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助力农民工市民化
2014-02-12胡春娟
胡春娟
据统计,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数达2.63亿,其中在本乡镇地域以外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外出农民工1.63亿,且人数呈增加趋势[1]。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工作生活在城市。但他们一直被当作纯粹的就业者,难以在城市定居,难以以市民身份享受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各种公共服务。
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要求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也就是要着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现与城市社会的有效衔接,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的顺利实现离不开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制度改革,相关文献在经济学、社会学研究中非常多,而对这一过程有着重要帮助作用的公共图书馆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已有的相关文献主要探讨农民工的图书馆利用状况,或将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进行论述。在论述公共图书馆开展农民工服务的必要性时,一般认为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没有认识到它对于整个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作用和意义。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须立足于“人的城镇化”。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于整个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可以并且也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1 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
近年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居住、劳动权益状况得到改善,但距离市民化的目标仍有相当的距离和困难,原因主要有:
第一,农民工收入低,难以投资于自身素质提升。目前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有限的收入使得他们无力进行个人信息能力发展方面的投入,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信息素养不够。目前购买计算机和上网的费用较高,导致农民工在信息占有和使用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处于劣势,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信息量和信息设施的差距,还表现为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意义汲取能力、信息价值评估能力方面的差距[2]。这两方面的结果相互影响,造成“马太效应”:经济差距造成信息差距,信息差距进一步加剧经济差距。
第二,农民工社会资本贫乏,对城市缺乏认同感。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结识不同人群,本应编织新社会网络,形成新的社会资本,但职业的限制、公共空间的缺乏以及自身素质和情感偏好等诸多因素导致农民工难以通过与城市居民的人际互动培养市民意识。同时,与城市居民生存状态相比,他们感受到的不平等待遇、遭遇排斥的孤立感越发加重。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和缺乏沟通两者交织,导致农民工与城市社会产生隔阂,阻碍了现代市民意识的生成和发展,导致融入城市的巨大困难[3]。
第三,农民工子女存在边缘状态固化的危险,进而延缓市民化进程。农民工子女受到的教育与城镇儿童相比差距大,难以享受到均等的国民教育。这种情况下,即便农民工有了足够资金维持城市生活,其子女极有可能延续父辈的边缘状态。边缘状态在代际之间的固化将延缓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破除农民工市民化遭遇的重重障碍需要多个领域共同努力,其中制度因素需要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相应改革才能改变,而在社会资本和信息能力这两个领域,公共图书馆大有可为。大力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可以促使农民工摆脱处在信息社会边缘的处境,帮助他们构建社会关系网络,提高社会资本,推进其市民化进程。
2 公共图书馆助力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从主观意愿看,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较强的市民化诉求,公共图书馆应顺应其市民化诉求,推进其市民化进程。
2.1 公共图书馆具备助力难题破解的优势
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和特性决定了它应当并且可以成为帮助化解这些问题的重要力量。公共图书馆的特性包括:(1)用户群体涵盖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所有社会成员;(2)服务内容涵盖多种信息需求,包括科研信息、决策信息、日常生活信息、娱乐信息;(3)政府为责任主体以保证免费服务,避免了有偿服务导致对部分社会成员客观上的排斥。
农民工有限的收入使得他们难以支付货币化的文化服务,而公共图书馆就是弥补这种信息差距、促进信息公平的捍卫者。调查显示,月均支出对新生代农民工公共图书馆的利用频率有着负向的影响,月均支出越少,新生代农民工对公共图书馆的利用水平越高[4]。说明图书馆的免费对低收入农民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除图书馆外,城市公共文化场所还包括博物馆、文化馆等,相对而言,图书馆在免费、亲民、服务内容丰富、文化气息浓厚等方面占有优势,可以说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最适合的文化机构。
2.2 公共图书馆助力农民工市民化的两大通道
2.2.1 提升农民工信息素养
公共图书馆除能够充分满足农民工各种信息需求外,还可以为其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对2011年农民工文化程度构成情况的调查显示,外出农民工和年轻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88.4%和93.8%,受教育水平较高,既有极强的信息需求,也具备接受信息教育的能力[5]。
