东省98家农合机构全面完成流程银行建设。三是加快推进新资本管理框架下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制定《2013~2018年全面风险与资本管理的实施规划》,以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信息系统建设为起点,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合机构风险预测与防控能力。
完善大后台服务,推进结算清算、研发开发转型升级。广东农信近十年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各农合机构要克服“小法人”势单力薄的劣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省联社强有力的大后台服务支撑。省联社将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不断打造统一强大的后台服务新机制,为农合机构提供更好的结算清算、产品研发、信息科技、品牌宣传、教育培训等全方位后台服务。省联社将力争用3年时间,在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成一个20年不落后的农信后台服务基地,全面增强对广东省农合机构的后台服务功能。
完善薪酬激励政策,促进员工队伍优化发展。客户、员工、股东是农合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三条生命线。广东农信要全面深化改革、做大做强,首先要优化员工这条生命线。要完善薪酬激励政策,激发全体员工的创业热情和无限创造力。以建立和完善员工等级管理为基础,以科学建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手段,以推行客户经理制和柜员制为重点,以打破员工收入“大锅饭”为目的,绩效资源重点向直接创造效益的关键人才倾斜,加快全员营销经营管理局面的形成,调整和优化员工队伍结构,提升干部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逐步丰富和提升员工间接薪酬(即员工福利)的比重,探索引入非货币薪酬的员工激励措施和手段,不断完善具有广东农信特色的全面薪酬管理体系。
全面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增强软实力。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团队的基石,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迅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广东农信要继往开来、更上层楼,特别需要先进企业文化的支持。通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积极传播、精心培育新时期广东农信“务实、勤勉、创新、争先”的先进文化,促进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农合机构各个层面,融入到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并转化为广东省农合机构干部员工的自觉行动,努力把广东农信企业文化建设成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优化集聚的团队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和卓越超群的品牌文化,进一步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规范、凝聚、辐射和激励作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为推动我省农合机构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省联社将带头建设广东农信先进文化,精心营建广东农信人的精神家园。
(作者系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