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圆器的制作工艺和成型手段
2014-02-12冯娟
冯 娟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壶是因茶而生的工艺,但它特殊的材质和造型手段,又可以脱离“茶”而获得独立的生命。对于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形、态、功用外,还必须讲究它的形神兼备与否,也就是说考虑其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和谐,在拥有实体的形态美的同时,要拥有相适应的装饰内容。体现出它的艺术气质,使人对器物的欣赏玩味无穷。这些装饰内容,包括花货类的浮雕、贴雕,光货类的线条,筋囊类的纹样,镶嵌作品的材质、位置;陶刻装饰的铭文内容,款识水准,文学内涵的隽永,书法、金石、绘画艺术功力及谋篇布局和镌刻用刀的精到等。
“打身筒成型法”,这种成型方法是紫砂传统工艺里最为关键的手法,适用于圆形产品。在围身筒的基础上再以左手衬在圆筒内,以右手握着薄木拍子,很自然地一拍一拍向圆筒拍打过去,逐步收口。顺序为,一般先拍器皿的底部,待口收到与尺寸一样时,就用脂泥把底片粘接在身筒的收口上,翻身过来,用竹拍子去掉筒底部黏接的多余滋泥。接着开始拍打器皿的上半部,拍打至口径符合要求,再用口片粘好口面,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球鼓形的空心壶身;待身筒晾至一定干度后才能继续操作,并依操作程序按步完工。
圆形壶制作常用工具有:搭子、木拍子(竹拍子)、尖刀、鰟鮍刀、线梗、独果、木鸡子、篾只、矩车、木榔头等。
圆器制作,首先用木拍子将泥段拍打成厚薄均匀的泥片和泥条。用矩车划出壶体各部位圆形泥片。用泥条围成壶身,打身筒,先打底部,上好底片翻身,将多余的泥浆刮净。然后拍打壶口部,与口尺寸配合好。脂泥是紫砂壶制作中的粘接料,水分以制壶需要而定,拌时要匀和,直接关系到成品壶的质量。口部满片,保持壶体中空及湿度,不使壶变形。用竹篾只规范壶身、壶腹、壶肩、壶底的弧度。依壶的结构,用脂泥粘接口部、颈部及底部。粘接结束后,用复只、竹尖刀将其细部整理光洁。用刮底石加工壶底,使之匀整。用脂泥粘接壶盖弧形的虚片,修整成预定的盖形。壶盖翻身,用勒只整理光洁。用泥段做成捻的子,装上壶盖并清理干净。用通嘴尖刀插入毛坯嘴中心,并来回滚动形成壶嘴内壁,然后,用手将毛坯弯曲成嘴形。将紫砂泥搓成泥段,弯成壶把。钻嘴眼,并用脂泥粘接壶嘴。校正口、嘴、把、成三点一线,最高点保持三平。用独果等工具修整嘴孔,用明针刮光壶肩、壶嘴、壶把等部位。用矩车划开壶口,用鰟鮍刀修整壶口,并与壶盖相吻合。用竹拍子刮光、刮清壶体内部泥迹使其干净光整。壶体基本完成后,可在壶底、壶盖、把梢下钤上壶艺家印章,壶底用顶柱支撑,印章对准位置,并用木榔头敲击,使印文清晰。最后,全壶制作结束,让其自然干燥,即可入窑烧制。
紫砂陶的成型中,有模具的使用,如紫砂壶的起始阶段,供春的制壶方法就是学习日用陶的成型方法而应用木模,“指掠内外”、“胎必累按”,周容《宜兴瓷壶记》:“供春更斫木为模”,而到时大彬时,“时悟其法则又弃模”。模具的使用,有历史的成因,是手工成型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先的陶模翻制,是用紫砂泥成模的。首先是做好母模,先做成两爿适当大小厚薄的较湿较软泥块,分别在泥块周边用条布围好,并用绳围结紧,防止软榻;然后把需要成模的部件,如壶嘴、壶把、的子及各种小玩偶,从中心剖开,一分为两半,把它们晾到一定的硬度,抹点豆油,用工具分别捺到模泥上,再把部件取出,湿泥块就成凹状的印模,着手修整周围后烧成。因为陶模坯体较厚,必须要阴干才能进窑烧成,防止炸裂。
[1]《紫砂珍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