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伏羲画卦与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关系探源

2014-02-12连振波李富强

关键词:氏族伏羲

连振波,李富强

(甘肃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 743000)

【历史研究】

伏羲画卦与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关系探源

连振波,李富强

(甘肃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 743000)

中国古代易学思想和体系的演进与中国整个社会的演进是同步的。从伏羲画卦开始,它大致经历了上古《三易》和《周易》两个阶段,而上古易卦的演进,正是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初步形成和完备的关键时期,上古易学思想对婚姻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尤为明显。根据上古《三坟易》和古代神话传说,该文认为上古易卦思想的演进,对我国古代先民由“氏族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转变起到了决定作用。

伏羲画卦;对偶婚制;《易经》

伏羲始画八卦是我国古代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圣人竭耳目心思之力,则图取象,画成八卦,又重成六十四卦,是于道理中得来象数,却又于象数中包罗不尽的道理。”[1]他用数理象代替结绳记事,将万物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数理逻辑,用八卦的原理和方法揭示宇宙与自然的规律,这对巫史神权的精神统治是一次彻底的革命。伏羲一画分阴阳两极,两极又分四相,四相又生八卦,用阴阳两极之顺逆变化,独创易学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是一大创举,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属罕见,它奠定了中国乃至东方文化思想的一块重要基石。而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的形成,主要受到了易学思想的规范和制约。《易·贲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透过易学思想、理论和体系的发展,我们能够重新审视伏羲画卦与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的内涵和深层次的对家庭、社会和婚姻的意义。

一、伏羲女娲传说标志着我国氏族对偶婚制的确立

(一)伏羲女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及婚姻状况分析

伏羲女娲是母亲华胥氏履巨人足迹而孕后出生的。《帝王世纪》载“太昊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2]《三皇本纪》载“母曰华胥,履大人之迹于雷泽,生庖牺于成纪。”他的形象则是“神首人身”、“麟身”、“人头蛇身”。唐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太白皋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鱼,故曰宓羲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以龙纪官,号曰龙师。”[3]

太昊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静宁),徙治陈仓,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我们梳理伏羲的政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民结网。鱼是原始人比较稳定的生活资料,秦安大地湾出土的彩陶纹饰上大量的鱼纹说明,鱼在人们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网捕鱼虽说是下层劳役,但他们使用和制造生产和劳动工具,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二是狩猎畜牧。不断的农牧活动,使社会财富有了基本剩余,从而产生了社会管理的需求,人类社会开始分化成为各种阶层。贫富不等的社会阶层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劳心者和劳力者在社会群体间,逐渐转化成了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等级关系——阶级。三是画制八卦。这是人类自然、宇宙意识和文明的肇始。人们在观察自然和思考生老病死的问题时,产生了辨吉凶、定方向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这是人类的智慧对神权意志的一次挑战。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母系氏族依靠巫觋通神的愚昧价值观,指导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体系,亦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或精神依靠。四是建构房屋。从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八柱九间”的议事大厅看,我国先民从阴暗的洞穴转到了有门有窗的房屋,这不仅改变人类的生活习惯,其安全意识和物权意识也进一步得到发展,婚姻的私有化趋向进一步凸显,为人类的文明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女娲,风姓,生于成纪。传说她与伏羲兄妹结婚,是华夏始祖。“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按礼明堂位及系本,皆云,女娲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3]《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炉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沉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4]根据这些关于女娲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男性。

炼石补天——说明女娲掌管着宗教(超自然力)祭祀和对世界的解释权。对“天”的祭祀与对话,是原始部落社会的最高荣誉和权力。女性通巫后,一切事物的最终解释,都将因神灵的参与而神圣不可动摇。

抟土造人——这是人类生育权的象征,是对人类自身从哪里来的根本解释。有了这个解释,一切生民都要对生育了自己的母亲,推而广之对女性或女阴进行顶礼膜拜。这从道义和哲学上,确定了女性是人类主宰。

立极造物——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说明女娲享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这种权力后来被转化为“君权神授”,成为“天子”所专有。立极是创世,造物是施恩,它象征着国家公权的最终处决权。

