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学习的师范生教育研究力的有效培育

2014-02-13王林发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项目学习师范生

[摘要]教师教育研究力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内容。实践证明,师范生在校期间已具备了一定的本体性、条件性知识,但教育研究力较为缺失。教师教育研究力要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来获取。通过科研项目提供项目背景、设计项目任务、实施项目探究、制作项目作品、进行成果交流和明确项目评价等策略,促进师范生教育研究力的生成,使项目学习既能发挥专业训练的工具性作用,更能培育师范生良好的教研素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思维能力等。

[关键词]师范生 教育研究力 项目学习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14-04

[作者简介]王林发,湛江师范学院教科院副教授(广东湛江524048)

一、项目学习的内涵

项目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项目进行的学习,是一种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对师范生而言,项目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具体的教研项目,研究筛选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充分运用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教研实践体验、综合探索创新中,获得完整而具体的学习能力,具备教研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在这类实践活动中,学生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和条件,遵循一定的研究过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某个教育研究领域的现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从而阐明这些教育现象或问题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性、制约性与组成规律,并对该研究结果进行反思及作出改进的决定。从这一意义上说,项目学习是支撑以知识建构和规律探究为内涵的学习载体。它既是一种实践性学习,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选题方向上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上体现实证性,实施过程上强调生成性,这构成了项目学习的核心要素。

教师不仅要能够传播知识,更要能够创新知识。教师教育强调以创新为核心,除以预设任务为逻辑核心来组织教学、提供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外部框架外,还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问题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完成研究课题获得教育研究力。从这一意义上说,项目学习的内涵恰恰契合了教师教育的价值诉求。正是基于此,笔者提出“项目学习”的理念,力图为培育师范生研究力提供有效的实施方式和整合机制。

二、培育师范生教育研究力的必要性

有专家指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工作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客观上要求“不能忽略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研究能力这一专业要求,也无法回避培养未来教师研究能力的责任”。教育研究力已成为优秀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工作母机”,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实践中,高师院校在培育师范生教育研究力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要切实培育师范生的教育研究力,必须改革封闭式的教学模式。项目学习为培育师范生教育研究力提供了新视野。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教育研究知识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师范院校的任务已由师范教育转型为教师教育。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师院校仍沿袭师范教育“文化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抽象化的教学法知识当成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过分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研究力的训练,结果“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职前教师往往无法将抽象的理论与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联系起来,其教学行为仍然以模仿为主体,难以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更谈不上教育临床经验的获得和教育学理念的形成”。脱离了教师专业实际的教学,学生的教育研究力是难以有效形成的。

人类的进步,不仅仅是获取现成知识,更在于创新知识,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学习者只有在认真思考自身发现的问题、追求符合自身的知识和理解力的答案时,才能真正地学习。由于项目学习既反映着现实问题,又蕴含着未知知识,所以学生在进行项目学习时,必须通过自主获得知识而不是教师灌输知识、自己亲历研究而不是别人替代研究而完成。在项目学习中,由于知识是经过学生自身在分析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所以学习的过程带有探索的性质。同时,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解决教育问题的知识,还有系统的研究方法、多维的思维视野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等等。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实践能力

封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进行科研时,关注的大都是理论,而一旦用于实践,学生往往会束手无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基础教育对教师研究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高师院校的教学尽管已从静态的教学知识体系转换为动态的教育理论体系,理论形态、教学内容、教材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型。但在教学模式上,“过于强大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对教师的教育实践形成了殖民、压迫、围剿的态势,抑制了教育实践自由生长的势头,导致了实践性学习的萎缩”。不重视教育研究实践的教学,培养的教师往往难以胜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工作。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师把基于经验和常规的一般性思考上升为科学的、系统的、专业化的研究,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教育研究力。教育研究力形成的最佳途径,莫过于让学生投身于教育研究实践之中。对师范生而言,教师向其提供教研项目或自身获得教研项目立项,是主动参与教育研究实践、观察教师教育研究活动、了解教育研究程序的好机会。师范生在参与教研项目活动过程中,理解教育理论,熟知教研规范,使“在做中学”成为现实。参与教育研究实践,一方面促进师范生对教育研究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促其初步了解教育研究的规律,内化教育研究理论知识,获得教育研究力,初步建构起教育研究知识体系。师范生通过项目学习,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教育研究过程,而且可以在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中,获得教育研究方法,生成教育研究能力,为将来从事教育研究奠定基础。

(三)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教育研究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教师深受学生欢迎。但在评价模式上,高师院校仍“以识记目标为主,对知识内化、知识运用、能力掌握、情感目标关注不够,而且考核方式单一”。这种评价导向,往往难以培养出具备厚实教育研究素养的教师。

