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化理论视域下《小世界》危机主题研究
2014-02-12徐丹
徐 丹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00122)
戴维·洛奇(David Lodge,1935-)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学教授。英国文学评论家伯纳德·伯冈兹曾这样评价他的独特性:“在英国文学史上,集诗人和批评家于一身者很多,而集小说家与批评家于一身者却寥寥无几。除了亨利·詹姆斯、弗吉尼亚·伍尔夫、E.M.福斯特之外,就是洛奇了。”在中国,对洛奇的了解首先是从他的文学批评和小说理论开始的,然后才逐渐扩展到对他小说创作的关注。在他的小说中,《小世界》(Small World,1984)是中国读者广为熟悉和喜爱的一部作品,也是研究者着力研究的一部作品。从现有的研究看,有研究其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如李增、马晓明的《从现代到后现代<小世界>的两种声音》(2001),有研究其互文性的,如刘萍的《论<小世界>的互文性艺术》(2004),有研究其空间叙事结构的,如安杨的《戴维·洛奇<小世界>的空间叙事艺术》(2013),于敏的《<小世界>的空间表现策略》(2010),还有研究其反讽手法的,如李增的《从<小世界>看巴赫金狂欢化的反讽》、苏晖的《<小世界>的典故反讽》等。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其讽刺、戏谑手法的运用、空间并置结构的安排以及洛奇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学教授的身份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等方面。本文试图运用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小世界》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并探讨作品众生喧哗背后所表现的学者危机、学术危机及文学理论危机等危机主题。
一、运用狂欢化理论对《小世界》的解读
作为自觉意识很强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大学教授,洛奇不仅深谙现代、后现代的文学理论,并能够自觉地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小说创作。《小世界》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中不仅充满了结构、解构、延异、女权主义等各种文学术语,而且从标题的选用、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理论的自觉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不仅是洛奇文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也是洛奇在《小世界》创作中自觉加以运用的理论。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源于对西方笑文化传统的研究。他认为,狂欢节是全民参与、众生平等、理想与现实暂时相融、展现独特笑文化及体会复杂人生感受的节日。与此相对,狂欢化理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小世界》不仅表现了当代学术界的“狂欢”状态,也体现了洛奇对狂欢化理论的自觉运用。故本文试图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去解读《小世界》,分析《小世界》中所体现的狂欢节的特征。
首先,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意识,不再是作者意识的附属物或传声筒,这体现了作者意识与人物意识是一种众生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依从、代言的关系。如作品中扎普、史沃娄、珀斯等都是独立表达各自意识、思想的个体。每个人的意识都是被平等地表现出来的,他们的意识被当做独立于作者或叙述人的意识之外的意识表现出来,这是狂欢精神“平等性”的最基本体现。其次,作品以参加学术会议的方式将许许多多的学者短时间内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大吵大嚷,大胆地发言、表白,并与其他人热烈地交流,表达思想。这是一种“共时艺术”。这种“共时艺术”与狂欢活动中所有人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是相同的。没有演员和观众的区别,原有的生活规约失去了效力,众生平等。在会上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权威的束缚,可以进行激烈的争吵。会议结束,学者们各自散开,人物聚集的状态宣告结束,各自又回到原来的生存状态,原来的规约又重新发挥作用,这与狂欢节十分相似,理想与现实暂时达到了相融的状态。最后,“狂欢节”上的狂欢活动能使人产生许多复杂的观念和人生体验,这在《小世界》这部作品中也能深刻地感受到。作品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这一形式体现出许多复杂的观念。作者巧妙运用罗曼司和神话的多重元素,在讽刺和幽默中通过各种文学批评理论的交锋揭示学术界的各种危机,表达了人们对“死亡、再生、交替更新关系”的深刻感受,这与狂欢节上狂欢活动给人的感受是相类似的。比如,作为学术精英的扎普是个开会迷,参加会议的目的却是为了名与利,为了一个高级文学批评职位,他阿谀奉承、八面玲珑,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直到后来遭绑架勒索方才醒悟到“死亡是你不能解构的观念”——一个商业社会中被实用主义浸染的知识分子形象呼之欲出。
在《小世界》中,洛奇把现代学者与朝圣者相类比,生动、鲜活地刻画了一群假作斯文、寻欢作乐的学者形象,他们本应投身于对真理的探求却沦为低级本能和激情的奴隶。现代学术界是一个封闭、狭小的微观世界,但却深刻反映了高度竞争的宏观社会现实。