别男女通婚姻——母系社会以女性为中心,女权为中心。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粗野的”战士和猎人,以其在家庭中次于妇女而占第二位为满足。但“比较温和的”牧人,却依恃自己的财富挤上了首位,把妇女挤到了第二位[5]。

根据以上伏羲女娲神迹的比对,我们发现女性掌握着宗教论述权(补天以立德)、神性交通权(性交选择权)、部落大事的处分权(如杀黑龙以济冀州)等。她们主要靠性、巫术与天帝神灵的神性交通,传达天神意志来统治万民。古代社会的巫术相当发达,巫的地位仅次于天帝,巫觋是上天和人间的使者。《国语·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6]巫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小到结婚种田、行路求雨,大到行军打仗、政治决策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像这件(图1)马家窑文化陶罐上的四个“巫”字,是“写在奇怪人物的四肢上方位置,而这个阴部夸张突出的奇怪人物明显带有生殖巫术的意味,也就是说这应该是一个巫师的形象,而其所表达的意旨应该就是生殖巫术。”[7]

图-1

反观伏羲的神迹,则主要集中在社会劳动里,他们主要从事渔业(教民结网)、狩猎畜牧、钻木取火、建构房屋等方面,然而,正因为男性从事的主要生产劳动,尤其在学会使用火以后,男性的体力、智力和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他们因为财富积累一举成为氏族和家庭的主宰。同时,为了对抗神权赋予女性的神秘控制力,伏羲画卦则从精神深处,给这些新贵们一种鼓励支持——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天垂象圣人则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化成物。”男性和女性处在了同一个地平线上,甚至超越了女性,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成为“天地定位”的主角,毕竟他们所掌握的技术,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但是,伏羲女娲时代的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他们处于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交汇的时间点上。因此,“在《易经》中,群婚的遗习无可考见,惟偶婚的痕迹则俨然存在。”[8]

(二)伏羲女娲兄妹婚与氏族对偶婚制

“中国古代婚姻观的形成,受早期哲学的影响极大,尤权舆于《易》。《易》的思想博大精深,为学术界所公认。”[9]从伏羲画卦到《周易》体系正式确立,其间因阶级、国家和婚姻制度的确立变迁而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构架或“易理”解说。通过伏羲、女娲的兄妹婚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开始超越原始群婚制,基本处在原始血缘婚制时期,两性的交媾取决于性本能及种繁衍的需要,实际上更多地取决于前者,所以并无什么限制存在。每个女子属于每个男子,每个男子也属于每个女子,“无上下长幼之道”,甚至“允许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交关系”[5]。从中国古文献资料看,我国古代民间曾保留有“杂乱”遗风。如《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师古曰:“阻者,言其得隐肆淫僻之情也。”蒙古风俗甚至多人就寝在新郎新妇身旁。有道是“伯姊诸姑则婿家,指天画地故喧哗。洞房偏喜多人住,那管今朝待破瓜。”[10]

恩格斯认为:“任何一种可以称为‘婚姻’的两性关系形式,总是与某种或某些‘禁忌’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无‘禁忌’便无所谓‘婚姻’。”[5]血缘婚制是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它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姊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5]。这样就形成了血缘群婚制度。孔子曰:“古者庖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1]孔子在这一段表述中,明显看到了伏羲氏超越迷信和祭祀崇拜的人类智慧,他认为圣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对自然和科学规律的朴素关照。而对人类的婚姻制度考察,更是“以类万物之情”的核心,也是伏羲画卦的主要根据之一。那么,伏羲画卦,是如何“近取诸身”呢?

《周易·说卦传》(第十章)释其人伦之象,于乾为父、坤为母。之后又谓:“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11]。以一夫一妇三男三女为一完整的血缘群体,就卦象看,其中乾父卦所“生”的是长女(巽)、中女(离)、少女(兑);地母卦所生反而是长男(震)、中男(坎)、少男(艮)。这种对偶婚姻体制,与男子外出,女不落夫家的婚姻体制相吻合:

天地定位:乾(9)南坤(1)北。父母卦,老阳不生,老阴不育。

山泽通气:艮(6)西北,兑(4)东南,少男配少女;

雷风相薄:震(8)东北,巽(2)西南,长男配长女;

