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诗人戴敏生平、诗歌、版本及佚文

2014-02-12吴茂云

台州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东皋石屏

吴茂云

(温岭市政协文史委,浙江 温岭 3175000)

南宋诗人戴敏生平、诗歌、版本及佚文

吴茂云

(温岭市政协文史委,浙江 温岭 3175000)

戴敏为南宋诗人戴复古之父,其祖上自福建迁来,到戴敏一代已经“诗书传家”,他未参加科举考试,追求闲适而安逸的生活,生有二子戴翼、戴(戴复古谱名)。戴敏诗歌存世虽少,但其诗“和、雄、新、远”四体皆备,实为江湖派之滥觞。其诗生前未结集,仅有十首保存于《石屏集》中传世。新发现的戴敏《一轩记》是应其姻亲潘希梁之请,以“一”立论,持做人要专一、人心要统一于孝悌之旨。

南宋诗人;戴敏;生平;诗歌;版本;佚文

戴敏,生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乾道七年(1171)[1],字敏才,号东皋子,宋浙江东道台州黄岩县南塘(今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塘下)人,戴复古之父。

一、家世生平

戴氏世居南塘,始迁祖戴良镒于唐末五代时为避战乱从福建迁来。“南塘戴氏祖初甚贫窭,操小舡取蛎灰海上。夜半泊浦溆门,见有鼓乐舡自海上来。比近岸,闻哭声,灯烛荧煌,就视之,乃空舟也。戴怪之,束火入舟中检视,金银货物以巨万计,中有香火祀铜马神,盖劫海贼舡为敌兵剿杀,堕水死,独遗其舟在尔。戴取之,立族南塘,子孙富盛,世世祀铜马神,俗呼为铜马神戴云”(见嘉靖《太平县志·外志》)[2]。此后六传至戴敏一代,已诗书传家,其堂兄舜钦“宣和中上书言时政,上嘉其忠,授迪功郎,监宣州合同茶场,任满转修职郎、南康军户掾”(见《戴忱墓志铭》)[3]。戴敏之父戴公弼,生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卒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字清臣,生子三:谱名志捷、志操、志揆,都无事迹可考,其中长子志捷即戴敏,娶何氏,继娶黄氏、杨氏。生子二:翼、复古。戴翼,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卒于开禧元年(1205),字振之。戴复古生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卒于淳七年(1247),谱名,字式之,号石屏[4]。

戴敏出生的年代正是大宋帝国兴盛了一百多年后,由盛转衰的时期,一代名臣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已于元元年(1086)卒,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死,徽宗赵佶登基,这时蔡京掌权,党争不绝,边患不断。将诺大一个国家交给大书画家来打理,也确实有点难为了他,于是国势只能每况愈下了。建中靖国元年(1101)大文学家苏轼搁下了如椽之笔,回归道山。而戴敏就在这一年出生了。宣和二年(1120),方腊起义于青溪,攻睦州、杭州,东南大震。宣和七年(1125),金兵大举入侵,徽宗禅位于钦宗,1127年4月,金虏徽、钦二帝北去。5月,康王赵构称帝于商邱,是为高宗建炎元年,史称南宋。北宋时由北而南的战火还只在中原地带蔓延,台州离战乱尚远,到南宋已是“江淮百姓正流离”。到建炎四年(1130),金兵破定海(今属浙江舟山)、明州(今浙江宁波),宋高宗赵构乘舟浮海南奔台州(治今浙江省临海市)、温州避难,于是台州也就被卷入战火。戴敏就成长于时局变乱之中,直到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才逐渐安定下来。

戴敏生平资料甚少,从其仅有的几首诗中看,他的一生都只在家乡活动,也许去过南宋首都临安,也只是投亲访友,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绍兴十一年(1141)戴敏40岁,在乱世之中,读书人一般只求苟全性命,而不求闻达,正象戴复古诗中所说:“有道行其志,非时做甚官。”所以戴敏不为举子业也就可以理解了。

台州地处海隅,历来为荒蛮贬谪之地,到唐代广文博士郑虔贬台州后,办学馆、重礼仪,从此民风日纯,士风渐进。宋都南迁临安后,不少皇族宗亲移居福建、浙江,当时的政治、文化重心南移,台州上升而成为重要的辅郡,大批文人墨客也相继来到台州,像朱熹、陆游、尤袤等,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战乱使戴敏不想仕进,而他的率真性格,更使他亲近山水和自由,在宋金议和后的和平日子里,江南富庶的环境,能让他过着富足又安乐的生活。

