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女生体育课动机重构与激发研究
2014-02-12古耀升
古耀升
(开封市体育运动学校,河南开封475001)
1987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科勒(John MKeller)教授提出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ARCS模型。之后,在各相关学科研究领域中产生了可持续的推力。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下拓展了人们的高级需要,具有更大的激励功能。本文根据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运用现代体育教学方法设计女生体育课过程,并在借鉴运用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人本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上,认为对女生体育课动机重构与激发的研究还需要不断琢磨。
一、女生体育课的动机因子解析
(一)内外因子的动机效应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可以看出,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内在根源,动机是内外矛盾发展的结果。内在需要是憧憬的一种精神状态,根据自身素养、理解力、对事物的初始认识,促使体验尝试的心理活动。外部诱因能帮助强化认识深度,使其透过现象看本质,预创体育课动机行为发生的外部积极条件。
(二)内部因子
1.心理认知
弗洛伊德本能的学说认为,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操纵人格结构的心理都来自于本能,本能在人格三大系统中的分布和转移就形成了积极的人格动力系统。该观点阐明了动机行为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获得精神享受和满足。
大多数女生在表达自我时存在心理障碍,即霍纳“成功恐惧症”。在教师的互动下,能克服青春期敏感、畏难、害羞等心理障碍,一吐为快,释放心理压力和障碍,表露内心对体育课的态度、喜好和否定等动机;不同阶段的女生对体育课产生动机和行为的原因也不同。
2.生理认知
现实中大部分女生不了解月经期适宜的体育锻炼能加快血液循环,促进经血排除,而刻意回避体育运动,是其不上体育课的原因之一。如果女生了解到体育课对月经期的益处,就会转变月经期回避体育运动的认知。体育课的游戏、比赛、保健性活动和体育卫生知识与安全讲座等可以调节同学们的生活节律,暂时摆脱每天紧张的课业内容,体验轻松愉快的动态环境,消除其紧张情绪,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个人欲望
个人欲望是动机诱发后的思想显露。其源发性受性别、年龄、民族、宗教、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自我支配能力、成长背景、心理特质等个性化特征约束。女生心理多变、性情坚毅,自我支配能力相对较弱,易受教学方式、教练引导以及同学间的相互鼓励等外部因子的影响,而转变体育课感知与偏好。当女生在体育课上享受心理不断增强时,体育课动机自然而出。
4.取舍谋划
人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取舍谋划是自我诱发动机的一个关键因子。现实中个人认识到收益超过付出后,自我谋划因子将或多或少地促使行为动机产生。女生生理因素致使其柔忍、体弱特征自然显露,而体育课则可增强体质,提升力量诱发能力。在体育课上,女生的这一收益十分显著,而使自我谋划因子激发体育课兴趣。
(三)外部因子
1.激励
学校体育课是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学校领导、文化课老师不能正确对待体育课,“放羊式”体育教学,体育器材短缺,练习实践率低,部分女生无所事事会降低动机水平。因此,学校的适度激励对女生体育课动机的产生十分关键。此外,体育教师古板,教学无准备,照本宣科,通常造成女生喜欢自由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激励是个体心理变化的外因,教师在体育课上的表扬、奖励及同学间的情绪感染,都会引起和增强女生体育课上的学习动机。这表明,体育课教师适度激励女生上体育课十分必要。
2.群体效应
一般看来,体育课中女生相比男生在体育课上更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异性在场时部分男生乐意接受,女生接受的极少。当然,男女生体育课分开上,也不失是一种选择,但不能培养女生体育课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无法唤醒自我,也无法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治标不治本。
女生的归属性体现在同一团体的女生具有相似的价值观、需求和兴趣,即群体压力下的从众心理。如果群体中有体育时尚,势必体育需求和动机就会强烈,自然衍生出效率高、感染力强、归属感和体验性强等优势心理需求。所以,女生体育课动机和需求的产生可通过群体产生。
3.体育文化环境
课堂穿插体育文化知识点教学实验指出:54.1%的女生对体育概念有明确认识,41.9%的女生对终身体育概念有正确认知,36.2%对阳光体育内涵有正确理解。这表明,该实验有利于女生体育认知水平。不同地域,在价值观、民俗文化、经济条件、语言、宗教,以及传统审美、社会时尚、现代生活与体育观念中存在着差异,这将直接影响个人动机行为对目的、方式、内容的选择。
二、女生体育课动机认知重构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构建学校体育课的健康需求、教育教学、终身学习、缓解学习压力、相互关爱以及唤醒自我和自我展示等功能。
