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aClO溶液、Ca(ClO)2溶液与CO2反应的生成物探究

2014-02-12江宏伟

化学教与学 2014年2期

江宏伟

摘要: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判断酸与盐复分解反应的产物是我们中学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分类讨论,若生成物为可溶于水的盐(如碳酸氢盐),则可以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分析;若生成物为难溶物或不溶物,则以生成难溶物或不溶物为主。

关键词:强酸;弱酸;电离平衡;溶解平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6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25

“强酸制弱酸”是复分解反应的一条重要规律,是因为弱酸根离子结合H+能力强于强酸根离子,弱酸根离子从强酸根离子那里夺去H+就结合成了弱酸。在中学化学这个规律可谓深入人心,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同学对此规律缺乏深入理解,经常死记硬背、机械套用,从而出现一些错误。

一、问题起因

2013年11月学校组织了高三期中考试,在试卷分析时发现有一道选择题学生得分率很低,原题如下:25℃时,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1所示,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错误的是( )

A.氯水中加入少量NaHCO3粉末:HCO3-+H+=H2O+CO2↑

B.NaAl(OH)4溶液中通入足量CO2:Al(OH)4-+CO2=Al(OH)3↓+HCO3-

C.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CO2:2ClO-+CO2+H2O=2HClO+CO32-

D.Na2CO3溶液中通入少量SO2:2CO32-+SO2+H2O=2HCO3-+SO32-

按照题目所给的数据,25℃时H2CO3的一级电离常数Ka1=4.30×10-7,二级电离常数Ka2=5.61×10-11,而HClO的电离常数K=2.95×10-8,说明酸性强弱:H2CO3 >HClO>HCO3-,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就很容易理解选项C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错误的,假如生成HClO和CO32-的话,它们会继续反应而生成HCO3-。所以无论往NaClO溶液中通入的二氧化碳是少量还是过量,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总是为:ClO-+CO2+H2O=HClO+HCO3-。这与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类似,由于苯酚的酸性介于H2CO3和HCO3-之间,所以无论往苯酚钠溶液中通入的二氧化碳是少量还是过量,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总是为:C6H5O-+CO2+H2O=C6H5OH+HCO3-。

二、提出质疑

这时有同学提出,根据上述分析类推,那么无论往Ca(ClO)2溶液中通入的二氧化碳是少量还是过量,反应方程式都应该为:Ca(ClO)2+2CO2+2H2O= Ca(HCO3)2+2HClO。但是在苏教版化学必修1教材中,工业上漂白粉漂白原理,Ca(ClO)2溶液与CO2反应的方程式为:Ca(ClO)2+CO2+H2O=CaCO3↓+HClO。而且在很多课外辅导书中显示,当Ca(ClO)2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时反应为:Ca(ClO)2+CO2+H2O= CaCO3↓+2HClO,只有当通入过量CO2时反应才是: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难道是书中的反应方程式写错了?还是“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在这里就不适用啦?

三、实验验证

所用药品:大理石、1 mol·L-1稀盐酸、0.1 mol·L-1 Ca(ClO)2溶液、0.1 mol·L-1NaClO溶液、0.2 mol·L-1 BaCl2溶液

验证步骤及现象、结论见下页表2。

四、理论分析

对于Ca(ClO)2溶液与CO2反应会生成不同的生成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按照水解平衡分析:Ca(ClO)2属于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a(ClO)2+H2O=Ca(OH)2+2HClO,向该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时发生下列反应:CO2+Ca(OH)2=CaCO3↓+ H2O,促进Ca(ClO)2向水解的方向移动,所以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CO2,生成CaCO3而不是Ca(HCO3)2。只有当通入过量的CO2时,过量的CO2与CaCO3反应才生成Ca(HCO3)2。

按照溶解平衡分析:溶液体系中Ca2+和H+存在着对CO32-的竞争,Ca2+与CO32-有生成难溶物CaCO3趋势,H+与CO32-有生成的弱酸HCO3-的趋势。查数据可知,CaCO3的溶解平衡:CaCO3(s)?葑Ca2+(aq)+CO32-(aq),25℃时Ksp=4.96×10-9,HCO3-的电离平衡:HCO3-?葑H++CO32-,25℃时Ka=5.61×10-11。上述实验溶液中的c(Ca2+)=0.1 mol·L-1,通过计算可知,只要溶液中的c(CO32-)﹥4.96×10-8 mol·L-1,就可以向生成CaCO3沉淀的方向移动。由于溶液体系中HClO是弱酸,HClO电离出的H+量很少,通过HClO和HCO3-的电离平衡常数计算可知,溶液中c(CO32-)=3.0×10-7 mol·L-1远大于4.96×10-8 mol·L-1,故少量CO2通入Ca(ClO)2溶液中应生成CaCO3。

