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一“问”间,活力满课堂
2014-02-13刘云燕
刘云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40-02
语文教学更应是充满情感的活动,因为所有的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课堂提问,从动情开始。希望有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情感融会贯通,促进学生走入文本,思考文本,让课堂更加有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尝试比较有效。
一、导入提问,寻求动情的契合点
案例一:梁衡《夏》(苏教版七上)
常见的导入方式常常是这样的,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生1:喜欢,夏天里我可以吃美味的冰激凌。
生2:我也喜欢。我可以泡在游泳池中,享受水的清凉。
生3:我不喜欢。夏天烈日当空,一不小心蚊虫会咬我,痒死了。
……
老师:十三、四岁的你们对夏是这样的感受,那作为中年人的梁衡又是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梁衡的散文《夏》。
这样的导入看似不错,以学生为起点,让学生抒发自己对夏的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讲,为课题的导入做好铺垫。但是仔细思考一下,这样的提问真的动情了吗?教师在学生的叙说过程中,完全不置可否,有置身事外的感觉,学生和老师没有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仿佛有隔膜,这样的导入也是为了导入而导入,意义不是很大。
经过评议之后,老师这样导入提问。
“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我很喜欢夏天。午后,我和一群小伙伴偷偷溜入人家的菜园,摘几根黄瓜尝尝。常常想,明天大人就会给我买五分钱一根的冰棍了吧。你们呢?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年少时的我们对夏天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当岁月流逝,我们终将长大,人生步入中年之时,对夏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梁衡的散文《夏》。
这样的导入,从老师的童年回忆开始,师生之间找到情感的契合点,师生真心实意地走入文章。教师情和学生情交织在一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对未熟悉的文本有了探究的兴趣。文未读而情已先行,正如兵马未动而粮草先行,铺垫已经完成,只待蓄势而发。两种情感交织,产生合力,向着文本情奔去。
二、整体感知,找到动情的共鸣点
案例二:余秋雨《信客》(人教版八上)
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环节经常这样提问: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的答案七七八八,基本上到位了。但观察学生的动作表情,不积极,甚至有的学生表现为懒洋洋的,语文基础扎实的孩子回答这个问题尚可,其他一些孩子则有走过场的嫌疑。学生站在了第三者的角度,虽然有准确且客观地去表述,但是学生的心没有走进课文中。
换一种提问方式看看。“假如你是那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你愿意去成为一名信客吗?”
学生立刻分成两大阵营,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各自到文章中去寻找理由,解说自己的选择方向。说着说着,对信客的人生的酸甜苦辣有了感受,对信客的个性品格有了了解。
这样学生就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信客,用心去体会,去揣摩,努力地把自己置于课文的场景之中,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了。虽然这只是提问的角度的变化,但对学生而言,其触动与震撼却是不一样的,这就提醒我们思考如何让提问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灵世界是无限奇妙的,这个世界是鲜活灵动、绚丽多姿的。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感同身受,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才会发挥提问的最大效用,才是有价值的提问。
三、赏析提问,探寻动情的切入点
案例三:老舍《济南的冬天》(苏教版七上)
“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学生读完这几句话之后,教师提问:“你们能猜测老师读这几句话时的表情吗?”大多数同学都猜是笑着读的。教师叙说提问:“的确如此。老师在读到这一句时,是面上含笑的,因为我想到了自己六个月大的小女儿,我把她揽入臂弯里,我们母女俩对视着,我对她小声说话:‘孩子不怕,妈妈保护你。那种感觉,真的,好温暖。同学们,你们读时,会产生怎样的想法呢?结合你的生活说一说。”
生1:读着这段文字,我的眼前浮现出了这样的场景。我和奶奶冬天在院子里晒太阳,奶奶说:“乖孙女,让我给你掏掏耳朵吧﹗”我把脸贴在奶奶的膝盖上,阳光照在脸上,我眯着双眼,任她给我掏。作者把“小山”赋予了慈母的情态,让人感受到小山对济南的呵护、体贴,真是太形象、生动了!
生2:读着这几句话,我仿佛回到了那天午后,我和好朋友背靠背,坐在草地上,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说,任凭轻风在我耳边划过,内心安宁而舒适,一切真实而美好。
在学生的记忆里,存在着大量的情感体验等感性材料,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沉睡着的情感体验,一般不是马上就会被激活的,需要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引导中抓住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切入口至关重要,上述材料中:“你们能猜测老师读这几句话时的表情吗?”教师的引导就非常巧妙,首先明确了“含笑、温暖”的这个基点,“温暖”这种情感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了,生活中太多这样的经历了,这样,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温暖”的经验,从而赏析语句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充分体现了细节提问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