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后期钧瓷生产工艺初探

2014-02-12高根长高银宏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9期
关键词:禹州钧窑钧瓷

高根长 高银宏

钧瓷为宋代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之首,始于唐代花瓷,于北宋徽宗年间达到顶峰,在颍昌府阳翟县(今禹州)城西北隅设置官窑,烧造宫廷御用瓷器,实现了钧窑业的第一个辉煌。从钧瓷的发端唐花瓷到钧官窑的创立,钧窑工艺的演变及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在钧瓷生产过程中,多次深入禹州境内苌庄、方山、神垕、磨街及登封市曲河、郑庄,鲁山县段店,郏县黄道、谒主沟等钧窑遗址分布区,实地调查并研究了部分遗址文化层,收集到了一部分烧窑工具及烧成残器,对钧官窑设立前北宋后期钧窑的生产工艺有了粗略的认识。北宋后期,阳翟瓷器在唐代花瓷及后周柴瓷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其生产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产品在全国享有盛名,才导致宋徽宗年间在阳翟设置钧官窑,使钧瓷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生产工艺大致为:采集原料→原料加工→胚胎成型→素烧上釉→入窑烧制等六道程序。

一、采集原料

按照现代陶器工业材料标准,钧瓷生产原料主要有四类,即脊性原料、塑性原料、熔剂原料和制钵原料,其中,脊性原料有3种,塑性原料有8种,熔剂原料有6种,制钵原料有3种。

脊性原料 石英岩:主产于禹州市浅井乡以北书堂山和赵老庵附近的灰灰菜沟。矿体厚度均在100米以上,长度为3000米。禹州砂石:主要用于坯体,矿体主要分布于梁北镇栢塔山至神垕大刘山以及磨街云盖山等地。矿体厚度一般为2~5米。石英粉砂岩:主要分布于神垕、官山、方山等地。矿体厚度为1~2米。

塑性原料 高岭土(又称陶土):矿层厚2米左右,主要分布于阎庄、仝庄、老庄、大涧、华沟一带以及扒村、浅井、党沟、庄沟等地。碱石(焦宝石类):主要分布在梨园、华沟、侯沟、刘家山、方山、扒村、朱屯、李楼等地,矿体厚度平均2米以上。富山土:主要分布在富山、大涧、侯沟、大石头沟、菜坪山、尚沟一带,矿层厚度一般为1~5米。岘口红泥:主要分布在鸿畅、岘口、赵洞村、扒村、浅井及缸瓷窑一带。紫木节:俗称“黑毛土”、“干子土”。据禹州境内产出地不同,可分为北山毛土、南山毛土和西山毛土三种。北山毛土产于浅井、扒村一带,属碱性黏土,可塑性强,但杂质多;南山毛土产于三峰山一带,属半酸性黏土,可塑性较北山毛土差,含杂质少;西山毛土产于磨街乡的黑沟、孙庄一带,属酸性黏土,可塑性最差,但杂质含量低。

熔剂原料 禹州境内主要熔剂原料有:方解石,是釉用原料,主要分布在角子山、官寺、台沟、浪花山及浅井等地。瓷石,主要分布于官山、李村等地。高钾铝页岩:和铝土矿共生,主要分布在方山一带。白云岩: 产于无梁、浅井、鸠山一带。石灰岩: 可代替方解石用于釉料中。木灰:有炊灶灰和木炭灰两种,钙质、粉末状固体,是人造化工熔剂。

制钵原料 禹州制匣钵原料主要有耐火黏土、铝矾土两大类。铝矾土分布广、储量大,为禹州大宗矿产品之一,主要分布于方山、苌庄、磨街、神垕、鸿畅、浅井、文殊等地。品位高,质量好,易开采。

宋代生产力水平较低,原料开采、运输主要采用人工、畜力,故大宗原料坯料等均在当地开采,胎体有香灰、粽褐、灰白之分。釉料则采用马帮驮运、人力推运等方法从开采地运至窑场。

二、原料加工

(1)胎料加工:主要有脊性及塑性原料。原料采集后,先置于烈日下暴晒、雨淋,继之以冬日冰冻,使之充分风化,然后采用沟碾的方法予以粉碎,具体做法是:在环状封闭沟槽中加入待粉碎的原料,之后再加入适量的水混合,使用牛、马、驴、骡等畜力拉动沟槽里的石磙转动,利用碾、挤、压等产生的力量将原料粉碎。加工过程中,需根据季节的变化及水的消耗量适当控制用水量,把原料加工成均匀的稀泥状,胎料粉碎成泥后加入泥浆池或缸、钵中澄水,之后风干至适当程度备用。

(2)釉料加工:将碱石、铁矿石、铜矿石、动物骨头、贝壳、白玛瑙石等釉料成分分别单磨,达到一定细度引入沟槽,利用水流的冲力将粗细釉料分开,冲得远的为细料,近的为粗料。之后,将粗料再置于沟中磙碾,重复进行,使之成稀糊状。然后按多次试验得出的比例或以老窑工的经验比例,用碗等容器将其配在一起,并搅拌均匀,即成釉浆,待用。