按照标准反应自由能分析:25℃时,对于反应Ca2++2ClO-+CO2+H2O=CaCO3↓+ 2HClO:

ΔfGmθ=ΔfGmθ(CaCO3)+2△Gmθ(HClO)-△fGmθ(Ca2+)-2△fGmθ(ClO-)-△fGmθ(CO2)-△fGmθ(H2O)

=(-1128.76-2×79.9+553.04+2×37.2+394.38+

237.19)kJ·mol-1

=-29.55kJ·mol-1﹤0

25℃时,对于反应ClO-+CO2+H2O= HCO3-+ HClO:

△fGmθ=△fGmθ(HCO3-)+△fGmθ(HClO)-2△fGmθ(ClO-)-△fGmθ(CO2)-△fGmθ(H2O)

=(-587.06-79.9+37.2+394.38+237.19)kJ·mol-1

=+1.81kJ·mol-1﹥0

由此可知,Ca(ClO)2溶液与CO2的反应生成CaCO3的趋势远大于生成Ca(HCO3)2的趋势。

五、总结

利用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确定酸的强弱,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判断酸与盐复分解反应的产物是我们中学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分类讨论,若生成物为可溶于水的盐(如碳酸氢盐),则可以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分析;若生成物为难溶物或不溶物,则以生成难溶物或不溶物为主,即使是弱酸也可以制强酸。比如H2S气体通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反应为:CuSO4+H2S =CuS↓+H2SO4,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弱酸制强酸的例子,反应能进行的原因是生成物中生成了难溶性的CuS。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掌握各种解题的方法、思路,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 化学反应原理[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 王祖浩. 化学1 (必修)[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 宋天佑,程鹏等.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endprint

摘要: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判断酸与盐复分解反应的产物是我们中学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分类讨论,若生成物为可溶于水的盐(如碳酸氢盐),则可以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分析;若生成物为难溶物或不溶物,则以生成难溶物或不溶物为主。

关键词:强酸;弱酸;电离平衡;溶解平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6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25

“强酸制弱酸”是复分解反应的一条重要规律,是因为弱酸根离子结合H+能力强于强酸根离子,弱酸根离子从强酸根离子那里夺去H+就结合成了弱酸。在中学化学这个规律可谓深入人心,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同学对此规律缺乏深入理解,经常死记硬背、机械套用,从而出现一些错误。

一、问题起因

2013年11月学校组织了高三期中考试,在试卷分析时发现有一道选择题学生得分率很低,原题如下:25℃时,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1所示,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错误的是( )

A.氯水中加入少量NaHCO3粉末:HCO3-+H+=H2O+CO2↑

B.NaAl(OH)4溶液中通入足量CO2:Al(OH)4-+CO2=Al(OH)3↓+HCO3-

C.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CO2:2ClO-+CO2+H2O=2HClO+CO32-

D.Na2CO3溶液中通入少量SO2:2CO32-+SO2+H2O=2HCO3-+SO32-

按照题目所给的数据,25℃时H2CO3的一级电离常数Ka1=4.30×10-7,二级电离常数Ka2=5.61×10-11,而HClO的电离常数K=2.95×10-8,说明酸性强弱:H2CO3 >HClO>HCO3-,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就很容易理解选项C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错误的,假如生成HClO和CO32-的话,它们会继续反应而生成HCO3-。所以无论往NaClO溶液中通入的二氧化碳是少量还是过量,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总是为:ClO-+CO2+H2O=HClO+HCO3-。这与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类似,由于苯酚的酸性介于H2CO3和HCO3-之间,所以无论往苯酚钠溶液中通入的二氧化碳是少量还是过量,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总是为:C6H5O-+CO2+H2O=C6H5OH+HCO3-。

二、提出质疑

这时有同学提出,根据上述分析类推,那么无论往Ca(ClO)2溶液中通入的二氧化碳是少量还是过量,反应方程式都应该为:Ca(ClO)2+2CO2+2H2O= Ca(HCO3)2+2HClO。但是在苏教版化学必修1教材中,工业上漂白粉漂白原理,Ca(ClO)2溶液与CO2反应的方程式为:Ca(ClO)2+CO2+H2O=CaCO3↓+HClO。而且在很多课外辅导书中显示,当Ca(ClO)2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时反应为:Ca(ClO)2+CO2+H2O= CaCO3↓+2HClO,只有当通入过量CO2时反应才是: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难道是书中的反应方程式写错了?还是“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在这里就不适用啦?

