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同体是图书馆未来之路*
2014-02-12张层林
张层林
0 引言
信息共同体又名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集中体现信息时代信息生产、保存和提供特色服务的全新机制及实体机构。对以信息储存传播为职能的图书馆而言,信息共同体更是一个包含着独特职业理念、事业目标诸多宏大内涵的学术思想体系。与信息共同体对应的英语词汇是Information Commons,基本含义是an information system,such as a physical library or online community,exists to produce,conserve,and preserve information for curr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一种为现在未来的人们生产、保存和传递信息的信息系统,如实体图书馆,或网络在线社区)[1];也指一个物理的或虚拟或物理和虚拟相混合的,集信息生产、保存和传播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共享系统。作为职业理念的信息共同体,代表着信息时代的一种价值选择;作为一种行业,它就是一种专业设施与专业能力。
1 信息共同体概念的渊源
19世纪末,美国社会在享受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繁荣的同时,面临着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风险。占美国总人口1%的极度富有阶层拥有51%的财富,占总人口44%的底层贫困人口只拥有1.2%的财富,社会顶层的富可敌国与劳苦大众的穷苦困顿形成尖锐的矛盾。为此,美国政府协调洛克菲洛、福特、摩根等财团领导者施行一系列的提高劳动者工资福利、改善社会民生的措施[2],但效果并不明显,尽管工人获得了8小时工作制和较高工资福利,但工人和工会还是一如既往地斗争,要求废除侮辱压迫他们人格与精神自由的管理制度。之后,农民、妇女、移民、小业主、新兴中产阶级等也加入抗争行列,期望有稳定的工作与收入,要求自主地工作学习、进教堂、交朋友,获得宪法规定的平等、自由和公正等权利。
值得一提的是,精英阶层尤其是知识精英以报刊等传媒为平台,以理性的方式加入这场促进国家进步的运动之中。完备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发达的高等教育培育了大批敢于为自己和民众利益呐喊的中产精英,他们成为讨论和解决美国社会问题的主体力量。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繁荣的报刊业,成为精英们揭露社会黑暗(美国时称“扒粪”)、讨论并解决问题的公共平台[3]。当时美国社会无论是总统、议员、财团首领,还是中产阶级、平民百姓,都利用这一机制投入到理性的对话当中。人们把这种快速广泛地传播社会信息、表达公众意愿、具有较强交互作用的信息工具(设施),与其参与者、使用者称为信息共同体(Information Commons)。美国精英阶层利用以报刊为核心信息共同体巨大的传播优势,梳理社会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调整尖锐对立的政治情绪,号召人们以理性的思维掌控自己手中的权利,建设性地面对自己和国家遇到问题。每个人都成为信息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为解决各自领域的社会问题而身体力行。
作为美国社会龙头的政党、财团、政府首先达成进行社会改革的共识。比如罗斯福、威尔逊领导的政界既立足于民众立场努力打破过度的财富集中和利益固化,又要求财团、企业主等积极解决劳资对抗,不断调整政策、法案,为良性变革与和谐发展做好制度保障。作为社会中间层的知识精英一方面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社会黑幕和不公,又理性地提醒民众:以洛克菲洛、卡内基等人为代表的工商界具有白手起家、勤奋劳作、能力卓越等特点,是典型的“美国品质”,应该得到爱护与尊敬;美孚、福特、摩根等大企业组织完善、技术优良、管理极富效率,他们是美国的财富。许多财团领导者和企业主也意识到,社会不公造成的伤害不仅仅是劳工阶层,为此,应该积极承当社会责任,参与公共事业建设,目的有二:一是以实际行动向社会表达自我救赎意愿;二是消弭社会危机也是保护自己的利益。
20世纪初,钢铁巨头安德鲁·卡内基捐资兴建了3500座公共图书馆,奠定了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石油业巨头约翰·戴维森·洛克菲洛也大力支持公益事业,为教育、医疗、科技和农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4]。他们的行为感染和带动了众多财团和富有者投身于公益事业,为美国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解做出了贡献。美国立法、司法系统和政府在反垄断、财产保护、税收政策、市政建设、选举程序、妇女儿童权利保护、医疗诸多领域制订了相关法规,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了民众的自由与权利,实现了美国社会机制的健康运行,在较短的时间里使美国实现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现代化。学者们认为,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飞速进步得益于一些社会化因素,首先是政界、工商界、知识精英和社会大众利用由报刊等构成的信息系统,讨论国事、交流观点、传播资讯,公民、传媒、信息机构共同组成了全新的信息传播机制,即人们所称的信息共同体;其次是尽可能地利用信息传播系统告知全体美国人,无论你处于哪个阶层,都是美国这个“利益共同体”中的一员,只有举国上下的和衷共济,才能实现“既有物质的繁荣富足,又有自由民主”的“美利坚之梦”。这场运动除了把美国造就为信息共同体之外,还把美国上下塑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价值共同体”,利益追求一致“利益共同体”[5]。
2 信息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信息共同体是一个从社会学与传播学角度观察与定义社会信息传播现象的概念与事物,信息共同体是社会与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尽管信息共同体思想有着百余年的历史,可能是基于学术与技术原因,该词汇及其思想内涵处于蛰伏状态。20世纪末,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且高度普及,生产、保存、交流信息的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时代,所有个人、团体、阶层甚至国家都成为整个信息共同体有机的组成部分。
2.1 信息共同体的概念内涵的学术演化