三、坯胎成型

北宋后期,民窑钧器的代表品种多为双系罐、鸡心罐、执壶、钵式碗、三足炉、折边盘、枕等,多为圆器,均为手工制作,系拉坯成型。其具体方法为:将胎泥置于钧轮上,用人力拨动钧轮转动,拉坯工根据需要变化手法,将坯拉成不同的形状,其中碗、盘、洗拉坯成型较为简单;执壶、三足炉较为复杂。拉坯成型后根据季节不同采用晾干或阴干等方式使之增加胎体强度。在阴干过程中还要对器物内外进行修整,抹平裂纹,刻出足、沿、槽。对炉、罐等器型,还要用手工捏出圆条、扁条、如意足等,均匀粘于炉体底部或罐颈部。由于北宋后期多为民间钧器,故多数造型并不复杂,除执壶、三足炉用工较多外,其他均简单实用。

四、素烧上釉

坯体经过充分干燥成坯后,装入窑炉中进行素烧,素烧温度在950~1000℃之间。素烧可以提高坯体的强度,并增加坯体吸附釉浆的能力。素烧结束后,由窑工对素烧的坯体再进行一次检查,剔除残裂等次品等待上釉。

北宋末年,钧釉以天青、粉青、天蓝、月白、玫瑰紫釉居多,其中青、蓝、白釉不含铜成分,紫红釉含铜。上釉方法分刷釉和浸釉两种。一般情况下,单色釉采用浸釉,复色釉采用刷釉、抹釉等方法。在上釉的过程中,使用一定的技巧,可使釉色呈现奇异的效果。如底釉上天蓝釉,待其干燥后覆之以铜红釉,烧成后可呈现内青外红的效果。在刷釉过程中应注意上厚下薄,使其在高 温烧制过程中通过釉的流动达到釉面均匀。对器物的口、沿等部位要用小型刷子或毛笔抹匀,以免上端脱釉。北宋后期的钧器个别有在某一部位出现紫红斑等现象,是在天青、月白等釉面局部涂刷铜红釉的结果。此外,在钧官窑瓷器出现以前,阳翟已有在天蓝、天青釉面上遍覆或半覆铜红釉之刷釉方法,使钧器釉面形成多变的流纹花釉,为钧官窑玫瑰紫等釉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五、入窑烧制

民用钧窑形状大多为馒头形,其容积一般不超过3立方米,且多依土崖而建。其建造方法是在土崖上先将土掏出,挖成椭圆形,然后用耐火土均匀地敷在内壁上,敷土厚度在10厘米左右,经煅烧后形成一个耐火材料硬壳。2005年夏,笔者在禹州市苌庄乡政府北邻发现一个半塌的五代钧窑遗址,即是建在土崖上,与1964年发现的神垕镇刘庄钧窑遗址(该窑址属北宋后期)基本相同,民窑所用窑具有轮制的桶状匣钵和漏斗状匣钵,辅助性器具有垫饼、支圈、窑塞、支钉等。

将上好釉的坯体装入相应的匣钵中,高足碗、双系罐、三足炉等器型加入垫饼即可,而大型斗笠碗、单柄洗、折沿盘等器型则用圆形或椭圆形的锯齿状支钉支在外底部,防止高温釉烧过程中足部炸裂和口部变形。

北宋后期民用钧窑燃料采用木柴及木炭,使用还原气氛烧成,其窑内烧成温度大致在1230~1280℃之间。

六、结语

北宋后期阳翟钧窑所烧的器物,造型规整,釉质细润。其釉色多以天青为主,月白、天蓝、葱青、米黄产品次之,紫红斑较少。从禹州境内扒村、神垕刘庄、苌庄等遗址出土的残器及挖掘的标本瓷片可以看出,宋后期钧窑采用满釉支烧或满釉刮足堑烧,圈足内施釉,圈足窄、直,胎质基本无杂质。挂红器物,既有天青釉挂红彩,也有天蓝釉挂红彩,呈色艳丽自然,足以看出当时运用金属铜“窑变”之美妙;大部分器物施釉厚薄得当,流釉、粘足极少;其胎质细密坚固,呈灰黑色,从而达到了胎薄釉浓,葱青肥厚,光彩夺目的境地。

由此可以作出结论:北宋后期民用钧窑的高度发展,是钧官窑设立的前置条件,包括阳翟境内城区、城北扒村和苌庄、城西南神刘庄等地在内的钧窑烧制出的器物精美的钧釉产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以至于进入宫廷得到皇室的青睐,并设钧官窑烧造御用钧瓷,使钧瓷业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顶峰。自然干燥几天,待坯体含水率在3%~5%左右时,坯体便可进行雕刻装饰,如不需雕刻装饰的产品便可装窑烧制。烧制时间前后需3-4天,待窑温自然冷却至60℃~80℃时便可出窑,然后经过细致的打磨去璞、抛光和产品检验后,便可包装出厂。

猜你喜欢

禹州钧窑钧瓷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孔家钧窑 国礼精品钧瓷作品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昆仑寺壁画的揭取与修复
“五项举措”做好新时代禹州人大工作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
共同建设美好禹州新家园
国博藏钧窑及仿钧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