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炮战提早曝光内幕
2014-02-12陈凤尤
陈凤尤
1958年8月23日中午,厦门前线,万炮齐发。一时间,大金门、小金门及其所有港口、海面,全部笼罩在硝烟之中……
金门炮战是12时打响的,可奇怪的是,开战前几小时,新加坡的《南洋商报》就刊发了金门即将炮战的消息。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怎会在一张海外报纸上曝光呢?
来自香港的神秘客人
1956年7月1日,位于香港与深圳间的罗湖桥上匆匆走过一个中年男子。他跨进深圳边境,就上了中联部在那里迎候的轿车。这个人就是集作家、教授、记者于一身的曹聚仁。
1950年,曹聚仁去香港定居。他是海外新闻界第一个回大陆的人。因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和国共两党的高层人物就有往来,敏感的香港媒体自然注意他的行踪。曹聚仁还未成行,种种猜测与议论就充斥于港澳报纸。为此,曹聚仁行前对友人解释:“我这次回祖国去,绝无政治上的作用,只是替新加坡《南洋商报》到大陆作点广泛深入的采访工作。同时,新加坡工商考察团访问北京,社里派我兼任该团记者。”
就在曹聚仁返回大陆前两天,6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演说。
7月16日,周恩来邀请曹聚仁在颐和园听鹂馆夜宴。陪客有邵力子、傅学文夫妇和张治中、陈毅。
宴会结束,泛舟昆明湖。主宾重开话题,谈及台湾时,曹聚仁问周恩来:“你许诺的‘和平解放的票面里有多少实际价值?”
周恩来回答:“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完全相符。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有第三次合作呢?”
周恩来说:“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双方完全可以合作。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是可以共同商量安排的。”
邵力子是曹聚仁的恩师,曹聚仁一生事业的发轫,得益于邵。这时,邵力子注视着曹聚仁说:“你有许多条件,又有海外地利之便,这工作要多做些。”曹聚仁点点头。
这次宴会经过,曹聚仁以《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为题写成文章,发表于1958年8月14日《南洋商报》第三版。接着,印度尼西亚华侨主办的《生活周刊》也在9月8日刊发了曹聚仁写的更详细的报道《周总理约曹聚仁在颐和园一夕谈》,正式向海外传达了周总理的国共和谈思想。曹聚仁在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口号,在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
自1956年首访北京后,之后四年间,曹聚仁每年都要回大陆两三次,遍访各界人士。他接触最多的是邵力子、陈毅与中共的高层人物,特别是他先后两次受到毛泽东接见。
曹聚仁因泄密受到批评?
其实,正是热心于两岸和平统一的曹聚仁从中共高层得到即将炮轰金门的消息,并抢先把这消息捅了出去。
这就形成了一起泄密事件,据说,有关部门曾对曹聚仁进行了批评。
不过,也有不同的说法。
曹聚仁虽是中共高层隆重招待的贵宾,但毕竟是来自海外的党外人士,他能得到这一机密,事非平常。此其一。
炮击金门筹划之初,毛主席几番垂询负责指挥炮击金门的叶飞:“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于是,林彪建议,让正在华沙同美国进行大使级谈判的王炳南给美国透露一点消息。林彪的建议未被采纳,但毛主席是如何考虑解决的?此其二。
金门炮战“属于惩罚性质”,旨在促进“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炮击不久就进入以政治斗争、外交斗争为主的阶段。先行示警,也在情理之中。此其三。
从以上三点,不难推论出曹聚仁何以能得到天机并敢于泄密。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
炮击金门后,吓坏了台湾当局与美国人,他们一时弄不清北京领导人的意图,以为这是解放军大举进攻台湾的序幕。美、台方面匆匆进行抵御的准备。
炮击进行了六周,金门守军已到了弹尽粮绝之境。此时,如果我军发动登陆,金门唾手可得。然而,出乎意外的是,10月6日,北京发表《告台、澎、金、马军民同胞书》(即国防部文告)。文告一再阐明,炮轰是惩罚性质,目的是要台湾当局接受和平解决两岸争端的建议。文告声明:“从10月6日起,暂以七天为期,停止炮击,你们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航,不在此例。”
国防部这一文告是在10月6日发表的,而《南洋商报》早在10月3日就从香港把专讯传到新加坡,于10月5日刊发在报上。专讯发表时署名“本报驻香港记者郭宗羲”。
郭宗羲何许人也
《南洋商报》驻香港办事处从何得到这个消息,郭宗羲又是何许人?
1994年3月,《中华日报》的记者几经寻觅,找到了《南洋商报》已退休多年的老报人薛残白先生。
上世纪50年代,薛老先生是《南洋商报》中文版主编。薛先生肯定地说:“能得到这样重大的消息,除了曹聚仁,当时的商报是不会有第二人的。”
那么,为什么这则消息发表时不署曹聚仁的名字,而署名郭宗羲呢?
薛先生说:“我只记得那时商报驻香港办事处有个姓郭的办事人员,这位年轻人当时不是写新闻的。你们还是找香港的这位郭先生再问一问吧。”
几经周折,《中华日报》的记者终于在香港找到了73岁高龄的郭旭先生。
郭旭说:“当年我是商报驻香港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平时不写新闻。记得当时的确有一则大新闻,是曹聚仁从大陆把稿传到香港,再由我传到新加坡的。郭宗羲这个名字还是当年商报的总编辑李微尘起的(李微尘后任新加坡政府外交部长)。如果问商报是不是有个驻港记者叫郭宗羲,那当然是没有啦。”
郭旭还说:“据我推测,毛、周为什么肯将这么机密的消息告诉无党无派的曹聚仁呢?这恐怕是中共方面有意让曹聚仁以‘第三势力的身份出一把力,以促成国共两党的秘密和谈。”
如此看来,金门炮战和停战决定的提早曝光都与曹聚仁有关。世事悠悠,曹聚仁已在1972年离世,但他当年为祖国和平统一所做的努力,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摘自《环球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