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郭建中“和合”文学翻译思想
2014-02-12刘金萍
刘金萍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121)
在近现代翻译史上,西方译论长期占据话语霸权的地位,它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参考的模板,但是也束缚了民族译论的发展。许多经验丰富的译者在立足中西译论差异性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更符合汉语和外语翻译需求的译论建设,郭建中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郭建中教授在翻译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翻译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是中国文学经典和科幻小说翻译大家。目前,他已公开发表了多达100多万字的翻译研究论文和专著。其论著有《英汉/汉英可译性问题探索》《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文化与翻译》等;译著有美国文学名著《杀鹿人》《鲁滨逊飘流记》《铁草》等,他还翻译和主编了“外国科幻小说译丛”(50余册)和《科幻之路》(6卷),是中国唯一一个恰佩克翻译奖和金桥奖双料获得者。
一、郭建中和合翻译思想
和合学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立文于1995年的提出的一种哲学和文化理论。“和合”中的“合”有和谐、祥和、和平的意思。和合,指在承认事物不用、矛盾的前提下,将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方所长,使之达到最佳组合,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合学与翻译学这两种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学科的结合,是科学与哲学的结合,是翻译界借鉴和运用社会学知识,对翻译生产、传播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结果。和合学在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两方面,与翻译学在应用上有诸多相通之处。
和合研究从哲学层面扩展延伸到翻译领域后,身兼翻译、教学等职的郭建中教授对这一翻译理论的研究自然也十分关注,他认为,目前我国翻译研究工作已经迈进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要想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必须在继承和引进中寻求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进行多种文化模式和研究方法的融合。以翻译真理和翻译的客观价值为终极目标的和合翻译理论,可以将各派之长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弥补为他派之短,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相对于应用性强的翻译技巧来说,翻译理论是基础研究,后者关注的是特点语言方法的转换,前者在整个翻译中具有重要意义。
郭建中和合思想在原理追求中,内承传统翻译理论、外引先进翻译理论、结合自身翻译实践,映射到合视域中就以翻译对等标准、翻译单位划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方式表现出来。在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建立对等关系,是语言翻译研究途径最关心的问题。郭建中很早就对西方“对等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他发表的关于西方对等翻译的文章还被收入了《中国翻译辞典》。概括来说,先生将对等研究方法分为语言学方法、交际学方法、翻译学方法三种,主张运用符号学、信息学、交际学、语言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翻译定性分析,使译文实现语言、风格、形式上的对等,直至实现原作与译文的对等。他认为,译者在以段落、句子、子句、词组、词等为单位,对篇章进行分析单位和转换单位划分时,两种语言的亲缘关系越近,翻译单位就越小,反之越大。合理进行翻译单位划分,可以提高翻译工作的可操作性。至于理论的可译性与翻译实践,在先生看来同样是有区别的,带有绝对性质的可译性,其可译限度可以出现在词性、语音、词汇等各个层次的各个方面,原作对某一时代、地区、个人特有的语言特点使用的越多,其语言的可译限度就越大。针对译者最为关注的直译和意译,郭建中先生认为,对表达形式问题的处理,是两者的最大区别。两者有相同之处时,直译效果最好。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译文应尽量保持原文的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归化、异化,是文学“文质”之争的表现。先生认为,在翻译学中,两者均有其存在和应用价值,异化实质上是一种翻译实验,它是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选择产生的道德影响。结合作者意图、文本类型、读者要求和翻译目的,译者可以选择遵循源语表达、忠实于原文的直译或遵循目的语规范、不考虑源语表达的意译。
二、郭建中和合翻译行为原则
