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2014-02-13赵侠
赵侠
在农村,“留守儿童”是个再普遍不过的词汇了。农村学校有超过6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有一些“留守儿童”,脾气暴躁,阴冷、不愿与人交流,这让我有些胆怯。我是一名刚刚踏入农村小学的音乐老师,没有教学经验。这学期我任教低年级的音乐课,我想借音乐课抒发孩子的情感,让那浓浓的情感在音乐课堂上绽放。当我满怀期待地想从孩子们的目光中获得那一丝丝的感动时,眼前却是一片木然,一片无知,是我放的音乐失去了它的功效?或是演唱技巧不到位,还是我的情感渗透的不够?还是他们真的不懂感情?我深深地陷入了失意之中……
偶然的机会让我对这些孩子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否认了对他们的一些偏见看法。一次音乐课上,我教了一首课本外的歌曲,想试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现。我把歌曲放到播放器里,让学生听赏,结果格式不对,无法打开。就把重重的笔记本电脑拿进了班级,让他们看动画听歌曲。他们可能知道,我会放动画给他们欣赏,很是兴奋。这是我头一次看到他们这样充满童真灿烂的笑容。歌曲的内容是关于“留守儿童”题材的歌曲MV。歌曲讲述了一名留守小男童,每天呆的呆趴在窗子前,思念着在外打工的父母,盼望着父母回到自己身边:(您折的纸鹤还放在我枕边,您穿的棉衣还放在柜子里面,您讲的故事书伴我每夜入眠。我多希望妈妈的手牵在我身边,爸爸、妈妈、回家、回来吧!我会好好的听话。)歌词朴实、感人。当歌曲接近尾声时,我忍不住自己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又怕学生看到,背对着学生,擦拭着眼泪。当我转过身,想要对学生说些什么的时候。一位同学起身说:“老师,歌里的小孩真可怜”。还有部分孩子眼睛里闪烁着泪光。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一群天真的孩子,居然有这么大的情感触碰。看着他们,我觉得自己太残忍了,只想让孩子有些情感体验,没想到一年级的学生会有这么大的情感触动。也许他们真的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了!我再次的被感动了。沉默了片刻儿,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带着略微沉重的心情对学生说:“爸爸、妈妈在外面辛苦挣钱,是为了我们更健康、更好的成长,所以我们要更加的懂事,更加的努力学习,用你们的表现来回报爸爸、妈妈。”孩子们,似乎理解了我的意思。认真的学唱着歌曲。也不在像平常那样漫不经心。
这次的教学给了我很大的收获,让我听到了孩子们的心声。它触及了“留守儿童”的心灵最深处,让孩子们获得了情感的共鸣。
可是我们平时的课堂(没有多媒体、媒介的课堂)中我们该拿什么来感动孩子们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及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激发情感动力。只有当教师把真情实感倾注到音乐之中,从而进入学习音乐的最佳状态。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音乐歌唱技巧并不是音乐教学中最主要的要求。因为年龄特征的原因,音乐技巧的把握并不是很完善。
在歌唱教学中,情感的表现是建立在歌唱技术基础上,在一定的条件下,情感也可以反过来带动歌唱技术的提高,歌曲生动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上的演唱欲望,从而收到在单纯歌唱时所未能达到的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仅是演唱,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现。
我终于明白,有些“留守儿童”为何会变得如此冷漠。他们平日里,除了爷爷奶奶给予的吃饱穿暖外,没有任何的情感交流。来到学校也只能对着冰冷的黑板。无法得到父母的关怀和呵护,心里想说的话也没人倾诉。随着时间的推移,可爱天真的孩童,就慢慢变得阴冷、不爱说话。从那次音乐课以后,我就经常与他们交流,鼓励他们。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让他们知道,老师是爱着他们的,自己并不孤独。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要做出对比一般孩子更多的关怀与照顾,对学生有热爱之情。要努力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师生间相互需要得到满足的和谐气氛。用“情感音乐”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应有的温暖。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师专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