水火不相射:离(3)东,坎(7)西,中男配中女。

伏羲卦明确提出“老阳不生”、“老阴不育”的观点,是对原始社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乱婚现象的否定,也是对远古人类“奥狄浦斯”式“杀父娶母”婚姻状态的一次伦理性颠覆,它以违背自然法则的铁律,为人类婚育和道德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但是,同龄的兄妹婚却仍然被普遍接受,婚配原则是适宜的年龄为婚派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曾说:“在原始时代,姊妹曾经是妻子,而这是合乎道德的。”[5]这样看来,伏羲和女娲兄妹通婚也就不足为奇了。相传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关系,天降洪水,兄妹俩爬进一个大葫芦里,躲过了劫难,然后兄妹结婚,繁衍了人类。在唐末李亢《独异志》中记载最详:“昔宇宙初开之时,只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12]。这是人类婚姻的开始。但是,“其妹即来就兄”的记载,似乎与当时氏族对偶婚制的婚姻状况不符。《易经·震卦》:“婚媾有言。”《说文》:“媾,重婚也。”重婚并非停妻再娶或私奔再嫁,而是氏族间的男女群相互为婚。段玉裁解为“重迭交互为婚姻”,窥测到了其中消息[13]。在“同姓不婚”原则下,异姓氏族联姻成为制度。

二、《连山易》确立了我国氏族对偶婚姻的法理依据

《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二代”之夏易和殷易,二者又继承了上古不同的卦象体系,即伏羲氏《连山易》和神农氏《归藏易》。《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别皆六十有四。”[14]由此可知,《三坟易》代表了上古伏羲、神农、黄帝不同时期的易卦数理思想和意识形态。事实上,易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伏羲所画之卦,就是上古以艮为首的《连山易》,其配卦模式见图2。《连山易》的作用主要不完全是卜筮,而是治邦安民。“《连山易》是经纬天地人伦的典章。《人皇神农氏政典》说:‘天皇肇修文教,始画八卦,明君、臣、民、物、阴、阳、兵、象,以代结绳之政。出言惟辞,制器惟象,动作惟变,卜筮惟占’。”[15]《连山》代结绳之“政”,具有突出的历史贡献。

图2

伏羲时期,陇中成纪地区的人们继有巢氏、燧人氏后,已熟练地掌握了造房和使用火的技术,人类开始自觉地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来缔造文明,故《连山》以崇高之山来象征君上,君为邦国之“首”,其下有师、相、将、后、官等。当时“人们住在山地,下山便是水,生活离不开山,也离不开水,故以山为封,以龙为图腾。”[15]以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的人类居住地遗址的分布看,古人生活的主要区域,以山脊梁峁为主要依托。根据《连山》对阴阳、五行与四时的认识,《连山》以崇、伏、列、兼、潜、连、藏、叠八卦象征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再根据本山为内卦、向山为外卦的配卦原则,叠卦形成六十四卦。这与《罗经透解》之“七十二穿山”(以乾坤震巽艮兑坎离分别为内卦,再依次为外卦叠加,配成七十二卦)的配卦方式相吻合。其“导民婚配,及时嫁娶”[15]的基本法则,也是以“生生为易”的人统思想为主导的,故有“夏得人统”的说法。其实,这种配卦方式,恰巧反映古代“女不落夫家”的婚育状况,即氏族对偶婚制。氏族对偶婚制是指两个氏族一组,建立相对稳定的、彼此对等的氏族外群婚关系,即此氏族的男子与彼氏族的女子互为群婚配偶,此氏族的女子与彼氏族的男子也互为群婚配偶。对偶婚制孕育在群婚制内部,是在母系氏族制度下,属于不同氏族的成对男女,在一定的时期内过着对偶式的同居生活;男方趋从于女方,“夫从妇居”。这种偶居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其一,对偶虽然相对固定,但不受严格的约束,很轻易地便可以由一方或双方宣告解除。其二,正是由于它受特定历史环境的制约而具有本身的脆弱性。每对配偶之间除了两性关系之外,并没有共同的经济,但部分原始人开始由神灵崇拜转为生殖崇拜,婚姻的禁忌,如像血缘婚姻,已经自觉地被自然法则所禁止,男性开始关注自己的后代,参与哺育自己的下一代。

