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用户需求的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4-02-12田瑞雪
田瑞雪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1 数字图书馆的内涵
数字图书馆一词最早起源于1993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联合提出的“数字图书馆倡议”[1]。经过20来年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为普通大众所接受,但数字图书馆本身的复杂性及研究角度的多样性,使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学界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权威定义。因此,我们需要综合国内外多种有代表性的数字图书馆定义,来揭示数字图书馆的真实内涵。
①数字图书馆非图书馆,而是一种对未来社会产生革命性影响的信息技术形式[2]。
②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宏观的信息聚合服务体,是获取人类知识的通用途径[3]。
③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具体的功能实体,是高质量数字化馆藏的在线汇集,依据国际普遍接受的馆藏发展原则制作、收藏和管理,以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式开放馆藏,并辅以必要的服务,使读者能够借阅和使用其资源[4]。
④数字图书馆是现有服务体的延伸,是网络环境和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新的发展形态[5]。
无论哪种描述,都明确地显示出数字图书馆绝不仅仅是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而是在新的时代、新的背景下,全新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知识管理和服务体。其建设和发展的原则应是紧紧围绕用户需求,融合各种信息技术,提供便捷、优质的信息服务或知识服务。
2 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张晓林根据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点、体系形式和所解决的关键任务,将数字图书馆划分为不断递进和深化的三代范式[6]:基于数字化资源的数字图书馆、基于集成信息服务的数字图书馆和基于用户信息活动的数字图书馆。这一著名的三代范式思想很好地总结了数字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建设、服务和模式方面的变革。笔者结合当前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的实例,简要总结当前数字图书馆总体发展特征。
2.1 海量信息及其载体形式多样化
面对信息爆炸、新类型数据涌现的现实局面,大量基于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其面临的首要目标有:数字化目标的选择、数字化实现方法、数字格式标准体系构建、元数据的管理、数字资源库的组织、检索与呈现方法和数字化工作流程等。例如美国NASA的Astrophysics Data System、中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及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等。
2.2 信息资源异构式分布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分布式和多样化的数字信息资源,如何通过服务集成构造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是目前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应用试验和开发的关键问题。大量涉及教育、科研等机构建立起的知识库成为这方面的代表,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机构知识库、美国计算机协会数字图书馆等。
2.3 智能的信息资源检索平台
数字图书馆项目中还重视对交互式智能化而又简单易用的多媒体检索工具的开发,要求有对异构平台的统一检索能力,可提供全文检索服务和多种语言的处理能力。典型的应用范例有中国知网的知识发现平台、超星的百链云数字图书馆等。
2.4 较完善的信息传播、发布和服务模式
相对于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当前的数字图书馆项目所提供的服务普遍是主动的。其追求的目标是适应用户信息行为的转变,能随时发布和广播各种信息资源,能不间断地、主动地为读者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能提供导航或个性化服务,并逐步趋向泛在的、平台一体化服务。
3 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需求
在任何时期,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索求都是迫切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知识在生产、积累、传播和获取等环节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将更多地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依托互联网的知识服务将成为大众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渠道,致使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形式——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归纳现今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总体需求如下:①使用要尽量便捷,即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数字图书馆;②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内容,足够好的服务;③用户任何请求都不需要太长的等待;④对任何用户终端都能提供相同的功能和良好的界面;⑤可提供有效的知识引导和拓展;⑥具有个性化的互动支持。
4 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鉴于三代范式思想的影响,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必将经历多个发展阶段,而用户的需求驱动着数字图书馆发展方向,面对新形势下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便捷访问、快速响应、更多内容、知识服务、互动支持等),当前基于资源和集成信息服务的数字图书馆需要寻求资源组织与服务模式的变革与发展,向着构建基于用户信息活动的数字图书馆方向发展。所以亟须开展创新数字资源建设方式、构建智能化知识服务模式、建立交互支持型服务和构建移动服务体系等方面工作。
4.1 创新数字资源建设策略