基于项目学习培育师范生的教育研究力,其特点是事先并不提供现成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让其自己去发现知识,建构解决问题的图式。一方面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项目学习富有挑战性,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项目学习培育师范生的教育研究力,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分析、研究和抽象教育问题,学习全方位观察和思考教育问题,学习揭示教育本质,从而促其逐步获得教育研究力。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师范生教育研究力培育策略

基于项目学习的师范生教育研究力培育,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案例分析和研究实践得以实现。

(一)观察学习:培育师范生教育研究力的基础

观察学习包含查看、体验、分析和判断等思维活动,是形成个体教育研究素质的重要来源。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认为,在观察学习情境中,观察之所以能产生学习,是因为观察者通过对观察活动所获得的有关示范行为的信息进行认知加工,从而形成示范行为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具体要求是:让学生边观察边研究,在观察研究过程中学会研究;让学生在教育研究观察过程中全方位思考和探究教育问题,学会揭示教育本质;以问题为本,在观察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获得教育研究力。

1.确定课题。教师进行项目课题选择时应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课题之中,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提出解决方案。首先,项目课题要体现层次性,让学生在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精心选择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并提出问题。其次,每一个课题都包含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分析既定的研究课题,而分析课题则必须基于自身所能提出的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项目学习的关键,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才有电光火石般闪现的可能。第三,教师要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批评意识是开放性阅读的核心内容。只有求异思维才具有批评意识,让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地思考、探究、体验,才能有效生成创新意识。学生刚获得一个结果,立刻又被另一个更好的结果所“冲击”。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始终朝着别出心裁的方向延展,在不断寻找最佳方案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否定获得自我创新。

2.文献分析。文献资料分析应遵循“确定议题一收集信息一整合资料一解决问题”的思路,针对项目学习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针对学习成果提出批评,完善解决方案。此时教师充当着观察者、点拨者、咨询者的角色,可以帮助陷入困境的学生达成目标,帮助取得实效的学生生成富有洞见的思想。为此,需要加强文献分析。一是整合。搜集到的资源,并不一定都适合为研究所用,要求学习者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本着科学性、多样性、明确性的原则选出相关文献,然后根据学习主题进行再加工。整合资料可以在加深学习者对研究课题理解的同时激发分析材料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的探究水平。二是开发。文献开发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及研究理念,自主进行文献挖掘的创新行为。文献开发涉及学习者的学识、经验等各个方面,应依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特点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习者自主、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开展,旨在满足学习任务的需求,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资料利用过程。三是梳理。文献的初显状态是不规范的、零散的,比如同质错位、内容赘余等等,都与文献的无序有关。只有依靠学习者的学识和观察力,对资源的内部规律和外在形式进行梳理、调整,立足于文献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对资源进行分门别类,使之条理化、简明化,才能使文献产生最大的价值。

3.观察实施过程。研究观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包括研究的设计方案、流程步骤、预期成果等。如集中研读相关教育文献资料,形成国际性的、系统性的研究视野;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类梳理;精选文献资料,按项目学习的要求撰写研究索引等。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首先是提出问题。要求每一个学生就学习遇到的专业问题提出一些具有一定研究意义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其次是研讨问题。研讨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问题讨论更具挑战性。学生在“问题一研讨一反思”中学习,既融会了专业知识,又获得了研究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研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深化学习,消化专业知识,形成研究能力。学生要形成的研究能力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通过独立完成项目学习过程中的多次强化完成的。经过系统训练、整体反馈,学生可以确定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相互补充、提高,形成对研究项目的深刻把握。第三阶段是反思阶段。要进行“计划-行动-反思-完善”四个环节的多轮循环,多次反思,调整完善研究工作,力求做到研究有序、内容丰富、方法新颖、思想深刻,以达到较高的研究水平。

(二)案例分析:培育师范生教育研究力的核心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为师范生提供走进教育研究、体验教育研究,在做中学习、做中研究的机会,帮助其发现教育问题并解决教育问题,在研究中应用所学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探究教育的本质特征、固有规律和发展状况,在对比和反思中掌握研究方法,并通过研究结果来印证教育理论,从而获得对教育研究的理解。

1.介绍案例。介绍案例是指教师采用一定的方式将案例介绍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思考的过程。在正式介绍案例之前,应该对案例进行整理和提炼。整理案例的目的是根据学习目标、任务和形式将材料编制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提炼案例则是根据学习需要将要呈现的案例转化为一定的形式,如文字材料、音频材料、视频材料等的过程。介绍案例一般采用三种方式,一是通过文字材料进行介绍,二是通过教师描述进行介绍,三是利用多媒体进行介绍。介绍案例应突出情节性,并且紧扣学习目标、突出重点所在。

