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优势和途径分析
2014-02-12范小虎
范小虎,许 鹤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高校参与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优势和途径分析
范小虎,许 鹤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机构,在参与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人才、资源、科技和知识优势,因此应主动承担起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为农民工提供精神文化支持,满足农民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高校优势;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有效途径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参与了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健全以及社会各界对于农民工问题的广泛关注,农民工物质生活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但其精神文化生活需进一步丰富,其精神文化权益需进一步得到尊重和保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城市农民工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特殊的新型的劳动大军,如何丰富提升他们的文化生活,这对提高城市农民工的总体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工精神文化权益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调动起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其中,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机构,在参与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具有独特的资源、平台和人才优势,因此应主动承担起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责任。
一、高校参与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独特优势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机构,在长期发展进程中,高校已逐渐成为一个地区教育、文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引领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汇聚着人才、科技和知识优势。高校通过发挥知识和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而体现应用价值和自身发展。
1.高校有形资产可为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高校的有形资产主要包括教学大楼、实验设施、教学设施以及其他固定资产等。高校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人才培养,高校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运转,需要不断加大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提供功能齐全、先进的教学和实验设备,充实和完善图书馆资源,打造和建设各类科研平台。高校所固有的这些有形资产可为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比如:高校教学和实验设施可为农民工继续教育以及职业培训提供专门场所和便利条件;高校图书馆馆藏丰富,拥有大量的图书、期刊和各类报纸、杂志等资源,可满足农民工阅读和学习需要,为其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高校科研平台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柱,是高校资源优势集成、原始创新的制高点,在承担高级别项目和产出标志性创新成果方面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可开阔农民工视野,完善农民工知识结构。甚至有些科研平台是专门针对农民工问题而设立的,如阜阳师范学院2009年获批有“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民工研究中心”,并建有农民工研究专题数据库,围绕农民工权益、发展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展开全面的调查研究。
2.高校人才资源可为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大学就职演讲中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道出了大学的本质和灵魂,强调人才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多年来,各地高校均非常重视人才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纷纷通过多种形式、渠道以及有利的政策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同时不断创新机制,优化用人环境,做好留人工作,已基本形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人才队伍。高校所汇聚的这些人才资源大多为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进行过专门的知识培训,其专业知识较为扎实,学科分布面较为广泛,研究的领域和方向较为集中,能紧盯学科前沿拓宽研究视野,在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高校可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组织和动员学校各方力量,加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积极参与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
3.高校文化氛围可为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提供精神引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人民群众生活中表现得越来越强烈。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各种思想、文化在高校交融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为人类的进步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当今社会,任何一所高校都非常重视浓郁文化氛围的营造,重视团结、稳定、和谐、高尚的校园环境建设,从而对学校师生的思想行为、身心发展以及素质提升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这种氛围和感受折射到地方文化氛围营造以及特色文化建设上具有同样意义,对于满足和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具有特殊的作用。
二、高校参与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社科中心文化美育研究处周茂兴指出:“高等教育肩负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使命,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大有作为。”高校汇聚着人才、资源、科技、知识优势,可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为农民工提供精神文化支持,满足农民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1.合理开放和扩大高校物质资源的使用范围
高校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学和实验大楼、先进高端的科研仪器设备、文献资料丰富的图书馆以及各类专门的研究中心,适当合理地向社会开放一些设备和场所,能够改善社会文化资源稀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的现状,同时也能提高高校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如图书馆在节假日的适当开放,可为农民工的阅读和学习提供方便,有效破解农民工无力购买图书资料的难题,从而增长其见闻,扩大其知识面,丰富其业余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体育场馆在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之外,有组织地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为民所用,可为农民工强身健体提供场所和设备,缓解其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此外,电影放映厅、学术报告厅、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也可以在保证教学秩序和师生正常学习、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向社会开放,为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让他们充分感受高校学术和文化氛围,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过程中,持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以更加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2.集中力量和优势资源开展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高校是人才聚集的机构,知识和文化资源丰富,学科分类齐全,创造和革新意识较强,因此,高校应集中优势力量,发挥文化辐射的作用,动员和鼓励广大师生主动适应社会文化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创作,如文艺作品、民间音乐和歌舞等,在创作中实现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融合,弘扬时代主旋律,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期待。同时,还要拓宽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让这些文化产品覆盖到普通老百姓和农民工的生活中,让农民工朋友在欣赏作品、唱词、音符和舞蹈中忘却生活的琐碎和烦恼,感受知识力量的震撼,领略文化创作的魅力,探寻战胜困难的信心,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以及展现出对自由理想的向往,从而始终保持着热爱生活、诚实劳动、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
3.做好心理问题疏导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城市生活的边缘化、紧张的人际关系、不太稳定的工资收入、不太明朗的职业前景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冲突等,使得农民工在承担城市生活重负和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负担,各种心理问题逐渐凸显,亟待通过有效途径释放和舒缓,否则将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进步。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设有心理学课程,建设有大学生心理辅导咨询中心,有些高校还设有专门的心理学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心理学师资队伍,并配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在心理问题研究和疏导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样可以为解决农民工心理问题提供借鉴。比如:高校的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可适度向农民工开放,由心理辅导专家或心理咨询师坐诊,接受农民工有关心理问题的咨询,可有效缓解农民工心理压力和精神问题;而有些大学生心理辅导的经验也可适用到农民工身上,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跨越心理上的障碍。此外,很多高校都设有继续教育中心和专门技能培训中心,这些机构如能吸收农民工的加入,或者在节假日为农民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和培训课程,为他们的继续学习提供帮助,满足他们求知的渴望,不但能改变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贫乏单一的状态,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4.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大学校园的科技文化活动是高等学校独有的文化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传承和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汇聚着众多的优秀人才,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既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可以将这些文化活动推广到农民工群体中,让农民工在文化活动参与中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品牌文化活动如大学生学术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的辐射力,让这些品牌文化活动走出高校校园,走向社会舞台,在周边社区或农民工集中的地方举行一些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为社区居民和农民工朋友提供丰富的文化大餐,营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农民工群体中也有不少多才多艺者,高校也可以与农民工联合举办一些文娱活动,积极吸纳农民工的参与,为他们才华的展示提供舞台和空间,让他们在享受社会主义文化成果的同时,价值上得到认可,精神上得到陶冶,心灵上得到洗礼,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得到提高,从而养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和现代化建设。
[1]周茂兴.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大有作为[N].中国教育报,2011-11-28.
[2]彭光武.高校要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
G64
A
1673-0046(2014)3-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