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国家文化建设思想与践行路径研究
2014-02-12范晓莲
范晓莲
(广西科技大学社科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5)
一、关于邓小平提出国家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基本内容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国家进行文化建设的思想体系,是在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精髓同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添加新的思想和观点,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从经济上基础薄弱,从文明素质上比较落后,同时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与建设文明水平高和文化先进国家之间形成的巨大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的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在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人是最基本的细胞,而且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也是影响文化建设成果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加强劳动人民的劳动技能,积累生产经验,提升科学文化水平,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使人民成为文化建设的有活力的主体。要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一个战略任务来长期执行,只有当我国大多数人都成为了“四有”新人,社会才能获得持续健康长足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底蕴及核心任务也体现在这里。
2.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建设的特点
在时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是必经的一个阶段,邓小平仔细分析时代特征,并且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并且对于这个概念下了科学的定义。他指出:“在社会主义阶段,如何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要尽最大的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且不断加强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所以,对于我们现在的阶段,文化建设的特征就是要具有社会主义特色。”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是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它不仅能够引导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建设,同时可以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和对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觉悟,这也是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它针对政治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而产生,并且在内容上,反应政治和经济建设的改变,从效果上推动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它还是社会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推手,在宣传和文艺活动工作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人民的思想意识,改变不良生活状态,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也使人民群众能够自觉抵制社会环境中的腐朽和错误思想。
3.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建设的内容
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文化建设涉及的范围广泛,从新闻出版、文艺文学到医疗卫生、社会哲学,都可以融入文化的因素,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脚步,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我们想要在文化事业上有长足发展就需要我们深入根植于人民大众的历史活动中,吸纳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发扬与继承优秀的革命文化与民族文化。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指出了文化建设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建设过程中遵循的重要方针政策。
4.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
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和国民的智慧水平都需要文化建设的支撑,也是一个国家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中,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能够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和提升的是精神建设,精神建设的最根本任务就是文化工程的建设。可见,文化建设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发挥前提性的作用和决定性的战略地位。
二、关于邓小平提出的国家文化建设思想的实现途径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做了详细研究,在结合了我国人民群众的社会精神风貌和思想道德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及目标的要求,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时也制定了相关的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分别有下面七点内容:
1.开展思想和信念教育,不断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既有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同时还具有社会主义的特色。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所以,邓小平强调要不断学习和发扬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同时,邓小平还非常重视理想和信念的教育。从他提出的“四有青年”的思想中就可以看出,有理想是第一位的,特别是青年人要有,还要将这种思想传承给下一代,让每一个人都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创业的教育
邓小平始终认为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早期就对我国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想和无规范的现象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他认为,只有人民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全党和人民之间才能形成一道坚实的思想堡垒,抵制外部不良影响的入侵,也为建设共产主义夯实基础。同时指出应该从小就培养青年人的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品德,全党也要发扬凡事从大局出发、大公无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决拥护共产主义的思想道路。
3.优先发展教育,发展教育事业是教育建设的关键
邓小平提出,我国在实现四个主要现代化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个关键因素就是由人才来完成。对人才的培养,最大程度是要依靠教育来实现,可见教育的发展是科学转变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人才辈出,这就要求教育发展先行,同时,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人才的技能素质,另一方面,知识丰富了人民的头脑,从整体素质上实现了质的提升。因此,科教兴国是一个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策略。
4.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的进步
在邓小平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是科技的进步实现经济的发展,他提出了伟大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方针。他通过对经济的发展要求和科技发展的形势进行缜密研究,结合国际的发展经验,研究出一套系统的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方针和政策。同时,他还强调,为了让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技术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5.文化事业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邓小平一直认为,经济的发展需要是非常复杂的,涉及的面很广泛,从另一个方面,也就要求了科技内容十分丰富,从而出现了上述的状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改变,各项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充分结合,才能更快地实现我国人民文化素质的快速提高,才更能适应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发展。
6.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通晓古今、中外结合
邓小平说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特色发展的起步阶段,文化建设也是刚刚开始,基础薄弱,内容单薄,从而要求全国各族人民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为了更加丰富文化建设的内容,我们还要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凝聚各民族和各国家的文明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邓小平还强调,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内部的创新和发展,不能按部就班地照旧搬用,而是要结合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并立足中国文化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建设和政治经济建设的目标保持一致。
7.提高公民的素质,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建设具有当代风貌的法律意识与民主精神,同时必须严格肃清封建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
邓小平一贯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从邓小平理论中就可以看出,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内容和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体制,占有大量篇幅,成为重要的内容。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民主和法治的发展,要两手都要抓,不能出现偏重。如果只强调民主而忽略了法治,就会使社会上流言四起,没有了正确和错误的根本判断。相反,如果只强调法治而失去了民族,会剥夺老百姓自由发言的权利,从而使更多的制度脱离了现实的需求。所以,他提出要将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使民主和法治有法律和法规的保障,不会因为领导人的变更与调整,或者思想上的转变而随之发生变化。邓小平还提出,在建设具有当代风貌的法律意识与民主精神的同时,还必须严格肃清封建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在提高全民素质的过程中,要学会加强先进文化的学习来充实自己,不断加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和民主精神。
[1]杨冬玫.浅谈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J].学理论,2009(12):202-203.
[2]郝辉南.论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J].科教导刊,2012(11):192-193,134-137.
[3]张一.略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4):167-168.
[4]张成琳,陈骐,文吉昌.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三个贡献及其历史价值[J].出国与就业,2011(14):127-128.
[5]张丹.“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2(19):221-232.
[6]路阳.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和建设实践的探索[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2):78-80.
[7]李佳.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观[J].学理论,2010(3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