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问题与思考
——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
2014-02-12胡勇
胡勇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问题与思考
——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
胡勇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资助工作的基础环节。文章通过介绍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的相关问题,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情况,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估体系,旨在为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测评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招生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后,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逐渐扩大,为了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失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上到下,建立了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校设助学金、勤工助学金、生活补助以及社会资助等多元化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就我校而言,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比例约占在校生的4%,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比例已达到20%。为了能够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保证资助工作落到实处,如何科学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成为高校资助工作共同的难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我国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然而该文件只是对认定工作的要求、程序和机构等方面作了原则性的要求,没有一个统一评判的标准,因此各高校只能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实施办法。当前,各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大多为“学生申请——民主评议——学院审核——学校审批”这一程序,由于此认定方法人为操控性强,核查成本高,难度大,在具体认定过程中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一)困难证明不真实
当前,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必须如实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然后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家庭经济困难情况。但是,有些地方基层组织在进行贫困认定时不负责任,把关不严,随意开具证明,而这些是贫困认定的重要依据,学校是无法进行核实的。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同学不守诚信,为了获取各种资助,不惜谎报家庭收入等情况,利用父母社会资源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虚假贫困证明,导致高校中假贫困生屡禁不止;相反,对于一些真正的贫困生来说,由于没有任何背景关系,反而很难开具贫困证明,从而失去受资助资格。
(二)认定标准不统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这一概念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过于宽泛,没有统一量化的认定标准和指标。目前,各大高校都是全国招生,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学生生源地的贫困标准也不尽相同,各地区贫困证明是以学生生源地的生活标准为依据来判定的,由于各地生活标准不同,从而导致贫困证明的标准不同,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统一。而且各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是按照院系人数占全校在校生的比例下达院系贫困指标,而院系为了避免矛盾,又简单地将指标按照比例下达到班级。由于不同院系和班级的贫困生比例不一致,这种分配方式进一步导致了贫困认定的标准不统一,从而使得困难认定有人浑水摸鱼,造成不公平现象。
(三)民主评议不科学
现行的高校贫困生认定,在经过个人申请并提交困难证明之后,需经过学院调查、班级民主评议环节,由于院系辅导员所带学生较多且事务繁杂,不可能进行深入调查,只能根据困难证明等材料和工作经验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观性较强。另一方面,在班级评议时,由于新生刚刚入学相互之间缺乏了解以及人情关系等,班级评议人员在发表认定意见时,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情感。有的班级为了追求所谓的“公平、公正、公开”,把贫困生的申请理由、家庭状况以及个人隐私张榜公布,进行民主投票,更有甚者要求贫困学生上台演讲“晒贫穷”,使得贫困学生内心受到伤害,对于困难认定望而却步。
二、南京师范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贫困认定方案是当前资助工作亟需探讨和解决的。南京师范大学在当前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方法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拟建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评估体系,探寻更为合理且操作性强的方法。
(一)建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估体系
南京师范大学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并建构了《南京师范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将学生的家庭状况、民主评议等因素赋予不同权重,综合计算出学生经济困难程度测评分值,主要包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量化测评指标体系”和“民主评议”两部分,分别占评估体系的70%和30%,测评结果由两项分数相加所得。
“量化测评体系”设立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通过多个细化指标进行测评,一级指标包括烈士子女、孤儿、学生生源地、学生家庭成员情况、学生家庭收入情况、其他特殊情况等六个方面,二级指标对应一级指标再一次细化,学生生源地细化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学生家庭成员情况细化为父母健康状况、多子女家庭以及赡养老人情况;学生家庭收入情况细化为工作能力与收入情况以及低保特困两项;其他特殊情况细化为学生本人健康状况和家庭遭遇自然灾害。针对各项二级指标,再细化为多项观测点,赋予观测点相应权重,评价人根据各级指标进行打分测评。“民主评议”部分主要由院系指导,班级具体操作,主要从思想品德、遵纪守法、文明修养等方面进行匿名评分。
(二)南京师范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
南京师范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年十月进行,学校资助中心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方案后,院系根据学校评估体系的顶层设计、宣传动员、正确导向,组织贫困学生申报,待相关材料齐全后,经过班级民主评议和家庭经济情况量化测评,院系审核并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学校,学校最后通过调查、座谈以及比对一卡通数据等方式进行抽查,无异议后录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实行动态管理,如有学生遭遇突发情况,可对贫困学生档案库进行修改更新。
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思考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法制意识,建立科学合理的认定体系,制定严密完备的规章制度,同时还需要社会、高校、学生及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建设
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础保障,南京师范大学各学院成立由学院领导任组长,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一位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为了统一全校贫困认定标准,各学院认定小组必须由一位非本院学生辅导员组成,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全面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学院还成立具有代表性的班级认定评议小组,具体负责班级认定工作的组织、开展和评议。同时,对于高校来说,必须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贫困认定规章制度,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估体系等,为困难认定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方针和理论依据;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监督体系,应加强对地方开具贫困证明材料的监管力度,做到“谁经手谁负责”,明确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机制。
(二)提高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岗位职责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要做到公平公正,就要提高所有参与者的责任意识,首先要提高学生生源地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由于贫困证明是高校贫困认定的第一手材料,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资助资格,因此他们必须自觉遵守相关规范,实事求是地做好认定工作。其次,要提高高校职能部门和学院认定人员的责任意识。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学院认定人员的政治和业务培训,确保学院认定人员准确把握资助政策的内涵,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同时,学院认定人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减少认定过程中的欺骗行为。最后,要提高参与认定的学生代表的责任意识,主动了解申请学生的生活、消费情况,切实依靠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定,不可带有个人主观色彩。
(三)加强后续回访,努力构建和谐氛围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前期工作结束之后,还应加强后续的管理与回访工作。高校应结合学校整体工作组织实施,安排高校认定工作人员和贫困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走访贫困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困难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师生拉近与贫困生的情感距离,也有利于师生了解当地的经济情况、民风民俗和实现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还能让被调查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增进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可以到当地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民政部门进行调查访问,以监督地方在开具贫困证明的真实性,更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
[1]赵美玉,李强.新资助体系下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7).
[2]孔月红.浅论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生认定难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3]杨晴.高校贫困生认定的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09 (8).
[4]张仁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5]申静,王华彪.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困境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6]丁桂兰,周艳华.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9).
G64
A
1673-0046(2014)3-0088-02
2013年度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SZJ1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