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海洋经济背景下提升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产业服务能力的改革与实践

2014-02-12罗兴武王自勤王细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货运浙江海洋

罗兴武,王自勤,王细红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浙江海洋经济背景下提升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产业服务能力的改革与实践

罗兴武,王自勤,王细红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高职院校服务海洋经济最终的落脚点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应以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为契机,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论文着重围绕提升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产业服务能力进行深入探讨,并以首批国家骨干院校验收优秀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如何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进行阐述。

海洋经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产业服务

在海洋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扮演着海洋经济高技能人才的输送者、新技术的传播者、经济体系构建者的角色。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既是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自身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专业建设的外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强调,“应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论文在浙江海洋经济背景下,基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视角,思考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应如何围绕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进行改革和实践,以提升专业的产业服务能力。

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现状分析——基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视角

《纲要》指出,“高校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诚然,高校应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2007年以来,教育部把“社会服务领先”作为示范院校、骨干院校入选的五大条件之一,此举也足以凸显社会服务这一重要职能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在国外风靡已久,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最早描述体现在“威斯康星思想”中。“威斯康星思想”首创者范·海斯指出,“州立大学要为州的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东南大学教授李廉水先生认为,“高校的社会服务就是在保证教学、科研任务的基础上,发挥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优势,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旨在促进企业、产业、地区等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因此,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全省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却相对不足。目前,浙江省47所高职院校,从某种程度上讲,重点、示范类专业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升是整个学校社会服务功能得以体现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平台。若专业服务产业发展功能缺失,必将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截至2013年,浙江省只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十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大多开办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院校底子还比较薄弱,从建设的时间来看就可管窥一斑,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等六所作为浙江省最早开办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院校,建设时间只是2007年,历史不可谓不短。并且从专业成长来看,2007~2013年只新增了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四家学校,每年新增数量不到一家,这显然与浙江省这样一个沿海开放大省的身份是不相匹配的。由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整体历史短、底子较弱,在一些省级以上项目的建设中所获得的支持较少,全省十所院校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只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了中央财政建设支持。此外,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组织方法不当、服务平台不健全、服务产业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缺失、制度建设不到位、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等问题,表现出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科研轻转化推广等不良倾向,聚集产业资源能力有限、专业对接产业需求不紧密、课程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不典型、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不高。

二、以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为契机,重新定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七山一水二分田”的陆地资源小省浙江,依靠改革开放、企业家精神和产业“块状”集群,经济实力从全国第十四位跃升到全国第四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奇迹的背后蕴含了危机,充满经济活力的浙江正日益受到来自土地、水、环境等的资源约束,浙江下一个30年该如何发展?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吹响了向海洋要资源的号角,跳出陆地、发展海洋成为浙江的必然选择。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核心内容即为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运输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浙江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为报关与国际货运等涉海类专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指出,示范区应加快发展涉海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海洋服务业对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作为现代物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定性正是涉海生产性服务业。《纲要》强调,“专业教育应纳入产业发展规划,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专业发展应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因此,专业的发展定位不能闭门造车,专业服务产业发展,既是专业内涵建设的自身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专业建设的外在要求。基于这样的考虑,再结合市场调查、企业调研、岗位能力分析、专家论证,从而可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符合地方产业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报关和报检的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商务分析、综合管理和创新能力,同时又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以及立业创业能力的,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能在现代国际物流和国际商务服务第一线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产业服务能力的实践——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依托产业,聚集资源,创新行、校、企“三方合作”机制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依托世界500强企业浙江物产集团(以大宗物资的贸易与物流为主要功能的供应链集成服务供应商)行业办学优势,同步海洋经济发展,形成专业资源集聚机制。物产集团对培养模式、实训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等都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和部署,并全程参与了“系统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施。以浙江物产管理学院(企业大学)为桥梁,专业的团队、设备设施、教学资源库等与浙江物产充分共享,形成了回馈企业的机制。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深化与物产集团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进一步完善“物产示范生”和产业学院物流基地人才培养机制,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提供强大的保障作用。

报关与国际货运依托浙江物产集团,通过和浙江物流与采购协会、浙江报关协会、浙江货代协会以及相关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校企联合体——“浙江物产—浙经院物流产业学院”,共同建设了物流产业学院理事会,完善了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理事会成员已达到浙江越海通关服务公司、浙江大田国际货运公司等十二家单位。理事会下设教学部、培训部、研发与技术服务部及秘书处,办事机构设在浙经院——凤起国际物流工作室。理事会成立后探索以ICT网络视频互动系统为合作技术手段背景下的合作模式与具体工作制度,理事会制订完善了《理事会章程》、《成员企业项目开发与运作管理办法》、《成员企业技术骨干任教实施细则》、《校企双向兼职和共享生产实训设施实施细则》及《成员企业订单培养的管理办法》,激励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任教师相互兼职,并吸纳学生就业。

