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以大足区为例
2014-02-12殷福顺胡太平
殷福顺,胡太平
(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党校,重庆 40236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重庆四届三次全会部署了重庆五大功能区。市委书记孙政才在报告中指出,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个功能区域。大足区是城市发展新区的前沿。大足区明确三大定位助推城市发展新区建设,包括循环经济、汽摩配套、装备制造、现代五金、四大支柱产业。
到2017年,大足区将投资200余亿元实施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64项支撑项目,并力争创建成功。自去年正式获批为“全国首批40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地区”之一,成为全市唯一的创建地区,标志着大足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旨在以加快发展大足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契机,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作为全面提升大足区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契机和平台,大力促进大足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近日编制完成的《重庆市大足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实施方案》提出,在创建过程中,我区将重点实施构建循环生产方式、构建循环型流通方式、城市建设绿色循环化、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等6大类64项支撑项目,总投资224.45亿元。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首次向世界发出了:“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按现在的趋势下去,这个行星上的增长极限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同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20世纪70年代的三次石油危机,使人们感受到了资源供应的危机,提高资源利用率成了人们的追求。同时,固体废弃物的增长需要新的管理战略,这正是国外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经济模型的初衷。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closingmaterials system)的简称,即按照自然生态物资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从狭义上看,循环经济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从广义上看,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根本,以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它倡导建立“资源——产品——再生产品——污染排放”为直线、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模式。它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少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重庆大足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废旧资源积累量日益增多,汽车、家电、电脑、手机的淘汰量逐年增加,以及电力、电缆、建筑等行业的再生资源增加,为开发再生资源提供了基础。据商务部《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3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已达10多万家,从业人员约为1800万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报废船舶等八大类别的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1.6亿吨,回收总值为4817.1亿元。可见,再生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未来5—10年重庆等西部地区发展迅速,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利用资源为重庆地区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大足区又是重庆发展新区,是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科学定位、合理利用资源意义重大。
第一,政府大力支持,产业基础较好。大足素有“五金之乡”,龙水五金市场废旧金属年回收处理规模达数百万吨,年销售再生钢50万吨,足航五金、高精铸造中心、上依红车桥铸件双腾铸造年耗费旧钢铁量达100万—200万吨。双桥经开区是全市唯一集废旧铅酸蓄电池处理和高性能密封铅酸蓄电池生产的涉铅全产业链专业化示范基地。2013年1月,大足双桥经开区申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市级试点园区取得成功。该产业园已启动首期邮亭核心区3平方公里建设,主要规划废旧金属、机电产品、电子产品、汽车等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园区得到了重庆黄奇帆市长的充分肯定,并亲自批示:“支持,抉择合理,市政府全方位支持”。
第二,配套产业体系日趋成熟。以再生资源为依托,大足区形成废旧金属回收冶炼、压延加工,日用五金、建筑五金、汽摩零配件、模具、钢铁制品加工及钢结构制造等较为完整的精品钢及制成品产业链,形成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地方特色的五金产品专业市场。大足的制造业已由传统的刀、剪、农用工具,发展到“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筑五金、船舶五金、汽摩配件、综合五金”等六大门类、40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产品辐射全国各地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益于再生资源产业的支撑,吸引了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如江苏旋力、足航金属、长兴板簧等企业入驻双桥经开区。
第三,交通便利,区位明显。大足双桥经开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距在建的重庆三环高速3公里、成渝高速复线7公里,南泸高速4公里、成渝客运专线1公里,大足城区距重庆内环仅40分钟车程。目前,经过大足的物流企业也在增多,有普洛斯物流、汽博中心、渝西汽贸商业广场、渝西汽摩配件市场等区级重点商贸物流项目7个,面积将达143万平方米。其中,普洛斯物流基地一期和龙水仓储物流中心一期专业仓储物流设施面积将达19万平方米。未来三年,大足还将建设区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综合超市、专业专卖店、休闲运动中心与现代娱乐中心等商业面积将新增160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267万平方米。
第四,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足区是人口大区,户籍人口接近100万人。从唐宋至今,千年的五金文化积淀已经培育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生产力队伍。大足区已有五所高校,分别是:重庆电信职业学院(经开区)、重庆正大软件职业学院(经开区)、重庆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发展职业学院(大足)、重庆物流工程职业学院(大足)、重庆服装工程职业学院,大足区有区职教中心和职业培训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产业工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重庆大足新区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观念较落后,公共基础设施需完善。有部分人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而没有理解这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与假冒伪劣、污染环境画等号,把进口废旧物资等同于“洋垃圾”。在项目引进、基础设施等方面不足,可以参照学习如苏州工业园区由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成,成立14年来,规划先行,注重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从企业、产业、区域、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综合考量提出了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产业规模小,竞争压力较大。虽然大足区有一定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废旧钢铁回收交易有较长历史,但总体上缺乏统一管理,产业规模也需壮大,产业布局不合理,人流、物流混杂,存在楼下生产、楼上生活现象。生产经营散乱,发展的理念意识、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亟待提高。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城市矿产”发展趋势迅猛,如作为我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和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湖南汨罗再生资源产业园是一个集废品回收、综合利用、再生原料批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研开发多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市场,每年集约化处理全国各地的废旧物资100多万吨,年加工再生铜、铝、不锈钢、塑料等原材料50万吨以上,相当于每年为国家建起了一座千万吨“不需要开采的矿山”。与大足相邻的永川、四川内江,已建成两个国家“城市矿示范基地”,循环经济发展迅速,而作为传统“五金之乡”的大足还存在明显差距。
第三,经济增长的同时,地方环境问题突出。具体表现水质越来越差,城市空气质量不断下降,空气污染程度在增加;龙水镇是全国著名的“小五金之乡”,小五金是大足区的支柱性产业,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从业人员达15万余人。由于电镀业重金属与生活垃圾的严重污染,使得清澈见底的濑溪河成了“龙须沟”,15万市民的饮用水受到威胁,群众怨气很大。如重庆大足红蝶锶业有限公司空气及水污染等问题。环境污染正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污染、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四、重庆大足新区循环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对策
第一,厘清思路,转变观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将园区打造成为全国结构较合理的国家级示范性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西部最大的再生金属生产基地。
第二,政府主导,促使回收体系更科学。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发展、社会积极参与相结合充分利用“渝新欧”铁路大通道回程、再生资源产业园、百亿级龙水五金市场等资源回收载体,形成覆盖面宽,效率高,参与广泛的回收体系,同时依托本地容量庞大的铅蓄电池企业、五金市场、再生钢、电镀等产业,促使大足循环经济回收体系更加科学。
第三,技术更先进,资源利用上规模。着力引进技术环保水平一流的环保项目,在引进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园区的环境承载容量、能源资源承载力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通过培育壮大现有产业,加快项目引进步伐,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规模化水平。
第四,基础设施共享化,管理规范化。通过在循环经济产业园中集中规模化发展实现基础设施共享,为企业就近提供水电气、道路、管网等资源要素保障,以缩小企业运行成本。坚持集中治理、统一监管的原则,实行污染物集中排放、处理、回收实现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一体化发展,促进再生资源的规模化利用、高价值使用、清洁安全。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卢红兵.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3]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