信息共同体一词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宏观与微观两层含义。宏观含义相对宽松广泛,意指在开放存取环境下,把整个社会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共有共享信息体系,人人都是这个庞大信息体系的有机部分,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生产、传播和获得(利用)信息[6]。
如前所述,信息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初兴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进步主义运动”期间,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20世纪末,这一思想在美国信息界尤其是图书馆界得到普及,随后逐渐散发到全球。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前会长南茜·克拉里奇(Nancy Kranich)是践行这一理念的代表,她专注于图书馆事业在民主社会的作用,致力于通过图书馆界的努力保障公众的信息权利,促进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实现信息的开放存取和意志观点的自由表达。南茜认为:“信息共同体确保对信息的开放存取和利用,充分利用价值理念、法律法规、组织机构、通讯设施和文献资料诸多资源,实现信息的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自由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并以之为民主活动的基础。”[7]目前这一观念成为欧美图书馆界的主流价值观。
鲕粒的两种成因:化学成因和生物成因都存在,化学成因的鲕粒,受水动力条件的限制,不管是真鲕还是表鲕,一般粒度都较小。如果鲕粒直径较大,就应考虑是否为生物成因,或者两种成因共存。
信息共同体的微观则是描述当代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设施和手段,开展信息服务,以及在大学中以信息设施为工具,为教学提供强大信息支持的综合概念。比如“谢菲尔德大学信息共同体(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information Commons)”的自述:“一个信息共同体就是一个虚拟资源与实体的图书馆有机结合的高效的信息获取与学习教育机构,由于能够满足所有人的信息及学习需求,而被大家所喜爱。”[8]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卡罗特(Charlotte)图书馆负责人唐纳德·比格尔(Donald Beagle)认为:“信息共同体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和在线环境,是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组织和服务空间。作为一个概念上的教育空间实体,信息共同体涉及从印刷型到数字型信息环境组织的重新调整,以及技术和服务功能的整合。”[9]
美国学者拉塞尔·拜利(Russell Bailey)和巴巴拉·迪尔尼(Barbara Tierney)发展了唐纳德·比格尔(Donald Beagle)的观点,将信息共同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超大型的信息共同体,指整个信息空间,尤其指被互联网所涵盖的信息空间;二是微型信息共同体,意指由高度密集的计算机/数字技术、外围设施、软件和网络设备构成的有限信息空间;三是高度整合的信息共同体,为了研究、教学、学习而构建的信息集成空间,其主体是有限的实体空间与无限的信息空间与满足功能的合成物[10]。目前学术界主流所指的信息共同体是立足于第三种类型的信息空间。
20世纪后期,我国图书馆学界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并不普及的情况下,兴起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学术讨论,为“信息共同体”理念与实践的普及打下了基础。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文献资源共享”的美丽梦想化作了现实。学者们对信息共同所做的定义基本立足于20世纪后半叶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计算机互联网普及,认为信息共同体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各类知识资源和互联网络建立的,确保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11]。受过良好教育、需要大量优质信息的高校师生是信息共同体优秀的用户群,从信息理念到技术手段都能在二者之间都能做到高效匹配,使其信息活动取得最佳效果。
2.2 信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可供设计与实践的微观信息共同体是指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手段,无障碍地为需求信息人们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信息活动模式。与传统的信息活动模式相比,信息共同体具有六大特征[12]:
(1)高度集成化(Integration)。信息共同体是当代信息理念、技术、资源的集大成产物。首先是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高度集成,为信息用户生产、传播和使用信息发挥前所未有的效用;其次是不同空间里各类知识信息的高度集成。与传统的以纸本文献为主体的信息机构相比,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现代信息空间不仅高度集中各类新兴信息,也转化集中各类古典知识信息,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功能空前提高;第三,参与信息共同体活动人员身份的集成化,相同的人们在不同的信息状态下呈现出信息生产者、需求者、提供服务者等不同的身份。
(2)高度普遍性亦或趋同化(ubiquity)。信息共同体的主要工具是信息领域高科技的产物,有着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导致每一个操作终端都有着普遍相同的界面、软件和网络设施,有着相同的获取资源的途径,以及因此而导致的高度一致的普遍结果。
(3)高度的适应性(utility)。基于信息共同体强大的信息生产、传输、保存与检索能力,因此而产生强大的获取信息的功能,这种功能就是强大地适应各种用户及各种需求的能力。
(4)超强的灵活性(flexibility)。由于当代信息共同体构成工具的智能化,使之有了难以置信的快速反应能力,这种能力又演化为强大的应变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和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在利用强大的信息满足功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又推动信息系统自身的进步。