第一,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满足农民工信息需求。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信息传播中介的重要作用,可以将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使之成为有序的信息产品。农民工有关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信息都可以在公共图书馆中自由获取,而不受环境、身份、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第二,公共图书馆能够针对农民工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包括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馆藏和不断更新的信息资源,自诞生以来一直发挥着教育引导的功能。公共图书馆农民工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在于能为他们提供信息设备,通过相关指导和培训,令他们全面提高信息能力、能够主动搜寻信息、学会评估信息价值等。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
2.2.2 构建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社会资本
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了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6]。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共同体或区域内,以信任为纽带、以互利合作为目的形成了互惠关系网络。农民工在城市中日常生活单调、社交圈子狭小,难以建立新的较高层次的社会资本,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公共图书馆可成为农民工构建社交网络、形成互惠关系网络的一种重要载体。在图书馆这个公共空间里,人与人之间是无差别的,农民工之间以及农民工与市民之间通过相互交往与沟通,汇集思想、分享经验,彼此逐渐熟悉,持续的互动会形成社会信任。以信任为纽带,在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下,社会资源就逐渐转化为社会资本。图书馆为农民工群体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可以获取文化知识、进行娱乐休闲的物理空间,还是一个促进社会交往、再建社会关系网络的平台。拥有新的社会资本的农民工短期劳工行为会减少,社会竞争力会增强,可以不断地向更高的社会阶层上升。
3 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对农民工市民化的促进作用
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工对公共图书馆利用率极低[7]。制约农民工利用图书馆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公共图书馆布局的不合理和服务功能不科学,比如借阅手续繁琐,借阅规则严格,开放时间与农民工作息时间不符。此外,公共图书馆对自身资源和服务的揭示和宣传不够,大多数农民工只知道公共图书馆有图书借阅服务,对其他的服务基本不了解。
3.1 需要厘清的几点认识
第一,不要一哄而上在各地兴建各种专门的农民工图书馆,这样不仅成本高,还容易流于形式,并且容易强化其孤立状态和边缘化倾向。应在现有各级公共图书馆内,通过增加服务类型、提高服务质量、针对农民工宣传和揭示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以及图书馆资源建设等措施来增强对农民工服务的倾斜和扶持。
第二,公共图书馆对农民工开展信息服务,不要将农民工区别对待,况且也不好区别对待,比如如何辨识到馆读者中谁是农民工。应该在到馆服务、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上同等对待,保障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
第三,图书馆对农民工可开展的服务不仅仅是多读几本书的问题,也不只是对农民工进行知识辅助、普及教育的问题,而是要平等尊重农民工,将他们看作是公民的一份子,满足他们对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其目标是要帮助农民工职业上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生活上成为现代市民,子女教育上掌握现代教育方式,最终成功转变为城市的新生力量。
3.2 具体措施
3.2.1 回归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
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是其根本属性,这首先体现在免费服务上。目前一些公共图书馆尚收取额度不等的押金,客观上形成了对收入较低的农民工的排斥。公共图书馆应该将有偿服务限制在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内,比如复印、打印等。
其次,延长开放时间,为农民工到馆创造更多可能性。目前除一些大城市外,很多中小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开馆时间与8小时工作制同步,不利于农民工利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都应尽量将开放时间延续到晚上。
第三,对到馆读者一视同仁。调查显示,馆员的服务态度和质量决定着农民工能否自信而长久地使用图书馆[8]。农民工可能衣着打扮不是特别整洁,说话带有地方口音,沟通起来不一定顺畅,图书馆馆员不能因此带有歧视态度,应以真诚的态度提供专业的服务。
3.2.2 针对农民工揭示图书馆资源和服务
农民工不能充分认识和利用公共图书馆,一大原因是图书馆宣传不够,令农民工对图书馆存在陌生感和敬畏感。这就需要图书馆主动走到馆外,积极揭示馆藏资源和服务。图书馆可以直接与企业合作,到农民工集中的工业园区、建筑工地和居住区进行大力宣传,使农民工充分了解图书馆免费无偿的服务方式,了解借阅程序、资源分布、设备使用方法、文献检索策略等。
图书馆积极的宣传行为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会向农民工传递这样的信息:农民工是城市的一份子,城市是农民工可以长期生活的地方,这对农民工形成城市归属感非常重要。
3.2.3 调查农民工需求,采购多载体文献资源
公共图书馆应在调查了解农民工具体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增加符合农民工信息需求特征的文献资源:一是增加地方特色的实用型文献资料。各个城市经济发展都有各自的特色,图书馆应该针对当地主要从业门类及多数农民工的知识、技能欲求点,增加采购相应文献资料;二是拓展文献类型,不仅包括书刊,还要增加音乐、电影、培训视频等;三是将儿童图书音像资料作为建设重点。很多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有限,但对子女教育非常关注,且抱有极大期望。代际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良好机会,通过新一代对上一代的否定和扬弃,社会进步在较大范围内得到较大程度实现。因此,抓住农民工子女教育这条线索,为他们提供学习场所和参考资料,提供阅读学习指导服务,从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信息能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4 拓展图书馆服务类型,深化服务内容
