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角度切入解读文本

2014-02-13段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期
关键词:屠户屠夫篇文章

段萍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狼》第三则是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代表篇目。对《狼》这篇文章的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层出不穷,讲授的语文老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解读也是各有不同。但是,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而且任何学科内容的讲授都要遵循一定教学规则,我们不能想怎样就怎样。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设计必须以主要教学任务为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寻找一个最佳的切入角度。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看法,所以,选择角度尤为重要。

以蒲松龄《狼》为例,我们在解读之前一定要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狼》是一篇短篇小说,作为小说,我们一定要从小说的角度来进行解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角度来对这篇课文进行解读。

角度一:从“屠夫”的角度进行解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概括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这个角度的解读能够看出教师基本的文本解读能力,这是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

角度二:从“狼”的角度进行解读。因为文章题目是《狼》,所以我们老师在授课时从这个角度进行解读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文章主要情节概括为:两狼跟踪、两狼穷追、两狼谋划、两狼被杀。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角度解读,文题相符,是老师们备课时首先应该着手的。

角度三:从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进行解读。因为《狼》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阅读小说或者老师们在讲授小说时,一般是按照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的,其中尤以“故事情节”为最主要的切入点,所以,我们在讲授《狼》这篇短篇小说时,自然要考虑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进行解读了。那么,我们可以将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概括如下:开端: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发展: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高潮: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结局: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作为小说篇目,我们从这个角度进行讲授,应该说是非常专业了,但是,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狼》这篇文章是出现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在没有基本的小说文体常识和小说阅读容量的前提下,对所谓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没有什么清晰的认识的,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在课文讲授时应该综合考量,全盘计划。

角度四:从“三”的模式来把握小说的情节。一般情况,我们对小说习惯于从情节的角度来设计。这无可厚非,而且这个角度的讲授对学生来讲也是最有效果的。但如果篇篇都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会给学生形成一种比较僵化的思维方式,以为小说的阅读或者老师讲授小说只会这“八个字”。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换一个角度来从整体上把握小说,但这却常常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软肋。为了让换个角度来解读《狼》这篇小说让这篇文章更有新鲜感。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反复进行了讨论,后来又查找了一些资料,进行了对照、借鉴,我们发现,如果从“三”的模式来设计就比较新鲜。那么,如何从“三”的模式来把握小说的情节呢?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作如下设计:

屠夫遇狼:

第一个办法:逃跑(惊恐万分)

第二个办法:投骨(心存侥幸)

第三个办法:杀狼(绝处逢生)

其实,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经常用“三”的模式来概括情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刘备三请诸葛亮”,“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古代许多小说在构思上妙用“三”字,使内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这样的例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就是这样的范例:“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三层排比贯穿全篇,结构上层层深入,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我们正是从这篇文章得到启发。

角度五:从文章的立意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阅读完《狼》一文后,我们会感受到狼的“变诈”。如果我们从“变诈”这个词入手来讲解课文,效果会怎么样呢?我们不妨做如下设计。

狼之变诈:

缀行甚远——尾随跟踪,寻找机会

交替缀行——不为诱惑,随机应变

眈眈相向——互相对峙,琢磨对策

正面假寐——明修栈道,欲擒故纵

背后偷袭——攻其不备,直捣黄龙

这两头狼从尾随跟踪,寻找下嘴的机会;到屠夫投骨时随机应变,交替追击;再到屠夫背靠积薪,双方互相对峙,狼琢磨寻找新的对策;再到一狼正面装睡,明修栈道,以图麻痹屠夫,欲擒故纵;另一狼背后袭击,欲攻其不备,直捣黄龙。这两头狼的“变诈”和“黠”让我们在解读过程中看到了一个谋略大师的风范。这样的解读对学生阅读这篇小说是一个新的角度,只要老师按照这样的角度进行解读,学生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进入视野的形象也就各不相同。语文教学追求多元化目标,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多角度解读课文,既可以为学生解读文本找到一种变势,有利于学生重组课文信息,更深刻地甚至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又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六十六中学)

猜你喜欢

屠户屠夫篇文章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昙花破案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张屠户
从古文中学习写动物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和尚下地狱,屠夫上天堂
和尚下地狱,屠夫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