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地方叫大学
2014-02-12侯德云
侯德云
只要你有心向学,什么地方都可以叫大学,比如,一家旧书店,一本书,一个码头。
我从美国人埃里克·霍弗的经历中,得出这个结论。霍弗创造了一个奇迹。什么奇迹?他为自己制造了一顶新帽子——码头工人哲学家。
霍弗的双亲是从德国移民美国的犹太人,父亲是木匠。七岁时,霍弗的眼睛莫名其妙地瞎了,因此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十五岁时,他的眼睛又莫名其妙地好了。他害怕自己再瞎,开始疯狂阅读。这种阅读的狂热,伴随了他此后的人生。
一家旧书店,成了霍弗的天堂。里边的书,他几乎都读过。店主对植物学感兴趣,这方面的书籍比较多,霍弗的植物学知识也随之丰富起来。好了,这是他的第一所大学,算是读本科吧。
霍弗学会写作,得益于一本书——蒙田的《随笔集》。那是他在农场打零工时读到的。他那个喜欢,喜欢到反复读,读到可以随时随地遇到什么问题,就引用蒙田的话来解答。以致于后来,工友一遇到问题,就跑来问霍弗:“蒙田对此怎么看?”霍弗的写作风格跟蒙田有相似的一面,就是说,通过读蒙田,他才学会写作。这是他的第二所大学,算是读硕士吧。
霍弗的第三所大学,是码头。码头工人的生活,让他感觉很自在。他的灵感和观念,都在码头工作当中酝酿形成。他习惯于跟不同的人做搭档。他说:“我从未要求一个人必须有多种长处,只要有一种长处就行。”有时,一个差劲的搭档,也能打开他的思路。这所大学,就算是读博士吧。
好了,读到博士了,该有点学术成果了吧。果然有,霍弗的“博士论文”,也就是他的第一本书——《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刚出版便引起很大轰动,短期内发行五十多万册,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成为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此后,他又陆续写了《我们时代的脾性》《变迁的磨难》等十多本书,多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连里根总统都亲自给他颁发过奖章。
多年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话有没有道理?有。不过我还是想啰嗦一句,如果无心向学,有大师又怎样?现在的大学,哪所没有大楼?哪所没有大师?可对有些人来说,那并不是大学。
(牟大裕荐自《深度关注》 图:邵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