“东皋”是指平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从他自号东皋子上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闲适而隐逸的生活,而他的一生也正是在饮酒和诗情中度过的:“卜筑成佳致,幽栖乐圣时。何如谢公墅,略似习家池。地暖梅开早,天寒酒熟迟。催租人去后,续得夜来诗。”(《后浦园庐》)[5]315这正是他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几十年的诗酒生涯,使他从消极避世渐渐地转入了以诗为业的境界:“唐人以诗名家者众,近时文士多而诗人少。文犹可以发身,诗虽甚工,反成屠龙之技,苟非深得其趣,谁能好之?黄岩戴君敏才独能以诗自适,号东皋子,不肯作举子业,终穷而不悔。”(见《石屏诗集·楼钥序》)[5]393按儒家兼济天下的目标来看,戴敏注重诗词不求举业,的确有点离经叛道,钱锺书先生曾指出“古代知识分子要得官,自隋唐以来实行科举,明清尤烈,这是封建统治者禁锢思想、进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于是一些陋儒把学问与功名、诗词与八股的矛盾判若水火,认为时文可以富人,文学能穷人,因而视制举应试之外的学业为仇寇”[6]。南宋这种重时文轻诗词的现象已十分普遍,而不图仕进,唯求“外学”,的确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贯穿了戴敏一生,甚至还影响到戴复古的一生:戴敏“且死,一子方襁褓中,语亲友曰:吾之病革矣,而子甚幼,诗遂无传乎!为之太息,语不及他,与世异好乃如此。子既长,名曰复古,字式之。或告以遗言,收拾残编,仅存一二,深切痛之,遂笃意古律……且言:吾以此传父业,然亦以此而穷”。戴敏死时长子十五岁,次子四岁,看来长子翼没有多少培养前途,他想把希望寄托在六十六岁得子的复古身上,戴敏特为其取名复古,是希望其在诗学上能继承其事业,恢复汉唐之古朴诗风。但在戴敏一病不起时复古年仅四岁,所以他只能抱憾而终。好在其丈人黄家也是读书人家,“君家图书府,墨色照青嶂”(《石屏诗集》诗卷一《求先人墨迹呈表兄黄季文》)[5]1。戴敏的这位妻子也知书识礼,使戴复古幼年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后来复古得知父亲的遗言,就决心继承父业,少年时就跟当地的诗人徐渊子、林景思学诗,长大后再奉陆游为师,终于卓然成家,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戴敏还擅长书法,有锺、王笔意,“书名入御定书谱中”,可惜也没有流传下来,就是找现今存世的的几种书谱,也没有发现戴敏的名字。

二、诗歌和版本

戴敏的诗虽然留下的不多,但质量都不错,他的人生和诗在儿子戴复古眼里是值得骄傲的:“我翁本诗仙,游戏沧海上。引手掣鲸鲵,失脚堕尘网。身穷道则腴,年高气弥壮。平生无长物,饮尽千斛酿。传家古锦囊,自作金玉想。篇章久零落,人间眇余响。搜求二十年,痛泪湿黄壤。”(见《求先人墨迹呈表兄黄季文》)他的诗该雄浑时雄浑,气象阔大,如《海上》一诗:“万顷鲸波朝日赤,沧洲四望无穷极。海山何处是蓬莱,遍问渔翁都不识。”写出了海天的空阔。而该秀丽时又十分秀丽,如《小园》一诗。当时诗坛对他的诗也是肯定的,编撰《诗人玉屑》的魏庆之就十分称赏。戴复古有《先人东皋子〈小园〉七言人多喜之浼秋房楼大卿作大字刻石》一诗:“父殁名随泯,诗存世莫传。敢求大手笔,为写小园篇。词翰成双美,光华照九泉。托公垂不朽,镌刻到千年。”楼秋房是书法家,作大字刻石,可见其受人喜爱的程度。诗人倪祖义就这样评价他的《小园》一诗“诗和则欢适,雄则伟丽,新则清拔,远则闲暇。东皋子诗云:‘小园无事日徘徊,频报家人送酒来。’欢适也;‘惜树不磨修月斧,爱花须筑避风台。’伟丽也;‘引些渠水添池满,移个柴门傍竹开。’清拔也;‘多谢有情双白鹭,暂时飞去又飞回。’闲暇也。备是四体,一篇足矣,况鹤鸣子和,清唳彻九皋耶!”而赵以夫则推崇他的平和自然,有如天籁:“物以忘为适。腰适于带,足适于屦,忘故也。东皋子一生嗜诗,工造妙境,而吟稿不存,脍炙而传者仅十首,是真能忘于诗而适其所适者也。则其人之萧散洒落,可想象见,岂比夫世之刻削嚼啮于一联半句间,沾沾自喜,期以能夸富者哉!”他的诗应该是和晋陶渊明、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脉相承,但戴敏是从乡村到乡村,更其从容自然,不像陶、王的从官场中逃离,还经常要将官场与田园作对比,有一种城里人下乡的味道,虽然惊奇喜悦,终隔一层,非是出于自然。比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可能只有移居到乡间的人,才会弹琴、长啸,还会对明月相照也表示了惊喜。这是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如果是一位土生土长者,会习见为常,不再敏感。戴敏却是生于斯,长于斯,他写的就不一样:“不行亭下路,护笋别开门。”(见《西溪陈居士家》)为了保护四处乱长出的新笋而另外开一扇门来行走,这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互相体贴入微,没有长久在山村生活,就体味不到这种自然情调。味其诗,可知是其本真的流露,而不是像陶、王一样的去刻意寻求:“遍寻山水自由身”(白居易诗句)。这就像五祖大师选法嗣时,神秀作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弗使惹尘埃”心境还要时时去打扫。而六祖慧能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见其本性。就像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南山本自在,不待见也,而戴敏是“人行踯躅红边路,日落秭归啼处山。”人本在山中,不必再见,人即是景,浑然一体。让科班出身的音乐家去唱民歌,好听是好听了,但没有了一股野味,要是追求原生态的东西,还是要去当地听民间艺人的歌喉。他的诗虽然留下的不多,但开了戴氏家族诗人群的先河,也可以说是江湖诗派的滥觞,影响力是深远的。

