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风》100期感言
2014-02-12夏德勇
夏德勇
十几年前我接触到《粤海风》,当时我在南京大学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这个杂志的文章从观点、立场到文风,都对我(包括我的许多学文艺学、哲学和其它专业的同学)产生了吸引力。每期杂志到了,我和同学们都会翻一翻。毕业后,来到广州,这种阅读习惯还是没有变。虽然也有间断,但只要见到它,总会读上几篇。我所在的学校图书馆和系资料室都定了这个杂志,有的同事也自费订阅或者购买,有的还在杂志上发表了文章。一份严肃的杂志能够让读者产生持续的阅读欲望,在这样一个时代,是很不容易的。何况,这种阅读基本上是非功利的,纯粹是因为思想旨趣的接近。在很多单位,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为了评职称,必须要关注某些刊物(主要是学术刊物),因为要在上面发表论文,以便为评职称添砖加瓦。而我阅读它并不是因为这些(当然,这个杂志并不缺乏富有学术新见的文章)。
《粤海风》能够让我愿意阅读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内容(以及显示出的作者和编辑的胆识),二是它追求的风格。
比如《粤海风》2013年第4期上有一篇《毛泽东骑马又如何》的文章,就可见作者的深刻和编辑的胆识。此文是对梁衡发表于《学习时报》上的一篇散文《假如毛泽东去骑马》的回应。《假如毛泽东去骑马》以散文的笔调,浪漫地设想,假如毛泽东真的像他曾经讲过的那样,于1965年骑马沿着黄河和长江走上三五年,毛泽东就可能怀疑“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可能会允许单干和自由市场、向彭德怀认错、加强党内民主,文化大革命就可以推迟发生,甚至避免。
作者梁衡曾经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是著名记者和散文家。《学习时报》是中央党校办的一份严肃的、规格相当高的时政类报纸。但是,《毛泽东骑马又如何》的作者和编辑并不因为这些而不敢写、不敢发。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这是常识,更何况原作者的假设还那么幼稚、苍白。黄忠晶的《毛泽东骑马又如何》对梁衡此文的批评,我们只要熟悉和承认中国当代史,就不能不承认它极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黄忠晶对梁衡展示的手机短信(在网上也曾经流行)的分析,也既新颖也见功力。短信所想象的如果毛泽东健在,美国就会撤走在亚洲的军事力量,日本就要炸毁靖国神社、归还钓鱼岛,中国股市就会一片红。在黄忠晶的分析下,这些说法是那么荒谬,可笑。我读到这里为作者和编辑深深折服。
它吸引我的另外一点是它的风格。它在追求学理和文化意义的同时,强调可读可感。《粤海风》一直提倡新颖深刻而不晦涩,高雅而不矫情,贴近现实而不媚俗的办刊宗旨。这里主要就是指文风。这使得它在保持很高的文化品位的前提下,多了一份可读性和亲切感。这其实是一种很高的智慧。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多家严肃杂志因为各种原因消失了。每当听说一种这样的杂志消失,我总会喟叹惋惜一番。现在《粤海风》居然就办到了100期,作为受惠颇多的读者,不写上几句,心里有些过意不去。我祝愿它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