恩格斯指出:“某种或长或短时期内的成对配偶制,在群婚制度下,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还不能称为爱妻),而他对于这个女子来说也是她的许多丈夫中的一个主夫”[5]。伏羲和女娲的年代距今有多长时间,现代的历史学家还给不出一个准确答案。据记载伏羲因风而生,为风姓。伏羲画卦,制定婚姻。俪皮为婚,男女各持一张,一则为婚姻,一则为孩子的姓氏凭证。按理说,尧的儿子丹朱,成年后也必须到其他部落进行婚配,所以,尧必须要把自己的女婿招进门。根据氏族社会的传统,其酋长的尊位、财产、女人(尧的少妻,即丹朱的后母)等,都必须由舜来继承。相反,舜的一切,则应当由丹朱的儿子来继承,包括天子尊位、财产和女人。《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女子谓兄弟之子为姪”,也是两合氏族外群婚的遗习。在两合氏族外群婚制之下,本氏族女子所生之男,要“出”,即离开本氏族去与另一氏族之女“通婚”;在另一氏族所生之男,又“至”,即返回本氏族来“通婚”。“出”之子,生于外氏族,遂称“离孙”;而“姪”之子,生于本氏族,则称“归孙”。故我们通过考察上古易理和婚姻状况认为:以为“尧妻二女于舜”,即尧把娥皇女英姐妹同时嫁给舜,又把天下“禅让”给自己的女婿舜,并不是什么至高无上的行为,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婚育继承制度的延续。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连山易》所确立的婚嫁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舜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统治,不得不“窜三苗于三危”,进行了一场剧烈的社会大动荡和大变迁。

三、上古易卦演进与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同步

由于“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创造出在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加强健的人种”[5],恩格斯在引用了摩尔根这一段话之后指出:“实行氏族制度的部落便必然会对落后的部落取得上风,或者带动它们来仿效。但应看到,这种自然选择的作用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占居主导地位。一旦对偶婚制最后确立下来,它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5]。事实上,我国古人在优生优育方面,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制度安排。

(一)“圣人皆无父”是我国古代婚姻实践上的意外惊喜

《春秋公羊传》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所谓“感天而生”,自然是将圣人神秘化了,而“圣人皆无父”,则道明了一个母系婚育本位的事实。那么,女性在生育中的绝对地位是如何体现的呢?除了普通的婚配体制,女性氏族首领还有一个特权可以得到婚育方面的基因优化,即以巫医、通神、降神的手段,得到体制外与陌生男性交媾的机会。闻一多曾说:“原始生活中宗教与性爱颇不易分。”[16]在远古宗教中最初对性的崇拜,是基于人类对自身繁衍的渴望,后来人们把物质生产、祈风求雨都加入了性崇拜的因素。朱熹云:“楚俗祠祭之歌,不可得而闻矣,然计其间,或以阴巫接阳神,或以阳主接阴鬼,则其辞之亵慢淫荒,当有不可道者。”[17]这种习俗在甘肃岷县湫神崇拜中,还能看到:“一切活动均与民间娶媳妇程序一模一样,实实在在进行,活动要持续整整半月时间。”[18]

《竹书纪年》说:“太昊庖牺之母,居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而生太昊”;“黄帝母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帝颛顼高阳母见摇光之星,贯目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19]。《帝王世纪》说:“帝喾,姬姓也,其母不觉,生而神异”[20]。诸如此类,反映了先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婚姻状况。古代女性(首领)在极度狂热地与神的灵魂对白时,自觉不自觉地完成了一次与陌生人(尸祝)的交配。她们只承认与神灵(或灵异)的高贵结合,不会让自己从神的祭坛上坠落。这说明古人在不自觉的性交实践中,无意识地规避了自然对人类近亲血缘婚进行的惩戒:即人在自身生产的过程中,客观上实现了优生优育,从而脱离了生产“怪胎”或子女智力、身体残疾等重大疾病的遗传因素。当然,原始人不知道这是科学,他们把因为“野合”而得到的意外惊喜,归功于神灵的恩赐。他们无论是“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而生太昊”还是“见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意感生少昊”,“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均属人类早期在婚姻外淫祀而得子的特例。在这些特例中,古人发现了一个优生优育的法门,并且屡试不爽,于是,人类的婚育制度再一次被大自然历史性地推到了风口浪尖。

