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要准确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2014-02-12陈俊
陈 俊
(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高等院校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首先要深入学习并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立足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宏观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整体部署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上来,用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武装师生头脑,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要把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教育的根本出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第(42)条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并进一步指出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表明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改革,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而且是继续推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要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其根本出路在于与时俱进,坚持教育的改革创新,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消除制约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体制障碍。高等院校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是要进一步深化高教领域的综合改革,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为核心,继续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继续探索高考改革的思路,逐步减少高考考试科目,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实行高考文理不分科和高中学业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并将其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衡量标准,实行一年春、秋季两次高考。加快现代学校制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推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其中,创新高校综合性人才培养机制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促进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办特色学校、育特色人才是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方向必须非常明确,应当在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高校自身专业设置特点,充分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探索形式多样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加大订单式教育,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性。
二、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要立足于为实现“中国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高校教师和高校管理者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兴校的第一要务,在认真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中,始终把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放在首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切实做到立德树人,按照“品德为先、能力为要、知识为基”的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努力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专业特色、大学生的思想情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新路径。结合高校自身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优势,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宣传、教育、传播,加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学习创新,不断完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大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促进文化繁荣,提高道德素养,引领社会进步思潮,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交流、传播、发展统一起来,形成大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要把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根本方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深入开展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必须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开展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导向,促进广大青少年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高尚的人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是高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方向与价值目标;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则是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表现。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高等院校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寒暑假实习等各个环节,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使大学校园文化成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正能量。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决定了当前必须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第一,创新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又要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大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远大的理想、开阔的视野,从而更好的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对综合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要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改革思路,积极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探索“打牢科学基础、提升实践能力、筑牢思想品德、培育人文素养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学分转换和学分互认制度,加强完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育人机制,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努力打造终身学习的教育模式。各高校专业设置要紧跟市场变化,围绕当前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对目前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要适当减少学生招生数量,并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可以选择较多的就业路径。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高校要积极倡导教师实行小班教学,高校教师要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校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以教学促进科研进步,以科研带动教学改革,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因此,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过去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思考,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三,加强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当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创新学习的理念,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开设各类创业教育课程,并且要把创业教育纳入常规教学计划,每学期都要进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设置,要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举办大学生“挑战杯”创业竞赛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工厂实习。高校也可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学生创业基金,资助学生开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创业活动,使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才艺展示”、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职业技能。与此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创业指导教师的培养,聘用一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创业指导教师,以此来加快高校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完善。
第四,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独特性、持久稳定和被社会公认的特征,是学校形成品牌、争创一流不可或缺的因素。高等院校必须从自己办学的历史传统角度出发,紧密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办学条件,注重发挥办学优势与专业特点,不断凝练本校的特色;以特色强化优势,以品牌谋求发展,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中确定自己办学的地位与方向,使学校以较强的实力、明显的优势、鲜明的特色、过硬的质量立足于中国高校之林,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习近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13-11-13.
[2]陈文江.高教战线要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4):1-2.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4]陈昌贵.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四大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6(7):11-13.
[5]白颢.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8.
[6]陈连喜.以十八大精神引领高校新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2):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