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综述

2014-02-12马英郝书翠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马英,郝书翠

(山东大学 威海分校,山东 威海 264209)

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综述

马英,郝书翠

(山东大学 威海分校,山东 威海 264209)

近年来,微博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对大学生教育创新的新手段。微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视野还比较狭窄,研究的重复率较高,主要集中在通过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领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与论述,探讨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中需要注重的方向。

微博;社交媒体;大学生;信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MicroBlog)最早的网络服务形式出现于美国的Twitter,之后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时髦到普及的过程,尤其是在被称为“微博元年”的2010年,微博的社会关注度再次被提高。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微博快速崛起,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另一方面,传统的交流沟通类应用则出现大幅下滑:电子邮件使用率从2010年的54.6%降至47.9%[1]。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微博这一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

微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微博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此外,微博作为迅速发展的网络应用媒体,集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即时性、广泛性特点于一体,备受大学生青睐,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以及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媒介。其中,有关微博与大学生的研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以“微博大学生”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从2006年到2013年共有期刊论文240篇、硕士论文243篇、博士论文15篇。本文主要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以及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两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归纳,以期对微博的研究以及大学生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微博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概述

探究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是进行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的重要前提,也是目前研究者较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现有的研究文献大多关注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及其微博关注的内容。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信息圈”“交际圈”“舆论圈”,呈现出舆情形成发展快、传播扩散范围广、舆情变化异常等特点[2]。

1.学者探究了微博与大学生密切结合的深层原因

有学者概括了微博独特的迷你特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用主体的草根性、互动性以及个性化展示[3]。此外,

刘丽清将微博与传统博客进行了细致的比较,概括出微博具有以下特征:碎片化写作可辐射更多的博主使用;给沉默的大多数带来更多的发声机会;手机成为最佳终端,发布更具便利性、易得性;话题市场的设置,使公共领域得到构建;简短写作和快捷发布,实时感和动态感更强[4]。杨晓茹指出,微博具有强烈的寂寞倾诉倾向、内容微小化、介质移动化,交互多样化[5]。牛元帅认为,微博的“零技术、零编辑、零距离、零成本、零形式”的“五零”新方式使得大学生对信息的发布和接受比以往更加自由[6]。于阳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信息满足、自我诉求、参与社会、人际交往[7]。尹晓敏则提出,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社交服务手段,微博以其强大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寻求自身发展的需要,并成为深受大学生青睐的新兴媒体[8]。综上所述,微博与大学生相结合的原因可以概括为:第一,微博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第二,微博扩大了大学生的交际范围;第三,微博可以使大学生有针对性的获得需要的信息[9]。

2.大学生群体本身的社会特征也是促使其与微博有机结合的重要原因

于阳指出,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心理发展逐步成熟,大学生因其自身所处环境的特点,于是呈现出如下特征:自我意识增强;社会化程度提高;孤独感增强[7]。如此,大学生群体就以其独特的身份及性格特征,成为微博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在寻求“个性化”,因为个性象征着创新,标志着自信,体现着张力,而大学生通过使用微博便可以还原“个性”,满足自身的社会存在感。可见,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促使大学生情感发展产生一定的社会依赖性,大学生可以借助微博表达内心的丰富感情,释放生活中的多重压力。因此,大学生寻求自我发展的迫切要求与心理诉求也是其使用微博的原因之一。总之,大学生群体特殊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其独特的心理以及社会特性,而新兴媒体微博的出现正好实现了这一功能。这成为二者有机结合的现实依据。

在大学生微博关注内容的研究方面,多数文献认为大学生的微博关注内容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相统一,在内容方面具有集中性、辐射性等一般特征。首先,“关注自我”成为主要内容。大学生微博的主要内容就是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宣泄情绪、表明兴趣爱好或发布刚发生的奇闻轶事,这些占据多于50%的受访者[10]。微博避免了现实中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尴尬,通过微博这一虚拟媒介,大学生可以充分地表达自我感情,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实现个人的完美提升。但是,这种隔断现实的交流方式同样具有不可避免的负面作用。因此,他们一旦在此平台上遭遇交际挫折,就容易滋生多疑、恐惧、敏感乃至麻木、冷漠等心理特点,甚至出现去个性化心理[11]。其次,大学生通过微博可以实现社会关注。在没有特殊事件发生时,大学生多关注一般的娱乐性话题,发生特殊事件后则主要围绕特殊事件展开。例如“两会微博”以及在2012年各大反腐事件中的围绕腐败问题进行讨论的阳光反腐微博。但是现在,也有人指责微博反腐存在一些重要缺陷了,诸如网民多采用“无官不贪”的有罪推定,微博成了虚拟空间的断头台、罗伯斯庇尔式的革命狂欢;民意审判,法律退后;被告在微博上无“还嘴”之力,权利救济缺乏云云[12]。