(二)《归藏易》对《连山易》思想体系的革命

《三坟易》代表了上古伏羲、神农、黄帝等不同时期的易卦数理思想和意识形态。尽管《连山易》“天地定位”的河图配卦模式也符合士族对偶婚制下的男女婚嫁的社会状况,但是,随着人们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等现象和规律,人们发现宇宙间的四季变化规律,并不像《连山易》天南坤北那样的规整,而总是有一个偏差值存在。当然,原始人是不会真正懂得地球公转与赤道黄道的关系,但这种现象的发现为《归藏易》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归藏易》的排列次序标志着以农业采集或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农业生产让人们对平原大地的依赖,开始胜过了山梁龙脊对人们的护佑。二元结构的士族对偶婚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故以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为核心的《归藏易》再次把女性的地位推到自然法理的高度。

《归藏》以坤为首。《归藏》以五行八气作为八卦,反映了神农氏发明农业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思想。《归藏》用归、藏、生、动、长、育、止、杀八象说明季节的变化和生物的发生、发展与衰亡。“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兑以说(悦)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21]《周易·说卦》的这个理论,其实质是来源于《归藏》,其“易理”根据,就是“生、动、长、育、止、杀、归、藏”的循环体系,如图3所示,《归藏易》是建立在《洛书》数理思维上的后天八卦的基本理论思想。但是,由以“河图”数理基础建立的伏羲《连山易》转变成以“洛书”数理逻辑的《归藏易》,不仅仅是一次学术思想意义上的转型,更是伴随着巨大的社会结构转型的婚配体系的变革。《气坟·归藏》的八封方位不同于《连山》,《归藏》把天、地、木、风、火、水、山、金八气归入归、藏、生、动、长、育、止、杀八象,而八卦的排列方位不再遵循“天地定位”的河图模式,而是以循环往复的环形排列,把《连山易》做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故代表天的“归”卦由正南变到西北,其对应卦方位不再是相对的,而是相邻的,即:“天气归”位于西北,“地气藏”位于正北,代表冬气的降临;“木气生”在东北,“风气动”在正东,代表春气;“火气长”在东南,“水气育”在正南,代表夏气;“山气止”在西南,“金气杀”在正西,代表秋气[15]。推究其本质,神农氏的《归藏易》是对伏羲卦“天地定位”体系的一次历法修正,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依照新制定的“历法”,进行了“天人合一”的《归藏易》的方位排序(见图3)。

图3 《气坟·归藏》八卦方位

《归藏易》系神农氏作,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女性走出了家门,积极参与到了社会生产之中。《史记·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蜗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3]这位尝百草的圣人,有三个女儿留名后世。我们考察她们的生命历程,发现此时的女性已经摆脱了“女不落夫家”的魔咒,开始走出家门开始自由择婿。《山海经·北山经》载:“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石,以堙于东海。”[22]他的次女在《山海经·中山经》中说:“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22]神农的少女叫女桑,《中山经·中次十一经》:“又东五十五里,曰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22]《列仙传》有如下记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23]《山海经》里记述到的炎帝的这三个女儿都是让人痛心的:女娃东游东海溺死,瑶姬未出嫁也死了,小女儿(女桑)也自焚了。但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些上古婚育生活的信息:

一是女性在部落的地位十分显赫。神农时期,女性在部落里全面完整地掌握着社会生活的局面,她们与农业生产有关,女娃衔草木以填东海,女尸化瑶草,女桑在桑树上火化登仙。女娃应为女娲之误,据秦安大地湾彩陶、临洮马家窑彩陶上所描绘“蛙龟合一”和“蛙人合一”的蛙人纹图案告诉我们,被称为女娃的神农的女儿,具有通灵的图腾地位。“马家窑彩陶画为我们提供了龙起源于蛙的有力证据,向人们揭示了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是从蛙文化开始并不断升华的发展史。”[24]女尸就是巫,就是尸祝,她是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能够与神通灵,或者直接是代替神灵传达神的意志的人。女桑掌管着农桑,她在桑树上“火化登天”,其实只是一件很蹊跷的事:“帝女”为了追求爱情,是否为以死殉情了呢?但无论如何,这三个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四,班级群的作用对象主要还是学生,老师可以布置一点网上作业。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要求读读、背背的作业在网络提交;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时间,让他们通过班级群讨论学习问题,最好是分组讨论。让班级群成为一个教学平台。