(5)高度的公共性(community)。信息共同体的公共性来源有:一是信息共同体投资者构建该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众参与信息活动的需要,使其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二是独特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方法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必然导致该信息系统具有公共性特质。
(6)高度的自由化或发散性(liberalize or Divergent)。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具有在瞬间和广域范围内生产、传播和获取海量信息的强大能力。与以往固态的信息载体极易控制不同,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极大地增强了控制和阻碍信息传播的难度,极大地增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自主程度。
2.3 信息共同体的价值
信息共同体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体系,呈现出往昔信息系统无法比拟的强大的信息创造、传输、保存和转化功能,这些空前强大的功能也就是信息共同体所具有的价值,具体有:
(1)海量的信息拥有量和前所未有的快速传播能力。与纸媒时代信息机构的信息拥有量相比,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共同体革新了信息生产、保存与传播的模式,实现了海量信息的超距离无障碍的高速传输。
(2)信息共同体具有空前强大的专业支持能力。信息共同体是当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在体现当代信息学理与技术发展最高水平的同时,又能够尽可能地降低了人们使用操作它的专业要求,以便于更多的人利用它获取、创造与传播信息。这种便利化的操作平台则又凝结了众多信息科学及相关科学工作者的专业劳动。
(3)信息共同体具有强大的创造力。人类社会及其有关技术思想得以发展原因就在于人类能够持续地利用知识信息进行思想和技术的创新,使之具有更强更大的功效。作为专业的知识信息生产、保存与传播者,信息系统,尤其是信息共同体占有着其它机构与设施所无法比拟的信息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成为自我优化和发展的能力,使自己始终居于创新发展中的领先地位。信息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快速发展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规律。
(4)空前地提高了信息共同体参与者之间的合作效率。信息共同体是一个随着社会大发展而变化的有机体,民众参与信息供体活动的程度与社会的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信息共同体活动的主体参与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信息需求者,而更多的则是多人一道参与各类相关信息活动的合作者。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功能,人们之间信息合作的效率[13]增大。
3 构建信息共同体的要件
信息共同体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学术传统共同进步、相互依托的产物,近年盛行的图书馆2.0和3.0(library2.0)思想是信息共同体思想在图书馆学领域的另一种表达[14]。与早期还未完善的信息共同体概念只是一个简单的电子阅览空间相比,今日有关信息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与提高。就其形态而言,信息空间是一个功能巨大的开放空间,由设计目的(价值理念)、实体层、虚拟层、支持层构成,它们互为依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出以往信息体系前所未有的巨大功能,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构成:
3.1 进步充实的专业理念(设计目的)
信息共同体是社会科技构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的要求。人们建信息共同体的目的就是实现知识信息无障碍的开放存取,即保证人们完全自由自主地进行知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以便用户在自由自主的交流中学习、思考和实践,促进他们自身,以至社会的进步与完善。只有建立信息开放存取及自由自主的信息观,才能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利用中做到心无挂碍而游刃有余。
3.2 功能强大的硬件设施(实体层)
由实体空间与硬件设备构成。实体空间有设备空间、操作空间、学习讨论空间及其他辅助空间,以供员工与用户操作硬件设备获取所需信息,并进行相关的学习研究及其创造活动。硬件设施则包括满足需要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必需设备。充足完备的设备是实现信息共同体功能的物质保障。
3.3 来自全球的信息资源
与以往纸媒时代信息系统单薄的资源基础相比较,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信息共同体的资源基础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除了完备的传统的印刷型资源作为自己的工具性资源之外,信息共同体的主体资源是类型齐全、数量庞大,近乎海量的网上资源。构建的信息共同体必须拥有将这些海量信息拥为己有的能力。
3.4 专家化信息服务人员
知识丰富、专业过硬的高素质的需求者和工作人员是信息共同体取得成功的关键。信息共同体中的操作者是主导其运作的主体力量,应由知识丰富、训练有素的咨询人员、IT专家、多媒体制作者、专业教师及相关助理人员构成。其次是需要各类信息的用户,与传统的图书馆读者相比,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质与信息能力,只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技能培训,他们就能够利用信息设备实现自我服务,把系统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4 信息共同体理念与实践带来的启示