(二)对接产业需求,实施校企全程参与“两创”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把握历史机遇,积极服务浙江海洋示范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对接产业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与岗位标准,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能在现代国际物流和国际商务服务等一线岗位高质量工作的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依托物流产业学院理事会的多方合作机制优势,依托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使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校企共同设计和制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学标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培养计划》及其考核评价体系。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施基于职业岗位任务项目驱动的系统化综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学校系统化综合实践的总体设计,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系统化综合实践教学框架进行了设计,开发“两创”(创新创业)系统化综合实践项目库。“两创”综合实践项目库是以项目导向、职业能力递进为主线进行开发的,通过创新创业项目驱动,贯穿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全过程,获得岗位适应能力,服务海洋经济,服务涉海性生产服务业,实现就业零距离。系统化综合实践包括四个学期的课程综合实践和两个学期的毕业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即“两创”调研认知项目→“两创”生产仿真项目→“两创”企业化生产实训项目→“两创”企业生产实训项目,职业能力逐级提升,使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从懵懂状态到深层次的解读,使学生在具备较强国际物流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具有较强国际商务分析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三)依据产业流程,立足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项目,优化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基于“三标一系”,引入行、企、校“三方合作”评价机制,对项目库、课程进行“三维开发”。在校企全程参与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基于“三标一系”,即融报关、报检、国际货代职业标准、企业岗位标准于报关与国际货专业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引入行、企、校“三方合作”评价机制,行业颁发职业资格证,企业考评职业岗位胜任情况,学校在校测评,为学生上岗、就业“零距离”奠定基础,并从项目任务维(由专到综)、规格层次维(由知到行)、实践条件维(由仿到真)“三个维度”进行项目库、课程的开发。目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设置分为职业基础课、职业能力支撑课和职业核心能力课。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将职业核心能力课作为改革的重点,按照“产业流程——岗位工作——项目与任务”的思路设计课程体系,以企业需求为驱动设计综合项目和专项项目,以项目或任务的完成(胜任)为内涵构建课程。具体来说,在进行广泛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地方产业需求→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确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适用的基本岗位(群)的应职应岗能力具体要求→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综合实践项目→对应综合实践项目,构建职业核心课。并且,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标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和共同命题的双元课程建设主体模式,深化了双师结构的内涵,使工学结合课程落到实处。

(四)产学研一体发展,校企合作共建,“三基地(场)一体化”的成长性实训体系建设

为满足基于职业岗位任务与项目导向的综合实践教学和浙江省国际货运行业岗位培训的需要,建设以智能货运为技术特征的集产学研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货代、报关、报检、国际商务方案设计等岗位综合实践技能,浙江经济职业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环境一致的真实岗位和融入企业文化的职场氛围;基于系统化课程综合实践的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改进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模式,优化基地管理制度和共享机制。通过对校内现有实训基地的改建、扩建,实施一般性、生产仿真实训基地;使校内的一般性实训基地、生产仿真实训基地与校内外一体化生产实训基地有效地接轨,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校内与校外截然分开的问题。

按照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跟进国际物流产业和技术发展,建设期内以物流专业群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实现基地功能从教学实训功能向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转型提升为目标,以3D港口与航运信息等智能物流实训室为建设重点。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与浙江报关行、杭州口岸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以校企合作、基地共享、制度提升、技能竞赛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基地内涵建设,制定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校内外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管理实施办法》《专业学生校内外实训实习制度》《报关与国际货运实训基地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研究报告》《实训基地专业竞赛管理办法》。

四、小结与展望

高职院校服务海洋经济最终的落脚点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应以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为契机,以实现“能在现代国际物流和国际商务服务第一线岗位高质量工作”为目标,依托产业,聚集资源,对接产业需求,实施“两创”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产业流程,优化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产学研一体发展,校企共建成长性实训体系,打造“干中学”教学团队,提升团队服务产业能力。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以后应努力实现社会服务转型升级,由原来的“以培训和共享为主”服务定位提升至“以产学研集成服务为主”,以企业委托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及校内外一体化生产实训基地为切入口,重点开展应用性研究及智能国际物流技术测试及推广两个方向的技术服务项目,进一步提升报关与国际货运的社会服务层次。

[1]姚和芳.满足三个需求: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2](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潘慰元.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何红.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5]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评估课题组.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2010-2011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R].2012.

[6]罗宁.舟山谋划国际物流岛变局[J].中国港口,2011(8).

G718.5

A

1673-0046(2014)3-0005-03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两创’能力培养系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jg2013358)、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企业集团与其高职院校协同发展的评价机制研究——以物产集团参与高职办学为例”(编号:SCG310)、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项目“基于系统化综合实践驱动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研究”(编号:lj2013163)

猜你喜欢

货运浙江海洋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波音公司试飞电动垂直起降货运无人机
爱的海洋
AT200大型货运无人机实现首飞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货运之“云”
浙江医改三部曲
俄发射“进步”M23M货运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