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传承中创新,以文化力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力

2014-02-13□杨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研究院科技

□杨 杰

在传承中创新,以文化力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力

□杨 杰

企业文化是指员工之间分享并由老员工传给新员工的价值观和习惯。面对鞍钢集团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新形势、新要求,钒钛院深刻分析了在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方面的差距,围绕“打造钒钛研发国家队,创建一流特色研究院”新目标,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给企业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新的元素、提出新的要求,用文化力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力,使科研生产、改革发展取得了新成绩。

传承;创新;文化力;创造力;新成绩

2014年是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以下简称钒钛院)建院50周年。50年来,钒钛院“三迁其址,数易其名”,从鞍山钢铁研究院历经西南钢铁研究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发展到今天,钒钛院已成为以科技创新引领攀西战略资源开发的主力军。5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满怀对事业的忠诚和对科技创新的执着,用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精神创造了不平凡的科研业绩,也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以“学习、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其团队精神为“求实创新,团结攻关,追求一流”,基本行为理念为“勤学思进,干事做人,敬业守德”,员工的共同愿景为“个人发展与院的事业一起走向辉煌”。

回顾钒钛院50年的发展历程,科技创新硕果累累。面对鞍钢集团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新形势、新要求,钒钛院清醒认识到在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两个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围绕“打造钒钛研发国家队,创建一流特色研究院”的新目标,钒钛院在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创新,给企业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新的元素、提出新的要求,用文化力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力,为集团公司转型升级做出新贡献。

一、给团队的核心价值观赋予“开放、共赢”的新内涵

面对当前严峻的钢铁市场形势,科研人员不能在研究室、生产现场做“默默的耕耘者”,更不能“闭门造车”,为加大开门搞科研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引领科技人员后队变前队,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和专业知识用于开拓市场、服务市场、服务用户,及时将市场需求转化为研发成果、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此,钒钛院以“开放、共赢”为重点,不断拓展和丰富“学习、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强化先期介入、靠前服务和超值服务,打造钒钛品牌,在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中发挥了科技创新“国家队”和“主力军”的作用。

一是围绕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以“开放、共赢”的价值观推进钒钛院内部各科研团队的合作。把是否有利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大成果”作为重要标准,从科研课题的立项、实施、管理及奖励等环节入手,用制度强化各专业团队的协作,克服了过去以研究所、课题组为单位“画地为牢”、“各自为阵”的弊端,提高了院内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

二是围绕把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生产力,以“开放、共赢”的价值观服务攀钢各子分公司。牢固树立全局观念,积极主动服务攀钢生产经营大局,把各子分公司降本增效、开拓市场的难点作为钒钛院工作的重点,大力开展科技攻关,为各子分公司扭亏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围绕鞍钢集团区域公司科技研发错位发展的要求,以“开放、共赢”的价值观促进鞍攀两地科技资源优势互补。以重轨和汽车板产品开发技术为重点,积极推进鞍攀两地技术移植和转移,加强重大科技项目协同,实现了“一地研发、多点移植、技术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在鞍攀两地开展技术交流、合作以及协同研发的过程中促进了企业文化的融合。

四是围绕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实验区的建立,以“开放、共赢”的价值观引领攀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钒钛院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攀钢钒钛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通过国家钒钛资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钒钛产业技术钒钛院等平台,充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加强与国际钒技术委员会、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德国GFE公司以及中科院、东北大学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同时,利用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积极开展引智工作,全力打造具有钒钛资源特色和优势的高效研发团队。

二、为团队精神注入“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新元素

多年来,钒钛院在“求实创新,团结攻关,追求一流”精神的引领下,攻克了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世界难题,使“呆矿”变成了经济资源;开发出了雾化提钒、转炉提钒等成套装备技术,使我国从钒进口国一跃成为钒出口国,攀钢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产钒企业;等等。这些成果都是钒钛院的骄傲。目前,集团公司对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重大突破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为此,钒钛院在团队精神中注入了“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新元素,在鼓励原始性创新、集成性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收获。在舆论导向上,不仅为取得重大成果的成功者喝彩、嘉奖,同时也为经受挫折考验的奋斗者加油、鼓劲。在制度设计上,将“宽容失败”的理念体现在激励机制中,对承担前瞻性、基础性项目的科技人员在职级晋升、奖励、技术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解决了其后顾之忧。在科研管理中,既牢牢抓住事关集团公司降本增效的关键项目,又始终不忘以科技创新引领攀西资源开发的历史使命,在科研攻关的失败与成功中奋力前行。

