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教学,师生发展——记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化学教师吴凯伦
2014-10-23杨学刚
■本刊记者 杨学刚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年轻有为的吴凯伦老师认为:“教育,还是一种改变引领另一种改变,教学因改变而精彩,教师因改变而成长!”作为一名走上讲台四年的新锐教师,吴凯伦老师用自己的善思、钻研与勤奋,在中学化学教学之路上虚心向各位前辈请教,汲取大家的宝贵经验,带领学生紧跟时代发展,用快乐学习的方式徜徉于化学的海洋,师生用心交流,收获一次次的好成绩。
课题“分类”看化学
义务教育阶段是中学化学教育的起始阶段,知识内容虽然没有太大的难度,但九年级学生往往感觉易学难记,难以体会其内部联系,特别是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分类法”在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在课程目标中只是要求“初步学习”,在教科书中采用“分散介绍”的编排方式,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都曾经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过分类方法,特别是“树状分类法”。人类认识外部世界就是从分类开始的,所谓分类,就是以比较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为一类,从而更加系统、全面认识事物。“分类法”在化学学科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如义务教育阶段“元素”“物质”“反应”三大主题下的分类。总复习阶段,吴凯伦老师有意识地从“分类”的视角,以“元素—物质—反应”为教学线索,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化学知识,创设内涵丰富的学生活动,进行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而且还能够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化学概念,深刻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从“无序”走向“有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简洁的思维,初步建构正确、清晰的分类观念。在化学复习中,吴凯伦老师尝试以“分类观”的角度进行整合教学,创设了以“分类看元素—分类看物质—分类看反应”三个维度,复习初中化学全部物质类别和反应类型,不仅减少了课时,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分类法的神奇,帮助学生构建出更加深刻、清晰、完整的分类观念。吴老师说:“对于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还有很多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方法,等待着学生去进一步学习。希望同学们通过不断地学习,能够初步学习树状分类法,体验分类法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将分类思想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后续学习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吴凯伦老师把各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四年的教师生涯,他任教的2011届学生武晶晶获得中考化学满分,成为学校自2008年更名后中考满分第一人;2013届毕业生路嘉兴获得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二等奖,创造了学校化学竞赛最好成绩;每年的中考平均成绩更是连年攀升。他所在学科组连续两年被评为南开区中考突出贡献科目。
快乐教学,高效复习
盼望已久的“减负”突然实现,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师生的休息时间多了,忧的是教学时间少了,原来一周讲两个专题,现在只能完成一个了,而考试的要求一点没有降低,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考虑的更多了,虽然在校的时间减少了,但学生和家长似乎负担更重了。难怪学生发出感慨:“所谓‘减负’就是换个地方写作业!”因此,结合自身的教学环境,吴凯伦老师在践行“高效复习”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功在课前,要激发情感。既然在复习阶段,学生已经具有大量的先备知识,如果处于被动倾听的状态,容易精神涣散。所以不妨根据这个特点,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吴凯伦老师众多的创意教学中,最受学生欢迎要属改编流行歌曲了。吴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和流行的元素,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课前让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一个复习主题并将其编成歌曲,课上向全班展示交流。如,在复习“复分解反应”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在短短的几天内,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改编了在学生中传唱度很高的《盟国杀》。学生改编的歌词不仅包含了初中化学常见的12对不共存离子,还将复分解反应的规律、技巧融入其中,吴老师在为之惊叹的同时,建议学生们将歌名改为《离子杀》,突出复习的主题,并且在课堂展示之后,将歌曲编辑为视频,上传到优酷,实现网络共享。从此,吴老师的课堂发生了转变,学生们尽情地比拼才能,展现创意,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诠释着化学的神奇。吴老师在学生毕业时,将学生的创意作品集结成册,送给每一个学生,以此纪念师生快乐的化学课堂。
“让一个孩子把一勺盐吃掉,是非常痛苦的事,可是,如果我们把这勺盐融化在美味的汤里,孩子们就会在美味中吸收。”吴老师将对这段话的感悟迁移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他认为知识也是一样,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在2013年第五届“南开杯”优质课大赛中,他参赛的题目是“物质鉴别”,如果按照传统的复习方法,那将是一节典型的习题课,往往学生的参与度低,会不自觉地变成教师一言堂,这样的课自然不会被学生和评委们所接受。于是,他尝试了一个化学课版《非你莫属》的情景:以教师的身份为学校实验室招聘一名“鉴别师”。任务就是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帮助教师整理化学实验室标签脱落的试剂。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们相互讨论,在交流与互动中,碰撞思想,教学一气呵成,由此可见,情景创设的价值和意义。
“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难怪在2014年3月2日《新闻联播》介绍北京第十一中学课程改革时,指出目前基础教育“教师教的是考生,而不是学生;教师是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考试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那么学习的本质又是什么?当学生走出校门时,所学习的知识还有多少能被记得,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哪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劳厄曾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就是在具体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形成的从化学视角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即化学基本观念。吴凯伦老师认为化学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的背诵和记忆,化学教学必须要有所超越,要以具体的化学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知识背后,即形成化学观念。由于化学观念不是以现成结论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而是内隐于知识背后,因此要求教师在复习阶段要努力挖掘每个知识点里面蕴含的观念、方法,做好目标,恰当定位,设计有效的问题和活动,实现观念和知识的双重目标。
吴凯伦老师觉得复习课的设计要有新的角度、新的高度,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有新的体验、新的感受、新的发现;但这要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础上,是对新授课教学质量的最佳反馈。
“聚集体智慧,促教学高效。”这是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一贯坚持的教学管理思路。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想为学生“减负”,教师就要敢于为自己“增负”。的确,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才能实现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提升教学质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提高效率”。作为学校的一名新教师,吴凯伦老师也在思考,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怎样才能少走弯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教师个体的智慧整合,从而走出不计成本“增负”的怪圈。吴凯伦老师认为:“教师不应该是一名斗士,不应盲目追求师者权威,不应以驯服学生为最终目的,不应以学生为收获名利的工具。教育的至高境界是‘师生共赢’,教师赢取尊重,收获成功;学生赢得关爱,收获成长。”扎根四十三中学这片沃土,在南开区教育中心领导和教研员老师们的关注和指导下,吴凯伦老师相信自己用勤奋的汗水浇灌的教师发展之路会更加的宽广。
链接:吴凯伦,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曾获得“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特等奖。南开区学科带头人,南开区初中化学复习中心组成员,天津市教育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获得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园丁奖等荣誉称号,3节公开课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参与研究市级教育科研课题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