二、《小世界》狂欢化背后的危机主题
1.狂欢化背后的学者危机
在《小世界》中,作者以一种戏谑的手法去表现学者的种种行为。首先,对于学术会议的描写。在多数人的意识中,高校的学者们应该是怀着对待学术的热忱,以严谨的态度,不辞辛劳地往返于各地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以汲取知识的养分,加强对真理的探求。然而,在《小世界》中,学者们不再遵循昔日“精神贵族、物质穷人”的范式。学者去参加学术会议的动机以及进行的所谓的学术研究完全变了味,学术会议演变成了获得公款旅游的一个幌子,参加学术会议更多地是为了寻求“刺激”,寻找“艳遇”,而这样的描述,就无情地粉碎了学者头上的学术光环。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只是能够运用着只有彼此能听得懂的“语言”,实现着他们对于名与利的追逐。这些学者行色匆匆,“打着”飞机往返于各地的学术会议,内心的危机意识促使他们有参加会议的强烈欲求。他们强烈地需要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做什么”,他们要让别人知道他们是这一领域的权威或是精英,这是外在环境迫使他们产生的危机意识。再反观自身,有像扎普那样意气风发、充满豪情的学者,也有像史沃娄那样心怀忐忑、碌碌无为、谨小慎微,靠着熬年资而登上教授宝座的学者,还有像珀斯那样初出茅庐不懂人情世故、精力旺盛、执著追求的学者。除此之外,还有以安吉利卡等为代表的各种学者类型,他们都以学术研究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如果说珀斯是个例外,是因为他涉世未深,还怀着对于学术的纯粹追求这样的希望,但作品中他对安吉利卡的追求要甚于对学术的追求,这种异化在作品中比比皆是。这里有各类学者的众生像,《小世界》可谓是20世纪学术界的浮世绘。学者的不断追求是内心危机感的生动体现,这种危机感驱动着他们不断追寻。
2.狂欢化背后的学术危机
作品中,看似狂欢热闹的背后所隐藏的是对当代英国乃至整个全球学术界学术危机的深刻揭露。首先,作品中的学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所持的一种戏谑态度暴露了深刻的学术危机。学者这一群体在大众的认知中一直是知识渊博、谨言慎行、受人尊重的群体,而作品一反大众对于学者群的普遍认知,从学术圈内部,以一个局内人的身份揭露了这一群体以及学术会议的层层内幕。他们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也有着寻求刺激的内在冲动,他们想方设法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以求得别人的认同并为自己累积晋升的资历,同时渴望在这一过程中能有一些艳欲刺激,对于文学的阐释以性器官、性行为、性玩笑作比,这也暴露了学者对于刺激的追求。学术会议俨然成了寻求各种刺激、冲动的场所,他们严重缺乏自律意识。比如,作品中作者着墨颇多的扎普教授,他过去研究奥斯丁,但当代社会里奥斯丁不时髦了,他就去搞炙手可热的解构主义,满嘴的“延异”“解构”,玩弄着术语游戏,不管在哪里,不管开什么主题的会议,扎普都要使用这篇论文,仅仅“稍加调整”而已。这种对于专业的态度毫无专业精神可言。其次,对于当代高校体制局限的深刻揭露。就学者或大学教师而言,繁重的科研任务、评职称的巨大压力让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甚至不折手段地去写论文、发文章以适应体制对他们的定位和要求,结果是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毫无创新可言的文章。作品中发表的论文以各种刺激甚至性刺激的方式以求得所谓的“创新”,一针见血地讽刺了这是体制所带来的深刻危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身为学术人的作者既对这种体制深恶痛绝,也受这种体制所限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将希望寄托在珀斯的追寻上,暗示只有新生力量的不断求索才能带来学术界这块贫瘠土地的再次复苏。
3.狂欢化背后的文学批评危机
进入20世纪以后,各种文学理论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一方面,这为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丰富了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对于各种文学理论的过度、极端化的阐释、运用也导致了对于作品理解的歪曲和误读。作为文学教授和文学批评家的洛奇对此当然了然于胸。在《小世界》中,各种文学理论话语的运用、各种文学批评的阐释体现了当时学术界的一种狂欢化场面。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用各种文学理论去解读,任何文学理论都可以运用到任何文学作品的理解当中去,文学批评活动成了各种新鲜术语、新鲜理论的试验场,这样的文学批评能“狂欢”多久?借用洛奇的作品标题“How Far Can You Go?”这种文学批评的危机体现出文学批评活动与作品本身渐行渐远的一种状态,文学批评只是借助于一定的文本进行某种理论的阐释,它无关作品也无关现实,只是术语的花样翻新,这深刻暴露了文学批评活动如果仍然这样继续下去的话,虽然表面上是众生喧哗,但内里已危机沉重,难以为继。
[1]Bergonzi,Bernard.David Lodge[M].Plymouth:Northcote,House,1995:48-50.
[2]李增,马晓明.从现代到后现代《小世界》的两种声音[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5):117-122.
[3]刘萍.论《小世界》的互文性艺术[J].外语研究,2004(4):70-79.
[4]安杨.戴维·洛奇《小世界》的空间叙事艺术[D].北京林业大学,2013.
[5]于敏.《小世界》的空间表现策略[D].四川外国语学院,2010.
[6]李增.从《小世界》看巴赫金狂欢化的反讽[J].外国文学,2005(5):91-95.
[7]苏晖.《小世界》的典故反讽[J].外国文学研究,2002(2):91-9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