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基于河北省基础教育的实证分析

2014-02-12谢中起刘学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农民工

谢中起,刘学超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基于河北省基础教育的实证分析

谢中起,刘学超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将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实证分析河北省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突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差距,并发掘造成这种差距的深层原因。新型城镇化包括农村基础教育的城镇化,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机遇。

新型城镇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再是以往单一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转移,而是强调以科学发展、城乡统筹为内在要求的发展道路,注重以人为本,兼顾社会公平为原则。其中,教育公平化是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应有之意。农村教育城镇化,关键是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当前河北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状况

近年来,河北省基础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也突显出一些问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亟待解决,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1.地区间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1)单位人口中接受基础教育的在校生数量差异

单位人口中的在校生数是衡量地区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2010-2011学年初河北省教育统计提要中的数据计算可知:每万人口中平均普通高中在校生最少的是保定市139.7人,与在校生最多的石家庄市213.1人相差73.4人。每万人口中平均普通初中在校生最少的是沧州市269.2人,与在校生最多的张家口市343.4人相差74.2人。每万人口中平均普通小学在校生最少的是秦皇岛市586.5人,与在校生最多的邯郸市896.1人相差309.6人。整体上看,河北省在大力扶持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高中教育阶段的发展,合理优化教育结构是今后河北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2)地区间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差距

根据河北省2010年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提供的数据:2010年河北省各地区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均较上年有所增长,但地区间教育财政性投入很不均衡。以唐山市和衡水市做比较为例:2010年衡水市人均可用财力为578.41元,与唐山市人均可用财力951.98元相差373.57元。从全国的角度看,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各地区用于基础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失衡,西部地区通常处于较低水平,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高。各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

(3)地区间各级教育生均经费差距

根据河北省2010年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从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角度来看,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最低的是衡水市2216.05元,与投入最高的秦皇岛市6344.29元相差4128.24元。从生均预算内公用费用的角度来看,地区间同样存在较大差异。例如,2010年秦皇岛市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827.24元,约是保定市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11倍。在生均教育经费存在巨大落差的背景下,各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快慢不一也就不难解释了。

2.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存在的差距

(1)城乡有别的教师待遇标准

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要加强学校的教师队伍,科研系统有的人可以调出来搞教育,支援教育。搞教育是很光荣的,要鼓励大家热心教育事业。”然而,我国现行的教师待遇标准却存在着城乡教师区别对待的问题。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从国家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出,城市教师住房难问题由国家给予资助解决,而农村教师在这方面却缺乏明确的政策安排。在城乡教师待遇标准失衡的形势下,农村教师不断向城市流失,广大年轻教师对到农村任教“望而却步”。

(2)城乡家庭人均教育支付能力相差悬殊

近年来河北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上不断增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城镇居民在人均收入、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两方面均远超出农村居民。例如,: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292.23元,约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6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1203.99元,约是农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的2.8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最主要的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二元体制下,也形成了独特的城乡教育二元体制。

(3)现行户籍制度下的教育公平缺位

虽然户籍管理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升级,城乡割裂的户籍制度在教育发展方面的弊端日益显现。受传统城乡户籍政策影响,农村学生进城学习,入学门槛高、借读费用高、升学考试不能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等问题多方面降低了农村学生进城学习的机会。虽然国家在政策目标上强调要保障教育公平,出台相应的农村学生补助政策,但是都没有从根源上解决现行的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对农村学生造成的不平等待遇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总体来说,新型城镇化要依据“一个统领,五个重点”的原则,其中,“一个统领”即为科学发展观,“五个重点”分别为城乡统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因地因时制宜。

1.新型城镇化使农村基础教育更趋公平

“城市是一个聚合容器”,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资源日益增多,城市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芒福特曾经指出,城市就是给人们进行重要对话提供最多便利条件的场所。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水平高,将成为区域内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率先垂范,通过城乡相互交往、对话,对周边县乡教育事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进城学习。一方面,这与国家日益重视教育公平,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家庭有条件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进城上学。

2.新型城镇化使农村学生基础教育权利进一步得到保护

伴随城镇化运行效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随迁子女在就学方面也逐渐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子女平等的权利。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大力号召教育公平,要求各流入地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时要“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就学政策,给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方便,有效解决了随迁子女“有学上”的问题。在确保每个学生“有学上”的前提下,教育公平还转向了教育过程中享有的教育资源的平等,使得农村学生有机会可以同城市学生一样享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3.新型城镇化使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得到整合、优化

传统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中小学局部调整造成的教育资源总体供给不足却部分闲置的现象日益突出。新型城镇化给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开展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普查活动,对农村中小学局部调整过程中留下的教育资源闲置状况逐渐摸清,各地区将更多整合资源合理再利用,投入到农村薄弱学校的新建、改建当中,农村学校的办学规模趋于扩大。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将得到有效整合与优化。

三、新型城镇化目标下优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我国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保障制度,是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1.合理调整城乡二元结构

建国初期,我国实施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为工业化初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农村家庭在经济条件上无法为子女提供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在传统工业社会,效率问题(主要指劳动生产效率)始终是第一位的问题,公平问题被深深遮蔽。所以,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的束缚,完善城乡收入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安排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对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居民平等地享受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2.逐步放开户籍管制

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必须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户籍制度,重新调整城市社会人口迁徙的控制制度,解除现行禁锢人们自由的落户政策。要改革历史遗留的传统户籍管理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情况、按步骤地把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有针对性地让一部分人优先落户,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在完善户籍制度的同时,还应“撤掉农民进入大中城市落户的非制度性门槛”,在观念、文化、政策等方面有效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满足农民工子弟入学的需求。

3.建立完善农民工子女进城学习制度

建立完善农民工子女进城学习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建立健全绿色农民工子女入学机制。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为辅的就读原则,降低就学门槛,灵活办理农民子女的入学手续,方便农村学生入学。其次,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注重在财政拨款方面向农村倾斜,从中央到地方加强责任意识,确保最大程度地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减轻农民家庭经济负担。同时,还应适当对部分地区增加专项转移支付,减轻中小城镇地区因为接收大量的农民工子女而增加的过重财务负担。再次,严格统一标准收费。坚决执行农民工子女与城区学生平等的原则,禁止对农民工子女乱收费,鼓励民间资助救学,帮助农民工子女在能上学的基础上融入城区学校生活,圆满完成学业。

4.完善升学考试制度

近年来,随着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完成学业人数不断增多,农村学生异地参加中考、高考的问题日益突出。未来会有更多的随迁子女同农民工进城,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流入人数将会更多,外来生源与本地生源共享教育资源、竞争升学名额的矛盾将日益突出,所以“一刀切”的升学考试政策并不可行。因此,各人口流入地依据本地区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的实际情况,实行多样化的升学考试制度,有助于解决流入地随迁子女异地考试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70.

[2]姜晓萍,黄静.构建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体系:以成都试验区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3(6):27-31.

[3]吴江,王斌.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3):88-91.

[4]王颖.城市社会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110.

[5]谢中起,朱光荣.生态视域下的市场经济[J].科学社会主义,2007(6):116-119.

[6]刘平量,曾赛丰.城市化:制度创新与道路选择[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23.

G64

A

1673-0046(2014)3-0092-03

猜你喜欢

城镇化城乡农民工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城乡涌动创业潮
家乡的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