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的最新评估与对策

2014-02-14胡迟

上海企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升级制造业转型

胡迟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基础性内容。“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在遭遇“内忧外患”及上下游“两头受压”的逆势局面中,着力于调结构、促转型。基于有关数据的研究表明:转型升级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制造业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吸引力依然强大,但总体而言,转型升级仍然处于“爬坡过坎”的量变积累阶段,且由于经济放缓、成本上升及国内外市场风险与技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阻力使得转型升级的进程异常艰难。金融危机之后,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制造业正处于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之中。我国制造业必须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找准新的历史定位,进行产品、产业结构、经营理念与组织结构的治理整合,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由低成本要素优势向技术与品牌优势的质变。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效

“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一直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着力缓解外需萎缩和经济下行的不利影响,按照“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于2013年6月发布的最新全球制造业报告——《2013年全球制造业展望》指出,中国本地制造产业一直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并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及保护环境。中国政府继续为投资高端设备制造、高科技及高能源效益产品,以及新物料行业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该报告还指出,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国仍是一个甚具成本效益的制造基地,仍吸引着全球的制造企业。从全国看,转型升级的最新进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制造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

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结构调整正在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战略性新兴工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工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201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2个百分点,而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9.5%,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统计显示,2010、2011年,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增速与前些年相比已经明显回落,仅为14.7%和18.3%。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和促进下,2004—2011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均超过30%。2013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上半年的增速达到11.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3个百分点。另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规划发布实施。制造业领域的企业兼并重组活动日趋活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29%,超过工信部设定的5.0%预期目标2.29个百分点。

2.信息化的提升作用进一步增强

工信部提供的资料显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不断深化。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广受关注,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深入推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基本形成,示范企业评定、18个行业水平评估及区域水平评估有序开展,90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以两化深度融合为特征的一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成效明显。根据35个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数据,当前处于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1%、37%、22%和10%。2013年以来,以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运营、智能管理、智能决策和智能产品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工业初步发展。3D打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加快。

3.服务业的贡献明显提高

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三产业无论是总量、增速,还是投资规模、增速均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快0.6个百分点,所占GDP比重比上半年又提高0.2个百分点,最新占比为45.49%。工信部的资料显示,近年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自身现代化,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壮大,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服务越来越专业化。2013年1-4月,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收入增速分别达27.8%和28.3%。显然,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进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的贡献不断提高。

4.研发支出稳步增加

近年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逐年增加。2010、2011、2012年,研发支出、研发支出增长率与占GDP比重分别为6980、8687、10240亿元;20.3%、21.9%、17.9%;1.75%、1.83%、1.97%。目前,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东部沿海省份和地区的研发比重更高。例如,2012年,广东省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1%,深圳的投入比重高达3.81%,约是全国平均值的两倍,为全国领先水平。

从企业层面看,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最新统计,以我国制造业的精华部分——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201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有472家填报了研发投入数据,共投入研发费用总额为4273.6亿元,比上年的3922.4亿元提高了8.95%;平均研发费用为9.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33%;平均研发强度为1.87%,与上年持平,保持稳定。有449家企业填报了专利情况,共拥有专利27.8万项,比上年(441家)的22.4万项增加了24.11%;其中发明专利7.5万项,比上年的6.2万项增加了20.97%,占全部拥有专利数量的26.98%。

二、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的对策

李克强总理在去年人大履新后,首次明确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思维与构想。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中国经济的系统性、整体性提升,是根本性变革。毫无疑问,推动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和传统产业升级速度、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与竞争力,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极为重要的内容。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制造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我国制造业必须制定更加明智的发展战略,有效进行产品、产业结构、企业价值观和组织结构的治理整合,不得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产业竞争制高点上拓宽新的视野,在产业体系上完成从工业化初期的产业体系向中后期的产业体系转变,最终实现由低成本的要素优势向技术与品牌优势的转化,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质变。

(一) 建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转型升级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无疑问,该论断同样适用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把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结合型的产业升级模式会有效地推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无论是是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调节,还是发展战略性产业,都应当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伴之以政府的调控与引导。以此标准衡量,我国政府前一段时期在调节过剩产能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一些“过激”做法应当予以调整。对政府而言,应当运用适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协调推进,更好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一方面,“稳增长”能够确保结构调整平稳、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调结构”也能够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与消费需求,减小经济增长硬着陆的风险,更好地保证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