例如,“氧化钒清洁生产工艺推广应用研究”项目从8年前取得实验室成果,经过中试线的验证和工艺设备完善,到现在实施产业化大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挫折与失败始终伴随着科技人员,在其感到困惑、迷茫的时候,各级领导旗帜鲜明地支持其大胆探索,“宽容”的氛围给了科技人员鼓舞,坚定了其攻坚克难的信心。如今,这项技术正在攀钢西昌钢钒公司实施产业化,首创并形成了当今世界领先的氧化钒清洁生产成套技术,不仅从源头上彻底控制了污染物排放,实现了废水、尾渣完全循环利用,而且每吨产品生产成本可大幅度降低,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攀钢继续引领世界钒产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又如,传统的金属钛生产采用克劳尔法(镁热还原法),由于生产工艺复杂、流程长,导致成本居高不下,极大地限制了钛的广泛应用。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是钒钛院高度关注的重大项目。2005年,成立了“金属钛新型提取技术产业化前期技术研究”课题组,并开始与国内高校合作,经过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100A级电解装置开发,并顺利完成合同计划。为实现产业化目标,钒钛院继续推进科学试验,由于阳极溶解不稳定,电解不可持续,研究停滞不前。院里不仅给参加攻关的科研人员思想上鼓励,而且在物质上给以更加有力的支持,增强了其克服困难的信心。经过几年的努力,钒钛院掌握了固体阳极电解工艺的原理和基础数据,目前正与中国铝业郑州钒钛院合作进行扩大试验。该项目一旦实现突破,将是金属钛制取方法的“二次革命”,钛金属也将从此走下“神坛”。

三、对员工行为理念明确“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新要求

钒钛院是按照市场化条件进行公司制运作的企业研究院,如何让广大科技人员在困难和压力下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钒钛院大力倡导“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基本行为理念,以此丰富满足职工精神需求,缓解工作压力,营造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一是强化了基层科研团队建设。根据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及其产业链延伸的技术需求及发展,突出钒钛特色,成立了8个研究所,组建了25个研究室。为了激发基层科研团队的创造活力,打造学风严谨、团结协作、人才辈出、成果丰硕的科研团队,先后出台了学科团队建设指导意见、学科团队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等,坚持推进科研管理重心下移,明确学科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为科技人员搭建了“快乐工作”的科研平台,有效激发了科研团队的正能量。

二是改善了科研工作条件。本着节约的原则,量力而行,对院科研实验楼、学术交流中心、职工餐厅、管理信息系统、门户网站、科技信息数据库以及院内草坪、道路、职工活动中心等进行整修完善,给科技人员创造了文明、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

三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结合科研单位的特点,以“激情、睿智、快乐、健康”为主题,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重点,不断创新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做到“月月有活动、全员都参与”,参加活动的员工越来越多,既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又增强了钒钛院的凝聚力。

坚持以文化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全院上下展现了蓬勃向上的朝气、直面困难的勇气、敢为人先的胆气、争当第一的豪气,科研生产、改革发展取得了新成绩。钒钛院先后荣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四川省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钒氮合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强韧化与控制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00m长尺钢轨在线热处理生产线工艺及装备集成技术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3年来,钒钛院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6项,并且连续第9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获授权专利111项,连续3年位居全国242家转制院所前10名。

[1]张开坚,张治杰.攀钢钢研院发展规划[G].2003.

[2]唐历,杨杰.攀钢研究院2012—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G].2012.

[3]张广宁.践行“六种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为把鞍钢集团打造成钢铁行业“排头兵”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鞍钢集团公司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2013.

(作者单位: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表1 2011—2013年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概况及钢材消费量

按照3 600万套规划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国保障性住房钢材消费量约14580万吨。由此,在建及未来两年建成保障性住房钢材消费量将达8 180万吨。

三、展望

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3.73%。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2030年将进一步达到70%左右。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加剧了人们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根本无法只依靠市场来解决住房难的问题。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房、廉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已愈发成为解决低收入群体居住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对深化我国住房体制改革、营造社会主义和谐、拉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我国将进入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时代。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加快发展,螺纹钢、线材、圆钢等建筑钢材需求必将增加。同时,对钢铁市场下游行业的汽车、家电、装修市场都是非常好的刺激。未来,保障性住房将会营造一个巨大的钢材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赵乃丽.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风险及其应对[J].学术交流,2013(7).

[2]周淼.中国和德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比较[J].财会研究,2012(7).

[3]潘彤.养老社区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5).

(作者单位: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北京100711)

F272-05

A

1002-1779(2014)04-0052-03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研究院科技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科技在线
制造业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