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2-12杨春艳陈相伟
杨春艳,陈相伟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信息时代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国际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中国高职教育与国际高职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社会各界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同时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引进吸收利用外资、提高国家软实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充分抓住良好的对俄边境的地缘优势,对俄贸易往来蓬勃发展,对外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弱国无外交,弱校无外事”,随着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逐步增强,借助全省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的良好趋势,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也逐步进入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历程中。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开展,为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开辟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更开拓了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动力源泉。
一、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以黑龙江高职院校为例
与我国其他省份的高职院校相比,黑龙江省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领域里起步早,但较之沿海和中心城市的高职高专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状况,黑龙江省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成熟经验,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办学理念与合作宗旨的问题、教育教学问题、办学条件等。
1.缺少整体规划,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在一些对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中,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而言,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认为合作办学是经济效益提升的捷径,或认为只要打着合作办学的旗帜,与国外教育机构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就是真正的对外合作办学,至于教育教学计划、师资力量等往往很少考虑,甚至是边干边考虑,缺少前瞻性、系统性、规划性。因此,这种没有科学规划,缺少必要论证,基础薄弱的中外合作办学其“寿命”必然是“短命”的,这种只注重表面现象,缺少实质内容的办学形式也必然造成了在办学进度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推诿扯皮现象,严重影响了办学的质量,势必会造成生源满意度较低、社会效益较差的境况。
2.办学渠道过窄,专业分布不合理
大多数院校的办学渠道过窄,同时专业分布也不太合理。从办学渠道而言,目前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合作办学项目主要的对象只有诸如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数目十分有限。从办学的专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目前市场较为热门的专业,如经济、计算机等,这些专业绝大多数在我国各大高校里都有开设,甚至有些专业的国内办学水平和质量远远大于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和水平,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3.合作模式单一,特色不鲜明
目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采用的模式基本上有如下几种:(1)送学生到国外留学,主要以3+1、2+2、3+2等形式与境外本科院校对接,这种方式,根本没有教学方面的实质性合作,既无法借鉴经验,也无法引进资源,学校只充当境外学校生源后备基地和留学生预备班的角色,或相当于留学中介机构,不能开展任何高职特色的合作;(2)引进某些项目课程或教材,单独开班组织教学。由于这种合作方式是在校内组织教学,所以会在教育观念等各方面对本校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由于体系的不同,借鉴的难度就很大;(3)派教师去国外院校交流经验,尽管所派教师基本上都是专业课教师,但由于教师外语水平或专业水平还有一定差距,难以收到成效。高职院校还是不能实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总体目标的。
4.优质资源不足,合作层次不高
由于我们不能对外方教育资源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了解,所以引进优质资源不足。有些院校只是按双方商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外方也只提供外语课程教师,很少提供核心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很少前来授课,即使来了也不能按正常授课计划进行授课,而是派一二个教师进行集中授课。由于授课速度快,再加上语言的“障碍”,师生交流与沟通不足,学生对授课内容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当前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多属于“境内留学”,都在国内上课,国外的教学环境没有体验过,学生到毕业都不知道境外学校的大门往哪开,洋教授几乎没见着,合作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5.教师资源薄弱,差距不小
教师资源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加强教师资源队伍建设意义和作用巨大。近年来,从黑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举办的中外合作项目来看,效果不一。分析其原因,最根本的因素之一是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笔者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教学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具体而言,一些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和实践素质离“双师型”素质要求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合作项目中外籍教师人数缺少,有些高职院校所开展的中外合作项目甚至基本全是本土教师。因此,在教育教学任务开展时,依然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教学思路影响,并没有采用国际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所以学生其实依然还是在接受“本土”的教育理念。
二、完善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
1.着眼长远,合理定位
中外合作项目的开展目的是通过融入国际化教育的理念和思路,采用国际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国内接受到国际化教育。同时通过合作办学,搭建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平台,促进国内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推动专业建设,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
2.加大力度,扩大范围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省,高职教育相比其他省份高职教育发展而言发展速度较缓,同时底子基础也相对薄弱,因此,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具有很强的挖掘资源和空间。应积极利用境外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体系开展合作办学,来提高我省高职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实力。
3.突出特色,形成品牌
充分利用和发掘我国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我国现代文化建设中取得的硕果,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如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京剧艺术文化、书法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国际上都具有很高的声誉和感染力,可以结合我省的地方特色,开发与这些行业相关的专业项目,来作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主打产品,从而走向国际教育市场。国际知名的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就充分利用本国的特色,设置了如老年护理、家政、美容美发、工艺设计、服装、商业、文秘等多种特色专业来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吸引了大量国外人员来澳求学,并进行了高效优质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4.强强联手,携手共进
目前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较为残酷,而如何在竞争残酷的教育市场中提高自我的生存力,关键就是要提高自我的内涵,强化与国外优秀教育学校的相关联系。通过资源共享,强强联手,不断互补彼此之间的短板,促进短板最终发展成长板,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市场的人才需求。笔者认为,具体而言要实现强强联手,携手共进,必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功课:一是要选对“强者”。对于合作院校而言,选择好合作方十分重要,因此,在选择合作方时一定要看清楚对方的实力。二是要充分做好自我的摸底。要对自我进行很好的摸底,清晰地认识自我缺什么,少什么,这才能最终不盲目,不跟风。三是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换句话而言,就是区域缺什么人才,什么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广阔,必须要了解清晰,这对于高职院校科学的发展,最终与国际优秀教育资源(机构)实现强强联手、携手共进十分重要。
5.借他山之玉,建设人才队伍
伴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速度逐步加快,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力量也逐步提升,但与国际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必须与国际化接轨,努力学习他国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优秀经验。具体而言,一是可以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平台,强化黑龙江高职院校与其他国家之间教育的交流;二是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双师型高校教师队伍。可开展国际化的培训,输送一批优秀教师前往先进国家的教育学校进修,这样不仅可以开拓教师队伍的眼界,而且可不断提升队伍的综合整体素质,
6.拓宽合作渠道,发挥自我优势
伴随着我国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近年来我国社会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力度在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影响下更逐步加深,中外合作和交流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力度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成为我国吸引他国学子来华留学的重要魅力所在。黑龙江省不仅历史文化悠久,更是我国标准的普通话地区,加上黑龙江省独特的自然资源等,因而,成为来华留学的学子们热衷选择的区域。这些都为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的发展增添了后劲,也为黑龙江省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开创更广阔的空间。
[1]杨广柱.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8(12).
[2]张庆堂.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市场透视,2008(5).
[3]朱晓倩.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0(9).
[4]陶书中,沈佩琼.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与引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5]唐立兵,张平.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6]熊倪.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实践途径创新研究[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7]朱倩倩.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6).
[8]步光华.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