三、实验验证

所用药品:大理石、1 mol·L-1稀盐酸、0.1 mol·L-1 Ca(ClO)2溶液、0.1 mol·L-1NaClO溶液、0.2 mol·L-1 BaCl2溶液

验证步骤及现象、结论见下页表2。

四、理论分析

对于Ca(ClO)2溶液与CO2反应会生成不同的生成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按照水解平衡分析:Ca(ClO)2属于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a(ClO)2+H2O=Ca(OH)2+2HClO,向该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时发生下列反应:CO2+Ca(OH)2=CaCO3↓+ H2O,促进Ca(ClO)2向水解的方向移动,所以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CO2,生成CaCO3而不是Ca(HCO3)2。只有当通入过量的CO2时,过量的CO2与CaCO3反应才生成Ca(HCO3)2。

按照溶解平衡分析:溶液体系中Ca2+和H+存在着对CO32-的竞争,Ca2+与CO32-有生成难溶物CaCO3趋势,H+与CO32-有生成的弱酸HCO3-的趋势。查数据可知,CaCO3的溶解平衡:CaCO3(s)?葑Ca2+(aq)+CO32-(aq),25℃时Ksp=4.96×10-9,HCO3-的电离平衡:HCO3-?葑H++CO32-,25℃时Ka=5.61×10-11。上述实验溶液中的c(Ca2+)=0.1 mol·L-1,通过计算可知,只要溶液中的c(CO32-)﹥4.96×10-8 mol·L-1,就可以向生成CaCO3沉淀的方向移动。由于溶液体系中HClO是弱酸,HClO电离出的H+量很少,通过HClO和HCO3-的电离平衡常数计算可知,溶液中c(CO32-)=3.0×10-7 mol·L-1远大于4.96×10-8 mol·L-1,故少量CO2通入Ca(ClO)2溶液中应生成CaCO3。

按照标准反应自由能分析:25℃时,对于反应Ca2++2ClO-+CO2+H2O=CaCO3↓+ 2HClO:

ΔfGmθ=ΔfGmθ(CaCO3)+2△Gmθ(HClO)-△fGmθ(Ca2+)-2△fGmθ(ClO-)-△fGmθ(CO2)-△fGmθ(H2O)

=(-1128.76-2×79.9+553.04+2×37.2+394.38+

237.19)kJ·mol-1

=-29.55kJ·mol-1﹤0

25℃时,对于反应ClO-+CO2+H2O= HCO3-+ HClO:

△fGmθ=△fGmθ(HCO3-)+△fGmθ(HClO)-2△fGmθ(ClO-)-△fGmθ(CO2)-△fGmθ(H2O)

=(-587.06-79.9+37.2+394.38+237.19)kJ·mol-1

=+1.81kJ·mol-1﹥0

由此可知,Ca(ClO)2溶液与CO2的反应生成CaCO3的趋势远大于生成Ca(HCO3)2的趋势。

五、总结

利用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确定酸的强弱,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判断酸与盐复分解反应的产物是我们中学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分类讨论,若生成物为可溶于水的盐(如碳酸氢盐),则可以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分析;若生成物为难溶物或不溶物,则以生成难溶物或不溶物为主,即使是弱酸也可以制强酸。比如H2S气体通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反应为:CuSO4+H2S =CuS↓+H2SO4,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弱酸制强酸的例子,反应能进行的原因是生成物中生成了难溶性的CuS。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掌握各种解题的方法、思路,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 化学反应原理[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 王祖浩. 化学1 (必修)[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 宋天佑,程鹏等.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endprint

摘要: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判断酸与盐复分解反应的产物是我们中学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分类讨论,若生成物为可溶于水的盐(如碳酸氢盐),则可以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分析;若生成物为难溶物或不溶物,则以生成难溶物或不溶物为主。

关键词:强酸;弱酸;电离平衡;溶解平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6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25

“强酸制弱酸”是复分解反应的一条重要规律,是因为弱酸根离子结合H+能力强于强酸根离子,弱酸根离子从强酸根离子那里夺去H+就结合成了弱酸。在中学化学这个规律可谓深入人心,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同学对此规律缺乏深入理解,经常死记硬背、机械套用,从而出现一些错误。

一、问题起因

2013年11月学校组织了高三期中考试,在试卷分析时发现有一道选择题学生得分率很低,原题如下:25℃时,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1所示,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错误的是( )

A.氯水中加入少量NaHCO3粉末:HCO3-+H+=H2O+CO2↑

B.NaAl(OH)4溶液中通入足量CO2:Al(OH)4-+CO2=Al(OH)3↓+HCO3-

C.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CO2:2ClO-+CO2+H2O=2HClO+CO32-

