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2014-02-12
为盲人准备的高考彰显教育公平
6月8日下午,在河南省确山县,在两名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李金生戴着墨镜,握着盲杖,胸前别着红花,走出了考场,结束了这场被视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考。李金生是今年全国唯一一名报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考生。然而,他却交了两张白卷,引发了社会争议。有人说,他参加高考是作秀,也有人说,交白卷也无损高考关注残疾人权益的破冰意义。虽然考试效果并不理想,但对于中国高考制度而言,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尊重盲人参加高考的基本权利,为进一步完善盲人高考提供了一系列的思路,能够让教育公平惠及更多的人,同时还能点亮盲人群体心灵之灯,从而引领盲人走向坚强而积极的人生。(《中国教育报》)
给“夺刀考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江西“夺刀考生”柳艳兵和易政勇的英勇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后,国内多所高校纷纷表示愿意按招考政策优先招录他们。面对媒体关于对未来学业打算等问题的追问,躺在病床上的柳艳兵认为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太让我头疼了,没办法回答,等伤好了再说”。对于仍在遭受伤痛折磨的两名学生,他们不仅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更需要及时接受治疗,以便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外界应该给他们时间静养,不要过多地去打扰他们,更不能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与此同时,还应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柳艳兵告诉媒体,为了公平,他要抓住高考补考的机会,凭借自己的实力考上大学。(《光明日报》)
“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步入歧途
安徽六安的毛坦厂中学被冠以“亚洲最大的考试机器”“高考工厂”等称号。学校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约8000人,2014年达到破记录的1.2万人。学校高考录取率在90%以上,本科录取率在80%左右,提高分数的秘诀就是“时间加汗水”,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长达16小时!全年无任何休息日!可见,该校实在是一个违反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违背基本教育规律、没有起码的职业操守、在现代文明水准之下的野蛮的“教育工厂”,是应试教育走火入魔的奇葩。超级中学的“业绩”从反面告诉我们,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打破分分计较的总分录取模式,通过引入高中学业水平评价和等级制的评分方法,引导中学教育的正常发展。(《中国青年报》)
怎样为择校“清热去火”
中国社会的择校,在一些时候并非基于学生的特长、才能,而是与当前社会资源的分配不明、不公和权力贪腐现象相关——虽然最终择校者只是少数,但它在整个社会中造成的紧张、焦虑情绪,却是年复一年积聚、弥漫。为择校“散热”,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大力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化。成就一所好学校,需要的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与研究,是一大批对于教书育人孜孜以求的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们,是一套科学合理的办学、用人与育人机制,是积淀在时间里的文化与环境。教育部门不再将教育投入集中于一两所门面学校,而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基础文化素养为要,研究普罗大众的教育需求,为了每一个个体的健康成长。(《人民日报》)
教育的目的:把玩的时间还给孩子
教育的目的有二:一是知识的传授,二是人格的培养。就知识而言,并非仅限于来自课堂或者书本的知识,诸凡来自自然乃至社会的知识,无不构成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一旦将知识社会化,就会给孩子人格的培养带来诸多的裨益,使其成为心智健全的完整之人。“乐学”一说,并不高深,说白了就是不要把孩子禁锢在家庭或学校的教室里,而是让他们回归自然、社会。显然,这不是“圈养”,而是“散养”。“圈养”固然可以速成、速长,但并不茁壮,而且“被养者”并不愉悦;“散养”固然生长缓慢,却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必然归宿。把玩的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不但成为新知识的占有者,更成为阳光、积极、上进的健康人。(《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