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文秘专业校企合培实践探索

2014-02-12张传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秘校企岗位

张传真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

一、关于校企合培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操能力,因此校企合作是很多职业院校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本研究所探讨的校企合培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它要求企业能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除此之外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二、文秘专业校企合培面临的困境

校企合培中,学校、企业和学生都应成为合作的受益者,为了实现各方的目的,三方积极达成合作协议,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专业都在积极探索合适的校企合作方式,争取为社会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文秘专业也不例外。但是,从高职文秘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存在不少现实问题。首先,一个企业内部文秘岗位数量是比较少的,很少会出现大规模的文秘人员的招聘,除非是新建企业或者企业需要组织活动临时需要人手。我们根据参加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每年的招聘会的企业的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每次企业招聘的文秘类人数都在1-3人左右。除了大部分企业文秘类岗位需求比较有限外,文秘类岗位很多会涉及到企业的机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是难以积极参加校企合培。基于人数限制,开展订单班比较困难,但是企业同样需要学生进入企业能尽快进入企业中的角色,适应企业的文化和发展需求。其次,岗位需求具有即时性。文秘专业的实习采取了学院安排和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的过程中得到的反馈是,文秘类的岗位需求一直存在,但是一个文员或秘书岗位什么时候有需要,具有不确定性,而企业一旦出现空缺,则要求应聘人员能立即到岗就业。此外,企业缺乏与高职文秘专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动力,主要也是由于每家企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需求人数比较少,同时由于其岗位的性质,从而难以为企业带来客观利润,高校此类专业在校企合作面也缺乏有效的途径。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问题,使文秘专业的校企合作不能更好实现与企业的对接,而中小企业文秘岗位“一人多岗、一人多能”的综合性、特殊性对文秘人才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要求。为此,寻找一种适合文秘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对文秘专业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文秘专业校企合培模式实践

为了探索高职文秘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企业、社会的紧密融合,根据学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思路,在实践中,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家政管理系选择了清远佳的美电子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培合作的单位。在合培模式探索过程中,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搭建校企交流合作的平台。文秘专业学生实习很多是到清远当地的企业,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进行实习巡点,了解学生实习过程中各方面的情况,针对学生遇见的问题积极与实习单位沟通,从而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此外,文秘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主要聘请来自企业、行业的专家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主要针对文秘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问题展开讨论,指导学校的课程教学、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与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文秘专业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获得信息,企业也从中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的状况,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促使双方的进一步合作,选派责任人负责联络通知等事宜。

其次,甄选合作企业。在进行合作单位选择时,我院作为市属院校,首先要承担起为地方服务的责任,我院文秘专业培养的人才当然主要是立足当地,面向发达城市来培养人才,因此我们在选择企业时,考虑的第一个要素是地理位置,主要从清远地区来选择企业。第二个要素要考虑企业的性质和规模,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在当地能起到龙头的作用。因为太小规模,文秘人员一般都在一两个,没有办法组织开展,只有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企业中文职人员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要求,才能达到我们合培的要求。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还需要有较强的参与愿望,否则就变成学校的一厢情愿。

再次,挑选校企合培的学生人选。这个过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校主要负责组织,企业亲自派人到学校进行人员的挑选。企业首先通过宣讲活动,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规模、性质和主要的业务,然后通过具体的面试,企业挑选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员参加合培活动。挑选人员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和企业互相选择的过程,学生可根据是否对此类型的企业和相关业务感兴趣,而企业也藉此选择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积极主动性强的学生,达到双方都满意的效果,主要挑选了8名左右的学生参与了此次合培活动。

最后,全面具体实施校企合培。校企合培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阶段合培的事项。

第一,制订具体的合培计划。这个工作主要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主要根据学生每个学期的课程条件、学校的实训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合培计划,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

第二,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在这个阶段,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企业文化。学生没有具体的工作技能,甚至可以说还不会工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参观、观察、学习,他们对企业的生产环境、生产状况、办公环境、所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产生了好奇心和许多疑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

第三,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书本理论知识还是占到很大一部分,就算给到他们模拟的任务和具体的案例,也会给学生隔靴搔痒的感觉,而企业的真实的任务,则通过具体的效果来让学生看到自己需要提高的技能,同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这些任务难易程度不一,从档案整理到方案策划,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让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通过实战训练,学生学会了与陌生人沟通,学会了如何以企业的视角来判断自己的成败,当然,也更感受到社会的残酷。

第四,开展对学生的培训。虽然学校里,老师在课堂上也不断地为学生进行授课,但是来自企业培训师的培训,同样让他们获益匪浅。企业的培训有真实的任务和具体的情景,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而企业培训师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跟学校教师的也有不同,学生可以感受不同角度的训练。

四、校企合培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校企合作的阻力相当大,我校文秘专业与企业的合培模式还是表层,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企合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我校的这次合作主要依赖于合作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和重视,从而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了比较大的支持,安排其部门的员工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负责与我们合作的具体事宜,而且很多工作都是在周末加班进行,但是在其调任其他岗位之后,合作就变得有些有气无力,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是没有现实利润的回收的,这也是导致我们的合作步步艰难的重要原因。企业意愿不大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辛辛苦苦专门培养的人才的流失率比较高。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媒介,可以是行业协会,也可以是政府机构,这些媒介的支持是实现校企合培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参与的重要因素。

二是合培内容不够系统,而且教学的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偏差。我们的教学体系安排比较有规划性,但是企业的工作内容却不会围绕我们的课程体系来进行,因此会造成学生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和实操训练,就直接接受企业安排的任务,学生感觉力不从心。同时不同的单位在合培中有些内容和技能标准是不统一的,需要我们花比较大的经历去沟通。此外在经费问题、学生就业稳定性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校企合培过程中具体责任人的问题。目前作为校企合培的沟通、联络人,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没有具体的岗位设置,因此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是由学校和企业的此项项目的负责人来完成,其工作量和工作时间都是在工作之外进行的,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比较大的额外负担,如果文秘的校企合培需要长期长远的发展,必须派专人来负责。校企合培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模式,联络队伍的作用非常大,学校可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加强与企业合作、沟通与协调,拓展合作领域,企业同时也需要设立专职岗位或派专人来负责。

真正开展更深入的校企合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需要业内和社会各界共同探索,特别是政府的支持,企业和学校才能联手推动校企合作。为此,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采取一些鼓励措施,对校企合作的企业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等,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如果学校和企业有了良好的政策支持,那么他们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虽然在本次校企合培中,我们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不是很顺利,但是,我们将继续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壮大校企合作队伍,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文秘专业未来更好地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1]江剑敏.零星需求岗位类专业实行“集散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讨[J].武汉职业学院学报,2013(4).

[2]张传真.文秘专业以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4).

[3]王鑫.基于企业视角下校企合作现状分析[J].教育信息,2013(7).

猜你喜欢

文秘校企岗位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论当代企业文秘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提升电力企业办公室文秘工作水平的途径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办公室文秘的重要作用以及工作策略
中职文秘专业游戏化学习软件设计与实现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