结合和合翻译思想,郭建中又提出了和合翻译行为原则。其和合翻译行为原则由文化原则、审美原则和伦理原则组成。众所周知,和合翻译提倡的是符合文化生态发展的“适译”之道。这就要求译者突破自身限制,通过适量、适度、适宜的翻译,实现和谐的文化生态景观,抵制带有文化侵略性质的翻译和殖民式、替代式翻译,这是捍卫民族文化尊严、保护文图文化稳定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批判地引进西方翻译理论,遵循“适量、适宜、适度”的吸收型翻译原则,有选择地对外国翻译成果进行吸收和引用,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是郭先生和合翻译文化原则的核心。翻译是一个形神再创造的过程,实现“忠实”与“通顺”的和合,是郭建中和合翻译审美原则在翻译中的体现。对原作情境的理解并非难事,对于潜在的“神”的领会则有些困难,许多译者对这方面的把握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从“神”的整体性出发,采取由上至下的工作途径,可以使形、神描绘各得其所。和合文化在伦理上强调“直心”“坦诚”,诚于译事,对于译者来说,不仅是做人的态度,还是其必备的职业素质。在和合翻译伦理观中,“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译者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由内而外、内外兼修的和合过程,这是译者“成己”的主要途径。其次,实现认知和伦理的结合,以“诚”之心激发自己的认知,完成对事物及他人认知的升华。最后,规范翻译实践,认真解读、真实表达原作的意图,诚于作品和翻译事业。
三、郭建中和合翻译实践
郭建中和合翻译思想,映射到其翻译实践中就是天、地、人、自然、思想和语言、文化同质的共建共生。在3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郭先生在文学经典小说翻译方面著作颇丰,其译作涉及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电影、旅游等,涉及诗歌、小说、演讲、报告等各类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先生的译作《鲁滨逊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海豚岛》,对先生和合翻译实践的特点和策略做一个浅显的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和《摩尔·弗兰德斯》两书都有着浓厚的时代感,两书的主人公都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郭建中在翻译这两部小说时,采用了“话语通俗性转换”策略和“叙述真实性及其转换”策略。他认为,18世纪的生产方式与现代人的审美态度固然有诸多不同之处,但是,通俗流畅的语言永远都受大众欢迎。笛福在创作《鲁滨逊漂流记》时,为了使小说通俗易懂、叙述流畅,摈弃了古典主义精雕细琢的文法,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作为译者,必须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保证译文的流畅、大众化。为此,他在英伦成语和惯用语翻译替换和转换中,使用了大量的汉语成语和口语。如:Allevilsare to be considered with the good that is to them,and with what worseattends them.其他译本大多译为:我渐渐明白,在考虑坏事时,应想到坏事中还有好事,更应该考虑到可能有更坏的事情出现。而郭建中则将此译为:真是的,我怎么没想到福祸相倚、祸不单行的道理呢?归化性极强的成语的运用,简洁而生动,行文味道也显得更加地道。在《摩尔·弗兰德斯》中,摩尔曾有关于自己偷窃(表)经历的描述。在翻译时,郭建中将I found it(watch)would not come,so I let it go thatmoment,and cried out as if Ihad been killed.翻译成:我发现表没有从钩子上脱下来,我立马松了手,同时叫喊的好像有人要杀我一样。他在这里用一个看似粗俗实则贴切无比的比喻,从侧面对主人公的形态和动作做了生动反映,一个喋喋不休、自以为是的中下层妇女的形象跃然纸上。从中不难看出,真实自然的语言表述,也是译者真实叙述和精湛的转换技巧的生动体现。
科幻小说翻译,同样是郭建中翻译实践的重点。郭建中在吸收、借鉴国外翻译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词语译意、短语替代、句子重构、段落透析和篇章翻译重写,保证了科幻小说翻译的文学性、科学性和通俗性。郭建中先生翻译了许多英美科幻大师如美国的哈里·哈里森、艾萨克·阿西莫夫、詹姆士·冈恩和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等人的作品,被业界誉为国内科幻小说翻译第一人。他在翻译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大师阿瑟·克拉克的作品时,将then he saw something to the east that broke his nerve completely.An unbrokenwallofutterblacknesswas ridingup the sky.译为:不经意间向东方一望,几乎把他吓得灵魂出窍。一堵漆黑的一望无际的墙,从海上向天空升起。毫无疑问,灵魂出窍、漆黑、一望无际等词语的运用,成功刻画了暴风雨来袭前的压抑、恐怖氛围,展现了文学翻译的“形神兼具”的美感。
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推动了国内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繁荣与发展,为适合中国国情和汉语文化特点的翻译理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希望广大翻译界同仁发展和丰富中国翻译理论,延续郭建中教授的翻译实践,是文章对郭建中翻译思想和实践进行综合探讨的主要目的。
[1]王晓凤.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汤丹,杨萍.郭建中翻译研究论文选述评[J].中国科技翻译,20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