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策略

2014-02-13俞宣英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窗户作文生活

俞宣英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36-02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现在小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且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去了童心的纯洁无邪。此类情况从以下学生习作片断中可窥一斑:

片断1:《日记一则》节选

今天天阴沉沉的,我正坐在家门口写作业,忽然不远处的天空中划下一道亮光,异常耀眼,啊,是闪电!不一会儿,就大雨如注了,我赶忙跑上楼,把晾在阳台上的衣服收下来。啊,不好,教室的窗户还开着呢。可怜的窗户还在饱受着风雨的折磨呢,我要救它们。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学校,向门卫伯伯要来了咱们班教室的钥匙,打开门,只见两扇窗户正在风雨中“吱吱”作响呢,我赶紧关上窗……

片断2:有人喜欢幽香阵阵的兰,有人喜欢苍翠挺拔的竹,有人喜欢活力四射的菊,但我却喜欢桀骜不驯的梅……

一、现状简析

(一)形式化,轻真诚

“片断1”文笔可谓不错,语句通顺、描写生动。可当小作者的老师把他的“杰作”在全班学生面前展读时,有一个值日生举手了:老师,我们班的窗户昨晚关得严严实实的,我们几个班干部还特意检查过呢。可想而知,当时小作者与老师的表情变了。窗户明明已关得严严实实的,为何还说在风雨中“吱吱”作响呢?显然,那位小作者在说谎了,这篇佳作也成了“谎话连篇”了。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二)程式化,轻能力

“片断2”用词华丽、对偶工整,透出一股浓浓的诗味来,可仔细分析,又避不了矫揉之嫌了。“幽香”也就是很淡的香味,怎么会“阵阵”呢?原来该同学是用上了《作文宝典》里的好词好句。词语的积累确是提高写作水平切不可少的环节,可诸如此类的用好词好句来堆砌“佳作”之法,也是不可取的。写作,不是搭积木,也不是玩填字游戏,写作的构思是一种创新的作为,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如果依赖“模式”,忽视灵动思维的培养,不又是一张旧船票重登“八股”船了吗?

二、策略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开写作这扇“窗”呢?以下措施可供借鉴:

(一)亲近生活,让素材“富”起来

学生之所以怕作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较少接触社会,感悟生活,不善于积累与组织写作的素材。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与支持,再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素材问题。教师要关注获取作文素材的契机,让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误区,并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写作兴趣。

(二)亲身体验,让作文“动”起来

学生之所以写出虚构的作文,是因为自己置身于作文外,完全凭臆想操纵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是不生动的,因为它本身就是静态的了。如果我们能让学生置身于作文内,把自己当作是作文中的主人公,那就能让作文“动”起来,学生习作时也能思如泉涌了。

我们可以借各种时机,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使作文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倾吐情感的过程。由于活动包括游戏性活动、表演性活动、竞赛性活动等,因而活动作文的内容是较宽泛的。

(三)妙用“赏识”,让学生“爱”起来

听过一个故事:某位厨师有个“怪癖”,当看到客人将他所做的菜吃光时,非常高兴,再做菜时一道比一道可口;当他看到桌上的剩菜很多时,再做的菜却一道比一道糟。遇到客人批评,他还会发脾气。学生写作,不正是如同这位厨师,其实更加需要教师的赏识。

只要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是真实的,老师就要肯定,哪怕只写了几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关注的不光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我们更应关注学生今与昔的比较,只要有进步,我们就要鼓励,只有学生有了成就感,才会有再写的冲动。

透过心门,仔细观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用我手写我心,这样才能打开写作这扇“窗”!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猜你喜欢

窗户作文生活
爬窗户
窗户知多少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