二是她们都走出了家门,成为走出部落的“自由人”。根据上古氏族婚的特征,女性不应当远游(嫁)至东海的。炎帝部落在姜水(今宝鸡附近),而他的女儿却远游东海,说明炎帝的女儿已经走出氏族自由婚嫁了。炎帝的二女儿瑶姬,更有巫山神女的佳话,我们从“服之媚于人”可以看出,这位多情少女,已经在寻求自己的爱情了。当然,女桑比她的两个姐姐更加大胆,从“炎帝少女追之”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母系氏族时代婚育观念已经被冲破,女性不再满足于“长男配长女”的模式婚姻,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是她们有爱的追求,但都是悲惨的结局。按理说,如此显赫的三个实权派公主,不应当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人生,但是她们或化为鸟、或化为石,无一不是以悲剧结束生命。而女桑在宣山的桑树上火化登仙的故事,更告诉我们这个美丽的公主,最后是因“火刑”而死。《归藏易·性》(生内止外)之《传》:“生止性:圣人以随民心顺民性。”[15]神农氏《归藏易》提倡“民为邦本”的理念,我们从他的三个女儿身上可看出,在婚育方面他也是“随民心顺民性”,女性不再呆在自己的部落里,而是大胆地走出部落,这为后世的男婚女嫁开了先河。但是,“这种对偶家庭,本身还很脆弱,还很不稳定,不能使人需要有或者只是愿意有自己的家庭经济,因此,它根本没有使早期传下来的共产制家庭经济解体。”[5]

图-4

(三)《乾坤易》确定了父系婚姻体制

《周易·系辞下》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21]黄帝和炎帝几乎是同时代的君王,二帝还联合进行了著名的“涿鹿之战”,击败了蚩尤成为炎黄之祖。但是,黄帝和炎帝之争导致了更大规模的“阪泉之战”。“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15]这所谓的“异德”,其实质是黄帝以《乾坤易》替代了《归藏易》成为哲学世界观的主导,并以此来重构现实的政治体系和上层建筑构架。《乾坤易》以八种自然现象作为八卦,以乾坤卦作为“天地定位”的卦体,在数理上,恢复了“河图”结构体系,结合私有产生以后的男权思想,重点突出了“男尊女卑”的礼法系统,这在后来成为《周易》的自然伦理主体。故《乾坤易》在配卦思想上,继承了《连山易》关注人伦政事的先例,在配卦方法上,采用的也是《连山易》的组合方式,即以上、下体分别为内卦、外卦,构成《乾坤易》的卦象(见图4)。显然,其内容已经超越了《连山》、《归藏》,其主导思想已经初步具备了国家初建时,以男性皇权为主的思想体系——女性处于从属地位了。如《乾坤易·东浮》之《传》:“川月东浮:圣人以恩及命妇。”[15]“命妇”一词的出现,如同后世所谓的“诰命”,说明以男性主导的国家体系初步形成并替代了母系血缘氏族体系。男子为了树立性别权威,他们要求不再“嫁出去”,而是将女子“娶进来”。起初,这种婚姻变革的实现,实非一件易事,其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激烈的斗争,抢婚制由此而产生。抢婚基本上出现于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周易·屯》六二:“屯如檀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21]有学者以为“女子贞不字”乃女子不孕,但从意义上分析,似乎属于被“抢劫”的女子坚贞不屈,誓死不嫁,后经过男子十年的感化(或强迫),终于同意合婚。