二、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关于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学界观点基本一致,都认为微博对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生心理、价值观、人际交往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当然,这种影响具有辩证性,包括积极因素以及消极因素两方面。

1.微博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由于受到各种新兴媒体、学习、生活等带来的快节奏和压力影响,大学生与人直接的接触交往趋少。通过微博,他们能将自己无法表达的情感、生活等问题倾诉出来,并得到“粉丝”的开导、交流和理解。这种网络沟通有助于相互间形成平等的讨论氛围,不用受到身份、地位等的束缚,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自我满足[13]。但是,在微博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现实生活中正确指导者和把关者的缺失,难免会造成不良信息的污染和泛滥,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冲击[13]。此外,大学生沉溺虚拟世界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媒介体验,同时也隐藏着过度使用的隐忧——网络成瘾。微博提供的交流体验使大学生获得了心灵上的极大满足,全心经营这个虚拟的圈子,而懈怠了现实世界的奋斗[14]。

2.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忽视

从以往的研究文献来看,多是消极影响。博客文化为青年一代获取信息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为全社会沟通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博客文化也迎合了思想多变的青年人,诱导青年一代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质的变化,对青年一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造成青年一代“过度自由化、规则法纪意识淡薄”思潮的泛滥[15]。吴学满指出,微博使主流价值观的传统引导方式受到冲击,容易导致价值认知的偏差,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正向引导一定程度上被弱化[16]。多元价值观直接导致大学生在情感需要上的多元性,绝对权威崇拜、绝对单一的情感需要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纷呈的情感需求,并形成纷繁复杂的情感需要结构[8]。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须重视和研究微博的传播功能,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

重视网络环境教育,为微博使用者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微博)观。

3.微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深远的影响

微博作为网络媒介的虚拟空间扩大了学生交往的天地,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传播渠道,但也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心理造成消极影响。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虽然遥远的陌生人因为空间概念的改变而变得熟悉,却令身边的人因不屑或无暇顾及而变得陌生,忽视了身边的亲情和友情,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冷漠[17]。刘春雁认为,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思想交流平台,成为大学生释放压力和发泄情绪的工具,有效地扩展了大学生的交际圈,为大学生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提供了一种直接、快捷的方式[18]。这样,会使很多人变得更加开朗、积极。

4.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

微博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微博作为一种开放性、交互性和随意性极强的网络平台,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面对面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心理界线和心理压力,容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19]。微博呼唤诚信,克服了互联网匿名使用的弊端,让大学生无障碍交流的同时也不得不时刻关注自己的诚信[20]。总之,关于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中,学者主要偏重于它与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的比较,认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而微博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有学者认为,“微博能帮助教师真实地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为师生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更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提高自己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21]。

微博作为现代网络社会中的重要交往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这点在以往研究中得到普遍认可。微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可以划分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预见性、传统载体、传统方法以及对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四方面[22]。这样,在微博思想政治工作中难免会存在问题,例如,信息定位不准确、粉丝数量少、与学生微博互动少等问题[23]。此外,有学者对微博带来的挑战进行了精炼的总结概括,如蔡永海、陈哲将其概括为隐性与显性两种挑战[24]。为此,学者提出了诸多意见和措施,多是从微博使用主体即大学生的角度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度出发。一是正视挑战,搭建微博交流平台;二是更新观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技巧;三是应提高网络媒介素质,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四是注重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开展朋辈教育[25]。在微博的世界里,对新鲜事物极具好奇心的大学生自然不会落后于他人,因此,大学生的网络虚拟形象构建就显得十分必要。霍圣录等提出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这一现象,引导他们参与网络互动,建立校园微博教育模式,加强校园主流网络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26]。