2.分析案例。分析案例主要是对案例的背景、意义、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它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发展其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分析案例要有针对性,比如:案例蕴藏了哪些知识?案例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用哪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案例?从这个案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针对案例的问题如何解决,依据是什么?在冲突理论看来,困境与突破、传统与创新、稳定与平衡等各种力量充斥于研究活动中,影响着判断的过程和结果,在这种动态复杂的思维过程中,研究者为获得预期的研究成果,需要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判断力,以创新引领分析。在经过充分分析后,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已有较深入的认识。此时,教师应该补充自己的不同看法和做法,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对研究方案提供反馈意见,以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研究问题的水平;引导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问题,以培养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意义,以强化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学生在教师的分析评估过程中明确自己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做了些什么,实施了哪些研究措施,掌握了何种研究方法。学生通过反思,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了教育研究力。

3.揭示案例。好的案例具有普遍意义。包含着代表性的知识,需要教师提示学生案例所蕴藏的知识,学生利用反思机会将教师的揭示转化成心智操作。学生完成内化后,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判断其深入程度,并提出指导意见,以帮助其拓展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研究实践:培育师范生教育研究力的关键

师范生的教育研究力来自于教育研究实践活动。在教育研究实践中,学生可以全程观察、分析、探究教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活动,亲身经历一个研究项目从选题、开题、收集资料、研判分析、整理统计分析资料、最后结题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从中受到教育研究力的基本训练,为将来成长为“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打下基础。学生参与教育研究实践,一方面促进了自身对教育研究的反思,另一方面初步了解了教育研究的特点,内化了教育研究理论知识,获得了教育研究力,初步建成了自身的教育研究知识体系。

1.设计任务。设计任务是指教师根据学习的要求,预先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为达成目标而专门布置的工作。设计任务要紧扣学习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挑战性是指学生需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正式的和严谨的专业知识、获得系统的和扎实的研究能力,并生产具有原创性的知识产品。创新性是由研究实践对学生的要求所决定的,包括如下环节:比较鉴别——阐明事物之间的类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归纳概括——通过观察和分析以抽象出一般化的原理,推理研判——通过给定的原理和法则推论出未知的结果,分析错误——找出并阐明自己和他人思维中的错误,概括归纳——找出庞杂的现象下隐藏的规律和模式,提出观点——能够确定并阐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设计任务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热点即论题,从热点问题、争论问题入手;二是任务即论题,结合现实的任务来选择论题;三是成功即论题,将研究与实践中的某一经验、某一结论、某一成果进行全面总结与归纳;四是警觉即论题,通过发现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的错误现象来选定论题;五是震撼即论题,在先进思想中寻找理论支撑。设计的任务应是可行的,有一定挑战性却不宜让学生望而生畏,有一定创新性但不可荒诞无稽。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打开学生的观察视野。

2.实施研究。第一步是制定行动计划。每个小组应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主要包括研究的时间计划和活动内容设计。第二步是提供资源。教师要根据每组学生的研究计划,指导他们建立学习资源库,提供较便捷的下载资源、网址导航、在线阅读等,但更多的学习资源需要学生自行搜集。第三步是深入研讨。一般从三个层级进行:基本问题、核心问题、拓展问题。除课堂外,教师应鼓励通过网络,比如BBS、Wiki等多边互动方式进行研讨。

3.完成作品。学生应综合运用各种教育知识来完成项目作品制作。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学生要相互帮助,共同合作,通过各种分析获得对研究的认识,然后对这些认识进行整理、综合,最终形成作品。作品主要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也可以是评论文字;可以是图片、视频、音频,也还可以是网页、光盘或其他音像制品。

4.成果评价。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提供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教师评价、同学互评等。对成果进行评价,不在于分出高低,在于引导学生对教育研究的特点与规律进行深入剖析与充分讨论,逐步提炼出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教育研究规律,以获得教育研究力。成果评价,一方面要求教师掌握教育研究规律和洞悉教育研究特点,针对课题的解决提出具有示范意义的策略,使学生通过对策略的渐次理解,逐步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把掌握的教育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问题研究,逐步理解教育研究所包含的规律和特点,以保证知识内化为能力。

猜你喜欢

项目学习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育部:公费师范生离校前全部落实任教学校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建立公费师范生转入与退出制度正当其时
项目学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项目学习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