面对数据量爆炸性增长、新的数据类型不断涌现及数据结构更加复杂的大数据时代,数字资源的收集和管理是数字图书馆一切活动的前提。
①努力拓展数据来源,提升数字资源的收集效率。除学术论文和传统出版物外,一些开放的、网络化的研究数据、分析型数据或数字化科研成果等也将成为潜在的重要信息资源。
②善于利用先进处理手段,增强自身的数字资源组织和存储能力,特别是注重针对海量数据的自动和半自动化组织、存储等技术的研究。
③致力于非结构化数据的业务流程再造,不仅需研究元数据的整合、登记、录入,还要将其嵌入到主题知识库、知识组织体系和智能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与构建中,构建良好的数据支撑体系。
4.2 构建智能化的知识服务模式
当前是一个全球范围的、跨学科的、多语种复杂性海量数据并存的时代,传统的信息服务内容和手段已经难以适应现今用户的知识需求。在此背景下,融合了语义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网格等技术的智能化知识服务模式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重要方向。
张晓林教授在《发展元知识服务:数字图书馆的下一代范例》的报告中提出几种元知识服务模式[7]:研究领域和新兴主题的情报监控和可视化可用于帮助研究人员跟踪最新研究进展;文献与专利的分析可以揭示复杂的研究模式及其竞争者或合作对象;产量、影响因子和投资组合分析可用于支持对研究组织、团体和个人的官方评价;路径探索和路径映射被交互使用以构建和测试研究计划;大量数据的元阅读给用户提供了构建知识并确定重点的有效途径。此外,基于本体的知识可视化或知识地图等方法都可成为未来数字图书馆构建智能化知识服务的模式。
4.3 建立有效的交互、协同支持模式
在未来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当中,用户不仅仅是被服务的对象,也会转变为信息提供者和服务提供者。依托网络环境,构建面向交互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不但可以聚集全社会的知识力量、拓展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手段,还能够弥补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下由于资源数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所形成的低效服务,使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能以最便捷的方式成为信息资源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受益者。
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交互、协同支持将逐渐从界面交互向内容交互转化,可提供的互动方式有:对具体内容的推荐、评价、讨论、投票等;开放参与的知识库;各类围绕学术主题的博客交流;IM即时通讯;SNS社交网站等。
4.4 构建移动服务体系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向移动网络转移。截至2013年6月,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所以移动技术的应用将成为近年来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发展趋势,数字图书馆走向移动服务成为必然。
移动数字图书馆要突破现有移动服务应用的局限,注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从功能、内容、体验等多方面增进服务质量,整个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①移动设备上的统一检索平台建设:基于特定检索协议及页面分析技术,对异地、异构资源采用统一的检索语言和检索界面。
②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数据格式的不统一,将影响移动服务中资源的存储、检索、传输、展现等一系列问题,是阻碍移动服务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实现不同移动终端的普遍兼容:各类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屏幕尺寸等多样化,简单的自适应显示布局,会严重影响使用体验,开发出一种先进的前端展示方式是移动服务成功的关键。
5 结语
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在取得丰硕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我们仍然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用户需求,创新数字资源的建设方式、构建智能化的知识服务模式、建立交互支持型服务和构建移动服务体系等发展策略,将是今后所需努力的方向。可以预见,拥有广泛用户支持的数字图书馆必将迎来美好的前景。
[1]黄宗忠.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阶段——关于Google、欧洲数字图书馆筹建的评价与对策[J].图书情报知识,2005(10):5-48.
[2]陈源蒸.数字图书馆非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2-8.
[3]PITAC.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n Digital Libraries:Universal Access to Human Knowledge[EB/OL].(2001-02-09)[2013-10-05].http://www.nitrd.gov/Pubs/pitac/index.html.
[4]IFLA/UNESCO Manifesto for Digital Libraries.Manifesto endorsed by the 36th session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UNESCO[EB/OL].(2013-07-10)[2013-10-05].http://www.ifla.org/publications/iflaunesco-manifesto-for-digital-libraries.
[5]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宣传项目中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定义[EB/OL].[2013-10-05].http://tg.nlc.gov.cn/main/gcjs_1/201108/t20110818_47872.htm.
[6]张晓林.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6):3-9.
[7]Zhang X L.Developing Meta Knowledge Services:The Next Paradigm for Digital Libraries[C].Proceedings of the 13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Pacific Digital Libraries,Beijing,China.New York,USA:Springer,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