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相倚”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2014-02-12天津市第四中学
■天津市第四中学 田 玮
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是“学生对教学行为先在性创设,是他们对教师教学的共时性合作,也是他们用饱满的情绪分享、支持与创造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影响学生主体参与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不仅包括学生自身认知结构和内在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外部条件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这些外部条件中,师生关系是基础,也是其他外部条件发挥作用的关键。
《学会生存》中有这样的表述:“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和顺从的地位,变得根深蒂固了。”教学中,虽然我们力求改变这种情况,但在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希望从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加以“控制”,而学生也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努力摆脱这种“控制”。在“控制”和“反控制”交锋过程中,师生关系逐渐淡漠或趋于紧张,以致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较强的戒备或逆反心理,从而阻碍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影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基于以上这种情况,我们提出建立“平等、民主、信任、合作”基础上的“相倚”型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主体间性”的相互倚靠、相互倚仗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一、平等是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前提
“主体参与教学”必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学生要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学生主体身份确立的前提是师生平等。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我是教师,我教育错了你也得听。我是教师,我讲错了你也不可以当众提意见。我是教师,我训斥讽刺你都是为了你好……究其现象成因,是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看待。这种不平等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平等,首先体现在师生之间情感的平等。教师不能以“我是教师,我说什么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掩盖其“高高在上”的心理优势。其次,体现在教师和学生探求真理上的平等。在知识上,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师生关系中,教师没有必要以知识权威自居。
我在教学实践中,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如执教《古典诗歌鉴赏——意象》时,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思路,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参与率,同时得到了教学反馈信息,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课堂的进度和教学的内容。真正的教育往往发生在师生心理距离最短的时刻,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肯定的点头,一声亲和、热情的指导都可以带给学生强大的动力。
二、民主是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
“主体参与教学”必须构建民主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民主是指在主体参与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传统教学中,我们更加关注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和纪律性。所以,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道德、真理的代言人,拥有绝对的地位和话语权力。于是,学生无法感受和确立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会、不愿、不能或不敢参与教学。而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解放学生的心理和头脑,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活泼、无拘无束、从而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
如何在主体参与教学中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需要教师用行动和语言告诉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其次,教师要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抉择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最后,它要求教师在精心构思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知识内容,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更加巧妙地设计教学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提升兴趣,获得成功。
我校一位语文高级教师,多年中尝试利用课前五分钟,激活美丽心灵。她让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说最想说的话。学生有的介绍国际政坛风云,有的介绍历史人物,有的介绍体育项目,有的介绍自己喜欢的歌曲,有的讲自己对身边人和事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有一种释放的轻松感,又有一种展示自我的自豪感;既表达了自己,又拓宽了其他同学的视野,加强了和其他同学的交流。这个板块使学生有了课堂上的自主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激活了学生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增强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三、信任是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保障
信任是“主体参与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潜力、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保障。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如果对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他,则全部教育智谋、一切教育教学上的方法和手段都将像纸牌搭小房一样定然倒塌。”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要让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师生相互信任,学生具有了独立人格的主体身份,才能保障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信任学生,教师就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少。课堂上,教师因为“不甘心”而不能放手;课下,教师因为“不放心”而不愿放手。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知识面过窄,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逐渐减弱。这样,教学中何谈学生参与,更何谈学生的主体参与。信任学生,教师就要对学生宽容。学生以主体身份平等地参与到教学中时,和教师的思想发生碰撞乃至出现错误是必然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对于处在成长中的学生都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只有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宽容,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才会唤醒和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
我校的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作用,提出“三带进”课堂,即把微笑、激励、竞争带进课堂。在教学中,她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个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实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如,在作文课进行立意训练时,让学生围绕“谈吃一堑长一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看哪个小组找到的立论角度最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组内外气氛热烈,提炼出了许多角度的题目:(1)吃一堑未必长一智;(2)吃一堑就只能长一智吗?(3)长一智非要吃一堑吗?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迸发,拓展了理解的宽度,加深了认识的深度,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在讨论中得到培养和增强。
四、合作是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方式
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老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呆板了,我想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可是他们就是习惯于你讲我听,没人愿意参与。”从表面上看,问题在学生。实际上,问题在教师。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不应是教师组织学生的单主体课堂,而应是双方合作、共同参与的双主体课堂。主体参与教学应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主体性合作,而师生之间的合作往往为生生合作提供了环境和范式。师生关系中的合作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的主体参与角色,是教师把握主体参与教学重要的方式。
当然,要想更好地开展师生的双主体合作,还要把握好一个前提,就是教师和学生要各自充分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基础,形成自己对知识的初步认知。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产生师生的思想和思想的碰撞,观点和观点的交锋,从而真正形成一种主动、有效的主体合作学习的局面。
(1)教师在交往中的角色不是权威,也不是控制者,应以平等的姿态参加交流活动。(2)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关爱、尊重、期望、信任学生。(3)教师要建立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多层次、多方面的教学互动。(4)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有效的互动、交往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我校的一位物理高级教师进行校本课程《静电的利用与防止》一课的教学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教师点拨完善为指导,效果很好。主要包括:(1)直观引导。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教师展示工厂的黑烟污染视频文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2)分组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学生选题、拟题,搜集资料,展开研讨、交流,撰写小论文、展示课件。如展示静电爆炸的模拟实验:向金属盒里倒入酒精,轻轻摇晃使酒精加速蒸发。按动一个电子打火器开关产生火焰和爆炸,引导学生思考静电防止的重要性。(3)自我评价。包括学生个体、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多种评价,促进发展。这样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勇于探求真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容易掌握,然后再将所有的东西要求学生记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的教学是对学生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已形成的观念和做法,构建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而其中,作为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疑是我们重要的构建要素之一。让我们不懈努力,以平等、民主、信任、合作的“相倚”型师生关系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