(二) 推行适合制造业发展趋势的战略

当前,我国制造业应当顺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趋势,推行适合制造业发展最新趋势的战略,力争建立起高起点的新兴制造业,以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是从“平推式”发展转向“立体式”发展,目前,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工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从过去“平推式”工业化转向“立体式”工业化,也就是指各个领域向着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的产业制高点攀登,形成各产业向上发展的差异化竞争态势,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深化。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都应在平等竞争中实现技术创新。政府经济政策应逐渐从倾向于给优惠待遇,转向营造公平竞争的秩序和政策环境。

二是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平台,我国制造业发展需要构建能持续推动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从微观层面看,解决核心技术的问题,必须发挥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将分散于产业链各价值环节的资源积聚起来,实现重点突破。从宏观层面看,应当根据我国制造业长远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体系,在促进投资、创新和进出口发展等方面给予明确保证和激励;同时,针对不同的制造行业和地区,制定有效的差异化产业政策、财税和金融政策。

三是培育我国制造业的跨国公司,未来我国政府一方面要从法律、政策等方面来引导和支持国内制造业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实现优势资源组合,有效扩大规模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清醒把握世界形势,以国家力量为后盾,充分利用外交手段,帮助我国制造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投资和市场扩展,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

(三) 提升供应链、生产与营销流程的效率

当前,我国制造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与“第三次工业革命”新形势下制造业竞争要素、流程的变迁及发展趋势,采用适合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理念、方法与工具。

一是实施供应链一体化,供应链关系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企业协同竞争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独立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而不需要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一体化的企业供应链体系能给企业带来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规模越大的企业,越面临改造其供应链关系的任务。对于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企业来说,有效实施供应链一体化战略是新形势下竞争战略的最重要课题。

二是推行精益化生产,通过推行精益生产并对人事组织进行组织扁平化改革,可以减少非直接生产人员,去掉生产环节中一切无用的东西,每个工人及其岗位的安排原则是必须增值,撤除一切不增值的岗位;并通过推行精益化生产进行生产均衡化、同步化,实现零库存与柔性生产;推行全生产过程(包括整个供应链)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零浪费;最终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式,以最优品质、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对市场需求作出最迅速的反应。

三是实行营销扁平化,营销扁平化是优化销售环节的最佳选择。从生产厂家来说,这种扁平化的合作模式使生产厂家可以跳过代理商、经销商直接与商家合作,从而压缩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可以将更多的费用用于终端促销,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营销扁平化是一种与顾客建设新型联系以捕捉商业机会的方式。

(四) 有效调节产能过剩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2013年10月,国务院最新发布的《指导意见》对五大行业严重产能过剩制定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同时提出了包括财税、价格、金融、土地、环保、职工安置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用五年的时间彻底解决五大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毫无疑问,产能过剩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绕不过去的坎”,化解产能过剩必须毫不动摇地一直坚持下去。鉴于前期的经验与教训,政策的制定必须既充分考虑现阶段的体制特点与经济环境,又前瞻未来的体制改革目标,从而提升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是提升组合政策的有效性,发改委、工信部等有关部门一直采取“组合政策”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度。从前期治理产能过剩的实践看,组合政策的有效性还有待于提升。首先,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步伐还应当加快,这样能够有助于约束政府及企业的投资冲动,也有助于从体制机制的源头抑制产能过剩的发生。其次,要加大执行监管的力度,切不可姑息手软,同时增强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效应,共同发力。最后,在目前体制环境下,强调行政问责制的使用。鉴于现阶段的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权力干预市场运行所致,因而,行政力量造成的问题现阶段还只能用行政的办法来应对。

二是企业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对于抑制产能过剩,企业也是责无旁贷。企业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在充分掌握市场行情的情况下,做到理性决策。在目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尤其应当以转变发展观念,改变竞争模式来应对市场的变化。

(五)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分6个部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必须借鉴、吸取前期光伏产业成长的经验与教训,以全新的思路和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大致处于同一起跑线。因此,我国需要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实力。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不断加强资源整合,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加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在资金支持上,单纯依靠银行贷款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民间资本的参与。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承接、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国家的总体经济布局看,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一不可。为此,要把握新旧产业的更替发展规律,寻求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从成长路径上看,要沿着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等3个方向,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龙头、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分布结构。

三是选择符合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应该立足于本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为了最大限度地回避风险,对企业而言,选择“战略联盟”方式很可能是更为稳妥的发展道路。企业可采取与相关企业进行战略联盟、合资、合作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推动自身发展;也可与已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共同创造条件开发业务项目,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资金、人才及技术难题,还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联盟中各方的共同发展。

(作者系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升级制造业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字词升级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
第九章升级!我的宠物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