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化视角下“宁镇扬”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2014-02-12王万川
王万川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宁镇扬同城化发展是目前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经过多年酝酿发展,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实现宁镇扬板块同城化”战略实施的举措,在2012年召开的第六届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上,三市签署了宁镇扬重点领域项目的全面合作协议,表明宁镇扬同城化发展从战略规划转入具体实践。宁镇扬同城化发展,将会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促进三市之间的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和融合发展,促进三市的产业发展升级,共筑产业集群,打造宁镇扬经济板块。软件信息产业作为新兴现代服务业,具有低碳环保、高附加值和吸纳高素质人才能力强等优点,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和关联带动作用显著,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江苏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南京作为中国软件名城,其软件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整个江苏的贡献占了半壁江山,因此,研究同城化背景下宁镇扬软件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扬州软件信息产业跨江发展、打造宁镇扬软件信息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宁镇扬同城化发展现状
(一)同城化进程
宁镇扬同城化的雏形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江苏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牵头,宁镇扬三市共同在区域经济研究和实施方面的工作。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宁镇扬同城化进程发展迅速,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2年召开的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宁镇扬板块作出了明确的部署:“积极推进南京都市圈和宁镇扬同城化建设”。目前,宁镇扬同城化建设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突破,例如:多条宁扬、宁镇和扬镇间的轨道交通项目已经立项或开工;宁镇扬三市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和通讯同城化目前已经成功实现。
(二)同城化基础
宁镇扬山水相连,均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南京距镇江车程仅半个小时左右,沪宁城际、京沪高铁开通后,交通极为便利。扬州虽在江北,宁启铁路改造后乘动车到南京也只要半小时。三市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相亲,地缘相近,因此具有良好的同城化基础,主要包括:
(1)公路、铁路、水运、空运和管道运输等构成的同城化大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2)同城化的产业集聚、优势互补和产业融合发展基础基本形成;
(3)同城化的商贸流通需求旺盛、经贸旅游合作空间广阔;
(4)同城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政府支持。
宁镇扬同城化将会大力推进三市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的快速流通,促进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软件信息产业作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将会在同城化进程中直接受益,取得新的突破。
二、江苏省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江苏省实现软件业务收入5177亿元,增长24.2%,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首个软件规模突破5000亿元的省份。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和关联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但从企业规模角度来看,江苏软件企业偏少且规模偏小,特别是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数量偏少。如2013年全国软件企业百强中,北京28家,广东16家,江苏仅9家。目前在江苏软件企业中,小型企业占比接近2/3,千人以上大型软件企业仅占3%。
未来3-5年内,江苏将加大软件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力度,深入实施“十百千亿企业”培育计划,推进江苏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做大做强,这也为宁镇扬地区的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特别是扬州软件信息产业的跨江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宁镇扬三市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一)南京软件信息产业现状分析
南京,综合资源优势明显,软件信息产业起步早、产业基础好、人才优势明显、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较为完善、产业发展成熟,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软件名城。2012年南京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36.6%,位列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深圳和上海,全省第一。
南京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具有先天优势,例如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的人才要素。南京拥有丰富的高校和科研资源,全省11所“211”院校南京占了8所,人力资源优势也明显;作为江苏省会,南京的政务资源最丰富,南京市政府对该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目前成功创建了多家国家级和省级软件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领军企业数量众多,目前南京拥有26家世界五百强软件企业和27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产业的创新优势明显;电力自动化、智能交通和通信这三大应用软件产品集群水平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分别占据国内市场50%、30%、20%以上的市场份额。今后,南京将充分发挥其“中国软件名城”的品牌优势,重点打造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的软件信息产业集聚区,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向“世界软件名城”挺进。
(二)镇江软件信息产业现状分析
镇江瞄准自身的车船等装备制造优势产业,采取了与苏南其他地区错位发展的软件信息外包发展模式。2012年软件信息产业实现产值216亿元,位居全省第4位。
镇江也具备自身的优势,即沪宁线上劳动力素质较高而成本较其他城市低。载体建设扩张迅速,建成江苏(镇江)软件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国首个“中国互联网应用创新基地”和省级大学科技园。镇江软件信息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南京,缺少领军人才和领军软件企业;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还未形成;产业载体建设在三市中处在末位。目前,镇江正在全力打造装备制造、绿色化工、造纸、新材料、特种金属等五个销售超千亿元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进行有效对接,为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集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平台。
(三)扬州软件信息产业现状分析
扬州的软件信息产业起步于2005年,2009年扬州明确提出要把软件信息服务业作为第一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软件名城”的目标。整个产业业务收入从2009年的65亿元增长为2012年的185亿元,年均增长超过40%。2013年,扬州软件和信息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81.3亿元,同比增长48%;截至2013年上半年,扬州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累计达169家,通过登记的软件产品累计达385件,2013年全年新认定软件企业52家,新登记软件产品120件。
扬州软件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增速是三个城市中最快的,目前产业规模占扬州GDP比重突破6%大关,标志着该产业已经成为扬州的支柱产业。扬州软件信息产业发展也面临瓶颈,例如国内领军人才和领军企业的缺乏;产业载体方面省级示范园区数量偏少仅有1家——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无国家级软件园区;在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南京相比差距较大。根据扬州“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市软件服务业收入将达500亿元,使得扬州成为名副其实的“软件名城”。
四、扬州软件信息产业跨江融合发展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见,南京软件信息产业实力排在三市之首,同时也是全省第一,镇江和扬州两市的实力相近,但都远远落后于南京。因此,两市应当紧抓同城化之东风,提升自身的软件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具体到扬州,应该从内外两个层面实现跨江融合发展。
(一)紧抓同城化机遇,充分利用城市魅力,吸引更多的南京软件信息产业外溢转移,为产业实现跨江融合发展提供坚强的外部支撑。南京软件信息产业的许多资源会在同城化中外溢转移,这些优质资源将会为扬州软件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资金、信息和科技等诸多方面的支撑。因此,扬州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名城特质,去吸引更多的外溢转移到扬州。具体而言,就是要用“联合国人居城市”的特色吸引软件行业的领军人才,用政策绿色通道和合理的待遇留住人才;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吸引更多领军企业入驻;加大对软件信息产业的政策扶持,让更多的软件企业能够充分享受同城化带来的资源和成果,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聚。
(二)充分发掘内在的优势资源,发展壮大自身的优势产业,引领软件信息产业特色发展,通过特色发展避开产业同质竞争,实现跨江融合发展。软件信息产业实质上是服务业,只有壮大扬州的其他产业,才能为软件信息产业提供具体的服务对象和广阔的发展平台。扬州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产业,如: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石油石化和智慧旅游等产业去布局和规划软件信息产业的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扬州软件信息产业的特色发展,避免三市产业发展的同质化。具体而言,扬州应加紧打造以交通银行数据中心为代表的金融信息服务和大数据产业;以腾讯集团易讯电商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产业;以微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软件研发产业;以联创软件产业园为代表的后汽车服务和智慧城市产业。
[1]陈雪娇.“五共”推进宁镇扬同城化[N].扬州晚报,2013-08-04.
[2]唐启国.关于宁镇扬同城化示范区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思考[J].城市,2010(12).
[3]汪小星,李红.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电子商务,2013(12):8-9.
[4]陈声秦.镇江七年内软件业产值要超千亿元[EB/OL].[2013-06-04].http://js.people.com.cn/html/2013/06/04/232571.html.
[5]吴生锋.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继续作为第一优先发展基本产业[N].扬州日报,201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