D.Na2CO3溶液中通入少量SO2:2CO32-+SO2+H2O=2HCO3-+SO32-

按照题目所给的数据,25℃时H2CO3的一级电离常数Ka1=4.30×10-7,二级电离常数Ka2=5.61×10-11,而HClO的电离常数K=2.95×10-8,说明酸性强弱:H2CO3 >HClO>HCO3-,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就很容易理解选项C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错误的,假如生成HClO和CO32-的话,它们会继续反应而生成HCO3-。所以无论往NaClO溶液中通入的二氧化碳是少量还是过量,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总是为:ClO-+CO2+H2O=HClO+HCO3-。这与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类似,由于苯酚的酸性介于H2CO3和HCO3-之间,所以无论往苯酚钠溶液中通入的二氧化碳是少量还是过量,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总是为:C6H5O-+CO2+H2O=C6H5OH+HCO3-。

二、提出质疑

这时有同学提出,根据上述分析类推,那么无论往Ca(ClO)2溶液中通入的二氧化碳是少量还是过量,反应方程式都应该为:Ca(ClO)2+2CO2+2H2O= Ca(HCO3)2+2HClO。但是在苏教版化学必修1教材中,工业上漂白粉漂白原理,Ca(ClO)2溶液与CO2反应的方程式为:Ca(ClO)2+CO2+H2O=CaCO3↓+HClO。而且在很多课外辅导书中显示,当Ca(ClO)2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时反应为:Ca(ClO)2+CO2+H2O= CaCO3↓+2HClO,只有当通入过量CO2时反应才是: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难道是书中的反应方程式写错了?还是“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在这里就不适用啦?

三、实验验证

所用药品:大理石、1 mol·L-1稀盐酸、0.1 mol·L-1 Ca(ClO)2溶液、0.1 mol·L-1NaClO溶液、0.2 mol·L-1 BaCl2溶液

验证步骤及现象、结论见下页表2。

四、理论分析

对于Ca(ClO)2溶液与CO2反应会生成不同的生成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按照水解平衡分析:Ca(ClO)2属于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a(ClO)2+H2O=Ca(OH)2+2HClO,向该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时发生下列反应:CO2+Ca(OH)2=CaCO3↓+ H2O,促进Ca(ClO)2向水解的方向移动,所以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CO2,生成CaCO3而不是Ca(HCO3)2。只有当通入过量的CO2时,过量的CO2与CaCO3反应才生成Ca(HCO3)2。

按照溶解平衡分析:溶液体系中Ca2+和H+存在着对CO32-的竞争,Ca2+与CO32-有生成难溶物CaCO3趋势,H+与CO32-有生成的弱酸HCO3-的趋势。查数据可知,CaCO3的溶解平衡:CaCO3(s)?葑Ca2+(aq)+CO32-(aq),25℃时Ksp=4.96×10-9,HCO3-的电离平衡:HCO3-?葑H++CO32-,25℃时Ka=5.61×10-11。上述实验溶液中的c(Ca2+)=0.1 mol·L-1,通过计算可知,只要溶液中的c(CO32-)﹥4.96×10-8 mol·L-1,就可以向生成CaCO3沉淀的方向移动。由于溶液体系中HClO是弱酸,HClO电离出的H+量很少,通过HClO和HCO3-的电离平衡常数计算可知,溶液中c(CO32-)=3.0×10-7 mol·L-1远大于4.96×10-8 mol·L-1,故少量CO2通入Ca(ClO)2溶液中应生成CaCO3。

按照标准反应自由能分析:25℃时,对于反应Ca2++2ClO-+CO2+H2O=CaCO3↓+ 2HClO:

ΔfGmθ=ΔfGmθ(CaCO3)+2△Gmθ(HClO)-△fGmθ(Ca2+)-2△fGmθ(ClO-)-△fGmθ(CO2)-△fGmθ(H2O)

=(-1128.76-2×79.9+553.04+2×37.2+394.38+

237.19)kJ·mol-1

=-29.55kJ·mol-1﹤0

25℃时,对于反应ClO-+CO2+H2O= HCO3-+ HClO:

△fGmθ=△fGmθ(HCO3-)+△fGmθ(HClO)-2△fGmθ(ClO-)-△fGmθ(CO2)-△fGmθ(H2O)

=(-587.06-79.9+37.2+394.38+237.19)kJ·mol-1

=+1.81kJ·mol-1﹥0

由此可知,Ca(ClO)2溶液与CO2的反应生成CaCO3的趋势远大于生成Ca(HCO3)2的趋势。

五、总结

利用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确定酸的强弱,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判断酸与盐复分解反应的产物是我们中学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分类讨论,若生成物为可溶于水的盐(如碳酸氢盐),则可以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分析;若生成物为难溶物或不溶物,则以生成难溶物或不溶物为主,即使是弱酸也可以制强酸。比如H2S气体通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反应为:CuSO4+H2S =CuS↓+H2SO4,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弱酸制强酸的例子,反应能进行的原因是生成物中生成了难溶性的CuS。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掌握各种解题的方法、思路,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 化学反应原理[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 王祖浩. 化学1 (必修)[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 宋天佑,程鹏等.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