综上所述,关于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范围较广,但如何将微博这一新兴媒体正确、有效地运用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是未来研究应注重的方向。网络的开放性使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观念在我国传播更加便利,不利于网民正确道德观的发展,甚至扭曲他们的人格和信仰[27]。大学生群体是微博的主要使用主体,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一定的批判能力和选择能力,使他们正确观察、分析各种微博现象,以批判的、客观的精神对待“微天下”里的各类信息,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关于微博对大学生影响的延伸思考

微博提供了一种低门槛、低成本、高效性、社会性的交流形式,为实现信息时代的人际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曹林指出,微博就是一个社会,社会中有什么问题,都会被完整地投射到微博中,因为微博有呈几何级数般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所以它能够将社会问题无限地放大[28]。他同时概括出了微博传播的十大特点,包括浓厚的围观氛围、段子化传播、报忧不报喜、易受操控性、精英性、封闭性、娱乐化、原创性不足、表达的碎片化以及情绪化[28]。虽然这些特点并不是微博所特有的,但微博在这其中充当了一个放大器的功能,把这些特点都无限地放大了。

微博的迅速兴起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如何有效地将微博应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者以及大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国内目前关于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集中性强,研究视野并不是十分广阔。从总体上看,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多数研究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重复率高,没有进行深入性、细致性的探讨。同时,基础性研究也多是框架统一,思维比较受限。笔者以为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搞清微博这一新兴媒体的特征,挖掘微博与大学生结合的内在一致性以及微博对大学生影响的深度性。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指出:“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29]微博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微博的优势功能,那我们最终也会变成它的奴隶,失去我们作为人的社会心态以及主观能动性。因此,微博的传播功能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CNNIC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4bfid267caaedd33

83c4d378.html.

[2] 张兵.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实践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1(5):84-86.

[3] 李林容,黎微.微博的文化特性及传播价值[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22-25.

[4] 刘丽清.微博虽“微”足值道尔——微博特性之浅析[J].东南传媒,2009(11):153-154.

[5] 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2): 73-74.

[6] 牛元帅.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手机报给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初探[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5):69.

[7] 于阳.大学生使用微博原因初探[J].新闻世界:传媒e时代, 2011(5):98-99.

[8] 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011(2): 49-52.

[9] 李祥,熊振钦.探究以微博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J].云南社会主义学报,2012(5):50-51.

[10] 王亚煦,张育广,苏竞马,陈蕾.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调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132-135.

[11] 周源源,费国强.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实践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1(5):76-79.

[12] 杨于泽.反腐微博仍未超出爆料的范畴[N].中国青年报,2012-12-11(2).

[13] 程振凯.微博“问诊”大学生心理[N].人民日报,2011-9-13(14).

[14] 赵敏,王素.浅谈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J].黑河教育, 2011(10):58-59.

[15] 伍安春.博客文化对青年一代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 2006(6):66-68.

[16] 吴学满.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258-260.

[17] 刘林翔.微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新闻教育新闻知识,2011(9):66-67.

[18] 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实践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1(2):89-92.

[19] 刘金艳.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报,2012(5):68.

[20] 郭静虹.微博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8-120.

[21] 卢忠萍,唐国平,邓敏.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95-97.

[22] 许方圆,曹银忠.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略论[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学科教育,2011(1):81-82.

[23] 缪宏兵.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科技视界,2012(8):96-97.

[24] 蔡永海,陈哲.微博式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强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2):150-153.

[25] 吴勇.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广西社会科学,2011(8):151-153.

[26] 霍圣录,陈莉莉.当代大学生微博虚拟环境中的自我形象构建[J].网络思政,思想理论教育,2012(6):77-81.

[27] 刘兴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1.

[28] 曹林.微博传播的十大特点及对言论生态的影响[J].探索经纬,2011(9):29-34.

[29] 尼尔·波兹曼.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前言.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Influences of Microblog on College Students

MA Ying, HAO Shu-cui
(Weihai School, Shangdong University, Weihai 264209, China)

In recent years, microblo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graduates’ life and a new way of their education innov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croblog has attracted the wide attention of scholars. But the studies on microblog’s influence on undergraduates are with narrow scope and high rate of repetition which mainly in the field of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deficiency of current research is analyzed by study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nd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is put forward.

microblog; social media;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009-9115(2014)01-0149-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1.040

2013-07-09

马英(1989-),女,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