(1)信息共同体(IC)成为图书馆发展的趋势。经验证明,由于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的转变,今天的图书馆不仅仅是信息的保存者和传播者,也是信息生产者进行创造的基地;信息共同体的用户也由过去身份——单一信息需求者转变为集信息需求和信息创造于一身的合成身份;信息来源也由过去的狭小的一馆一地的范围,急剧扩展到空间巨大的全球范围。计算机、互联网和其它先进设施以及其操作它们的能力,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数量与质量的决定因素,而信息共同体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最佳的信息集散与利用方式[15]。
(2)用户与馆员都属共同体的一份子。不同于传统图书馆中馆员与读者立场清晰有别,信息共同体中专业工作人员与信息用户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其根源就在于开放存取理念的普及与其设施的高度智能化以及用户素质的全面提高。设施的智能化必然降低其操作难度,变精英化的专业操作为大众化的普及操作,对专业人员数量的需求降低;用户素质和操作现代信息设备能力的提高,必然导致信息用户与专业服务人员身份界限的模糊,自我服务的模式成为信息共同体运作的主体模式。
(3)用信息共同体理念指导馆舍建设。信息共同体是一个功能超前,集服务、研究、交流于一体的有机体,要充分调动网上空间资源和实体资源集成中心。除了公共机构共同具有的方便快捷、舒适优雅等一般特点之外,信息共同体的每个部分,所有的服务人员和拥护都是该共同体有机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也是整体功能的有效延伸与拓展。信息共同体实体空间的设计必须突破以往图书馆那种调快分割、功能单一的布局方式,要做到网上资源与传统资源的有机融合,给服务体系的延伸留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4)信息资源建设的精品化与现代化。信息共同体是对传统信息模式和计算机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传播模式的有机整合,是一种全新的,在一个狭小实体范围内对全球大量信息资源高效利用的全新机制。信息共同体的用户通过学科导航和知识导航,不仅可以自由地生产、存取和利用各类网上资源,还能方便地使用各种纸质文献。这就要求信息共同体的建设者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除了以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去建立网上资源体系的同时,还应建立高质量的纸质文献体系,使二者的功能高度地协调互补[16]。
(5)人员素质的专家化。人员的高素质和结构的合理化是决定信息共同体能否成功的关键。一名合格的信息共同体工作人员是其用户始终的相伴者,他们既有常识性学识,更是技能高超的信息专家和计算机互联网专家,能为用户解决各种问题,保障信息共同体的健康运行。
5 结语
信息共同体既是一个服务方式和学习空间,更是信息社会里知识信息生产、传输及服务的基本模式。近年来,信息共同体已成为国内外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信息界,尤其是高层次信息传播机构努力追求与构建自己的信息机构的基本模式。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综合化、高效率的信息共同体将成为未来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模式,也是图书馆在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17]。
[1] Wikipedia. Information commons [EB/OL]. [2014-03-14].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2] 冯伟年.论美国进步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2) .
[3] 周礼. 19 世纪美国报纸的社会影响[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 (2) .
[4] 翟艳芳.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与图书馆[J]. 图书与情报,2007 (4) .
[5] 黄鹏. 洛克菲勒的慈善思想与实践[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 (3) .
[6] 蒋志伟. 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及其构建[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 (6) .
[7] Nancy Kranich.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EB/OL].[2013-08-01]. http://www.fepproject.org.
[8]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Information commons[EB/OL].[2013-09-10]. http://www.sheffield.ac.uk/info commons.
[9] Donald Beagle.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EB/OL].[2013-10-03]. http://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
[10] R.Bailey,B. Tierney. information commons redux[J].The journal of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2,28(5) .
[11] 孙谨. Calgary 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解毒[J].图书馆建设,2008 (5) .
[12] 邬宁芬.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馆杂志,2005 (11) .
[13] J. Duncan,L. Woods.Creating the information commons[EB/OL].[2013-10-05]. http://www.pace edu/library/page.
[14] 魏群义. 图书馆2.0 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 图书与情报,2009 (4) .
[15] 任树槐,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学报,2006(3) .
[16] 陈爱军.高校馆藏文献资源的质量评价[J].图书馆学研究,2006(6) .
[17] 孙博阳.开放获取的发展态势及大学图书馆的作用[J].图书情报工作,20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