《乾坤易》系黄帝所作。我们研究黄帝的婚姻状况,发现黄帝有四妃十嫔,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他们分别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15]显然,黄帝的众多妻妾都在她们本来部落里,其子女还是遵守着母系氏族的规矩多从了“母姓”,只有青阳与苍林氏的子女从了父姓。为什么这两个人从了父姓呢?根据《史记·三皇本纪》的记载,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都属于姬姓,我们由此判断与黄帝同为姬姓的青阳、苍林,已经跟随了父姓,其母亲已经嫁到了黄帝的部落,彻底改变了“三代之前……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的传统。然而,从黄帝作《乾坤易》到周文王重演《周易》,至少要经历一千年的历史,中间经历尧、舜、禹和夏、商的历史变革,古代易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已经相当模糊了。《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也,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郑玄注:“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14]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谓的“周监二代”。清王道亨《罗经透解》:“一曰连山,夏得人统,《易》以艮为首,艮为山,连连不绝也。二曰归藏,殷得地统,《易》以坤为首,坤为地,言万物归藏乎中也。三曰《周易》。周得天统,《易》以乾为首,言天道变化运行不穷也。”[25]说明在这一千年间,我国的伦理婚姻制度,伴随着《易》学思想的变迁,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文明。

《易》作为中国古代集哲学、文学、宗教、历算一体的学术,经历了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伏羲画卦到《周易》体系正式确立,其间因阶级、国家和婚姻制度的确立变迁而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构架或“易理”解说。伏羲画制八卦——这是人类宇宙意识和人文意识的觉醒,更是人类自觉修正原始血缘群婚制弊端的肇始。伏羲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数理逻辑,用八卦的原理和方法揭示宇宙与自然的规律,这对巫史神权的精神统治是一次彻底的革命。人类第一次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论对宇宙间发生的一切风雨雷电现象,用自己设计的数学模型加以诠释和思考,达到趋利避害和预测吉凶的功效。

[1](清)李南晖.读易观象惺惺录[M].张叔铭,陈晋,权尚均,编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22.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

[3](唐)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16.

[4](汉)刘安.淮南子[M].顾迁,译著.北京:中华书局,2009:97.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96.

[6]左丘明.国语[M].尚学锋,夏德靠,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7:312.

[7]王志安.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发现中国最早可释读文字[N].北京:中国文物报,2011-08-31.

[8]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十家论易[M].长沙:岳麓书社,1993:19.

[9]陶毅.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172.

[10]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495.

[11](唐)李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中图书店,1984:5-251.

[12](唐)李亢.独异志[M].民国版本,1959:12.

[13]许嘉璐.先秦婚姻说略(上)[J].文史知识,1986,(6).

[14]陈戍国.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66-373.

[15]王兴业.三坟易探微.[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26-213.

[16]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3.

[17](宋)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4:185.

[18]张润平.岷县历史文化与民俗散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94.

[19]邵东方.《竹书纪年》研究论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34.

[20]诗推度灾.侯官赵氏小积石山房[M].清嘉庆14年(1809)刻本:21.

[21]李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中图书店,1984:12-368.

[22](周)元阳真人.山海经[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 :72-103.

[23]刘向.列仙传[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1.

[24]段小强,温小强.马家窑文化对中国史前考古的贡献[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5]王道亨.罗经透解[M].李非注,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Relationship Between Fuxi’s Hexagram s and Clan M arriage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LIAN Zhen-bo LI Fu-qiang
(Dingxi Teachers College,Dingxi 743000,Gansu,China)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thought and system of Yi Jing(Book of Changes)kept abreast with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in ancient China.Starting from Fuxi’s hexagrams,Yi Jing experienced two stages of San Yi and Zhou Yi,when it was the key period for the ancient marriage system to come into being and then become full-fledged.The ancient thought of Yi Jing exerted a marked influence on marriage.In light of ancient San Fen Yi and legends,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thoughts of Yi Jing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dual marriage to monogamy in ancient China.

Fuxi’s hexagrams;Dual Marriage;Yi Jing

K203

A

1671-0304(2014)02-0107-08

CNKI:65-1210/C.20140409.1115.002

2014-01-15

时间]2014-04-09 11∶1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陇中文学研究”(12XZW008)。

连振波(1968-),男,甘肃通渭人,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陇中文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甘肃地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氏族伏羲
谈伏羲文化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结网打鱼
伏羲创八卦
汉字的由来——伏羲造字
浅析西周宗法制
伏羲画卦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