第一,牵头和组织各种培训和专题讲座。培训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是信息检索技能等信息能力的培训,这对农民工信息素养的提高非常重要,应不断深化;二是为农民工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和帮助。社会普遍关注大学生职业规划,而往往忽视农民工职业规划,应帮助农民工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家庭的未来,进行可行的职业规划;三是法律知识培训,指导农民工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包括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和安全保护;四是为农民工提供有关子女教育方法的讲座,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至于一些专业性较强和长期性的技能培训,图书馆应该提供场地和设备,联合劳动部门、企业等做好辅助培训。
第二,围绕农民工与城市的主题举办专题展览、文化沙龙等,宣传农民工的工作、生活事迹,宣传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促进农民工与市民共同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会让农民工了解城市,也会让城市了解农民工,提升社会对农民工的认同感。
第三,围绕农民工需要,创新参考咨询服务类型,比如提供天气预报、列车时刻、就业信息等,并且帮助农民工及时获取、了解这些信息。这些细节信息的作用不可轻视,图书馆在农民工心中的地位将会因此有提升。
3.2.5 构建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是“使民众普遍均等地就近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距离是影响图书馆使用率的重要因素。我国《公共图书馆用地指标》提出的小型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指标为2.5公里,因此,在偌大的城市中,除市图书馆、区图书馆等大中型图书馆外,社区图书馆和小型专题图书馆应有足够的数量,以保证农民工能够就近享用图书馆的服务。昆明市的调查显示,52%的农民工居住在超过半年的固定居所里;“广播电视”和“报纸”是农民工最主要的两个信息获取的途径(49.52%),“与人交流”和“阅读书刊”的比例也分别占18.57%和15%[9],这就为农民工利用附近的图书馆创造了可能性。社区图书馆可以建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社区或工业区,但正如前面所说,不宜命名为“农民工图书馆”或务工人员图书馆之类。总的来说,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应包括在空间上和职能分配上各有侧重、协同发挥作用的市图书馆、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和小型专题图书馆。
3.2.6 建立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保障机制
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开展都离不开充足经费的保障。经费保障应该在《公共图书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予以明确规定。考虑到地方政府财力的层级和地区差异,应结合具体情况而制定相应条款。2011年的数据显示,东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量的83%,而广东、浙江、江苏、山东4省吸纳的农民工占到全国农民工总数的近一半[10]。农民工集中的这些区域是经济较发达、地方财力较雄厚的地区。上述针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各种信息教育和服务,应以项目经费的形式由所在县市级公共财政给予支持。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给予一定经费支持,专款专用。此外,图书馆自身亦需要开拓资金来源,以具体的农民工信息素养教育项目为依托,积极争取来自企业和个人的社会捐赠。
4 结语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信息社会中的公共图书馆被称为传播知识信息的枢纽、市民终身教育的基地、精神生活的乐园、社会文明的标志、多文化服务的窗口和市民的第二起居室[11]。如能将2亿多农民工成功纳入到自己的服务对象中,通过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帮助他们构建社会资本,切实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公共图书馆将真正无愧于这些称号。
[1] 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63 亿人[EB/OL].[2013-03-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01/c_114855386.htm.
[2] 于良芝. 理解信息资源的贫富分化———国外“信息分化”与“数字鸿沟”研究综述[J]. 图书馆杂志,2005 (12):6-18,37.
[3] 陈星博.结构挤压与角色错位———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青年农民工群体中“问题化”倾向研究[J]. 改革,2003 (4):105-110.
[4] 胡杨玲,周林刚.公共图书馆利用状况及制约因素分析———基于深圳特区农民工的问卷调查[J]. 图书馆论坛,2008 (6):25-27.
[5][10] 统计局:中国目前农民工总量为2.5 亿[EB/OL].[2012-04-27]. http://money.163.com/12/0427/14/803S3UBL00253B0H.html.
[6] 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 王列,赖海榕,译.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7] 胡杨玲. 青年农民工公共图书馆消费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8 (4):82-86.
[8] 刘红梅,沈沉. 谈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之社会职责[J]. 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 (2):12-16.
[9][11] 余光岚. 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信息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初探———基于昆明市公共图书馆的调研[D].昆明:云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