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诗意栖居——挖掘文言教材的人文内涵,打造学生精神的底色
2014-02-12宋兆萍
■宋兆萍
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要拘泥于翻译字词句的教和学,还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去解读流传了千百年的经典作品中承载的文化密码,领悟其中蕴含着的深厚民族底蕴,体味其独特的传统审美意象等,从而打造学生精神的底色,实现“学语言”与“学做人”的结合。
一、领会文本中弥散的文化内涵,积淀学生丰厚的文化修养
古人云:“文以载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造字的方法、古代文化常识,还是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典故,有关语句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语文教育就是要对文化载体——语言文字,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启和解读,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篇章中走出来,站在文化、文学、历史的角度去学习文章、理解作品。使他们感受文字之中的文化内涵,体悟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所产生的魅力,领会文本中弥散的浓浓的文化意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作品的文化意义,学生的认知水平、文化修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作家冯骥才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一根神经,抽掉这根神经,这个民族就变成了植物人。教学中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中,穿越时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前人坐而论道进行人格对话,挖掘流溢在字里行间的文化意味,才能领会——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才能使学生在触摸民族文化灵魂的过程中,提升境界,涵养品行。
二、感受恒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濡养学生美好的灵魂品格
语文教育的过程,是透视民族生命活动的心理发展的历程,是领略民族语言文化的独立个性和深层美丽的过程,是塑造独特的心灵品格,传承经世致用、无与伦比的民族文化智慧的过程。
如,《谏太宗十思疏》阐释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传统美德;《六国论》提出的不能一味贿赂求苟安,要奋起御侮的真诚讽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揭示的无所屈膝、百折不挠的生命韧性。再如,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呼喊,表现的封建士大夫的博大胸怀;苏轼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坦然面对屡遭贬谪的命运;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的爱国情怀;孟子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谆谆告诫……这些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的内核,流溢着的古老文化传统之美,曾哺育了无数仁人志士。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感受和品味其中的文化底蕴和蕴藏着的永恒价值,用那些包含铁与血,作金戈之声的呐喊悲鸣,去唤醒学生民族的精神记忆;用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使人修身养性的教诲风范,去濡养学生美好的灵魂品格;用前人真实深刻的人生体验,去帮助学生感受深厚丰富的生命气息。使其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并使之成为自身进步成长的强大动力,最终积淀成为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
三、领悟文本所营造的美学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
德国作家席勒说过:“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作为语文教师,应把课堂作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以此叩开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听其言,入其境,体其味,动其情,熏陶感染,逐步提高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以浸润着血和泪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世间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极致,强烈地叩击人们的心灵。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与理解文中情感丰沛的语句相结合,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能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进而深潜到文章中寻美访胜、采珠探宝,不仅体会文章无泪之哭、不哀之嚎的感人力量,而且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获得性灵的陶冶、思想的升华。
试想,当教师引领着学生徜徉于一条美不胜收的艺术长廊,感受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智勇双全,廉颇的忠勇不二、知错善改,信陵君的礼贤下士、顾全大局,曹操的雄才大略、求贤若渴的形象之美;体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情感之美;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凉的意境之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英雄豪杰的强大人格力量怎能不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心灵怎能不得以净化?情操怎能不受到陶冶?
有人说,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也有人说,语文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我想,这就是语文内在的精神,内在的魅力。语文教学只有把这内在的精神和魅力,作为永久的文化使命和教育追求,语文学习才会充满乐趣与活力,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诗意的栖居!
我推荐的书
☉《素质教育与优化课堂设计》,徐世贵著,大连出版社
☉《赏识你的学生》,孟繁华著,海南出版社
☉《语文:表现与存在》,潘新和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学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张定远编,语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