1.学校体育课的健康需求功能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校体育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优化健康指标,提高身体机能,融合与女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满足生理心理健康需求。
2.学校体育课的教育教学功能
通过体育课,女生可以认识、了解自己生活环境和知识范围以外的事物,开阔视野,增加见闻。如:体育与美学、体育与宗教、体育项目开展与地域民风民俗的关系等。
3.学校体育课培养终身学习功能
新课程理念调整了学校体育课评价体系,强调体育健康知识与体育技能的培养,注重养成教育,以课下作业的形式培养课外体育锻炼兴趣。女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用课外锻炼习惯促进课堂目标完成,为女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4.学校体育课缓解学习压力功能
在节奏沉闷、填鸭式学习的应试教育环境等不安的情绪状态中,逃离文化课堂,降低学习压力,建立自信,享受一下轻松,调整疲惫的身心,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成为女生们的渴望;体育课常伴有激活反应,能将素质教育融于生活。
5.学校体育课相互关爱功能
爱的需求,来自人际关系中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心理健康是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体育课除能感知在她人心目中受到重视、赏识或尊重外,还能取得成就、地位、自信心等,建立起纯朴、自然、坦诚、和谐的人际关系,达到健身需要,得到尊重需要,满足社交需要之目的。
6.学校体育课的唤醒自我和自我展示功能
体育课的功能要求自己充分成为自己,开发人类内心的一种潜在的冲动,解放女生封闭的自我,释放被压抑的本我,由小我变大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女生对社交、尊重和自我完善的追求和表现欲望,可以从体育教学观摩课、学校演出、家长听课等形式,来获得老师、同学、家长的赏识和肯定。
7.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教学的时尚性功能
让音乐进入体育课堂,体育课协调性开发为女生喜爱的街舞、轮滑、体育舞蹈、江南style等时代性动舞提供了先决保障。
三、女生体育课动机的激发
首先,可以通过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文化对学校体育课概念的拓展,实现女生体育课动机认知重构,富于个性的现代体育教学设计内容是激发女生体育课动机的外部条件,形成外因拉力。原则上要显示出健身性、多样性、选择性、竞争性、趣味性、节奏性等特点。其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针对心理生理认知、个人欲望、取舍谋划内在因子,结合激励、群体效应、体育文化、体育课功能、教学设计、环境设施外在因子,激发多重优势动机,促使四个认知环节由感性到理性,推动刺激到行为的转变。可以通过直接谈话,促使关键内在因子显性化,并产生显著推力作用。良好的设施场地、高雅的肢体动作、舒适的教学环境,及可见生态效益,实现了内因外因高度统一,更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外界拉力和内在推动力的作用下,女生体育课的兴趣将会提升。当其兴趣临界产生时,女生体育课的心理倾向将显性化,主动产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认知意愿,并付出行动,达到健康之目的。
内在需求和外因诱导高度的统一性,是动机向行为转化的根本动力。所以,现实中动机并非都必然引起行为,只有多重优势动机才会引发行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优化了动机激发的多种条件,保证了激发女生动机行为,是内因外因高度统一的结果,拓展了学校体育课概念,显示出实用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价值。
[1]崔美玉.ARCS学习动机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5):70-73.
[2]原一川,王娟.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阐释哈姆雷特的犹豫[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41-144.
[3]罗希尧.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6-17.
[4]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182.
[5]孙喜林,荣晓华.旅游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6]陈永琴.团体辅导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应用[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3):95.
[7]杨洁,倪湘宏,刘娟妮.我校女生阳光体育运动推广的实证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119-121.
[8]李醒民.科学探索的动机或动力[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1):70-73.
[9]韩丹.论责任动机与偏好动机的共存[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