戴敏一生作诗多少已无法考证,戴复古稍长从其老师徐渊子处得到父诗一篇:《小园》和《屏上晚眺》中的一联,曾向舅家表兄写信求先人墨迹(见《求先人墨迹呈表兄黄季文》),还在江湖上处处留心搜集。到端平元年(1234)还没有进展,“集首东皋子二诗,虽斑驳不完,而思致风骨概可想见”(见《石屏诗集·赵以夫跋》)[5]397。直到淳四年(1244)才找到10首,就将它刻于自己诗集卷首,并作小跋于其诗后,这就是本集所有的全部诗篇了。还有《初夏游张园》一诗,《千家诗》题为戴敏作,流布尽广,为历代读者所熟悉,其实《千家诗》非宋人所编,为后人托伪,不足为据。后来《宋诗钞·东皋集补钞》也收入该首,应是误收。各本均将此诗编入《石屏诗集·卷七》,当是戴复古所作。

戴敏诗的流传方式也是民间的,先是流行在朋友之间,本人家中也没有个集子和抄本。后来戴复古着意去搜寻,20年后找到10篇,刻于石屏诗集卷首才得以流传下来,所以《石屏诗集》的版本流变也就是戴敏诗的版本流变。在戴复古最初由赵蹈中选集于嘉定年间的《石屏小集》里,父诗还没有放入。最早为戴敏诗作跋的是倪祖义,他在宝庆丁亥年(1227)见到只有《小园》一首。赵汝腾于绍定二年(1229)为之作的序言中也没有提到其父的作品。最早将父诗刻于卷首的应该是袁甫编于绍定五年(1232)的《石屏续集》四卷本,因为端平甲午年(1234),赵以夫的《石屏诗跋》中已有“集首东皋子二诗”。淳二年,戴复古再找到父诗九首,写信给陈,请他为父诗作跋,于是在淳四年陈写了跋文:“岁绍定之己丑,叟来闽中,携其先人遗稿,仅一篇一联耳,俾余题其后,予已窃敬其事。后十三年,叟以书来,则又得十余首,与叟近诗合为卷矣。”这个合为卷的本子应该是有吴子良作序的《石屏后集》,吴序作于淳三年,吴子良也应该看到过戴敏诗,但已有人专门为戴敏作跋,所以吴序里没有提到。后来一些版本也都把这十首作为石屏诗集的卷首。到明弘治马金编成的十卷本〈石屏诗集〉,也将戴敏诗十首单独成卷置于卷首,于是这就成为定式,这个版本就成为此后历代通行的版本。至于在另外一些版本体系里,如明万历潘是仁编入《宋元诗四十二种》的六卷本《石屏诗集》,仅选收戴复古的一人的部分诗词,就没有了戴敏诗。而清乾隆的《四库全书》,收《石屏诗集》六卷,不收戴氏后人的诗和全部的序跋,但仍将戴敏诗十首置于卷首。清嘉庆宋世荦编的《台州丛书》本,也就是本书的底本,编排体例仍与明弘治本大体无异。至于一些选本,有将戴敏诗十首单行的,象《宋诗钞初集》,将戴敏诗名为《东皋诗钞》,也有小序和诗十首。后又有《宋诗钞补》,其第六册有《东皋集补钞》,内容仅《初夏游张园》和“人行踯躅红边路,日落秭归啼处山。”一联,其《初夏游张园》诗应是戴复古所作,却被编者错抄了进来。今人重新整理而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戴复古诗集》将东皋子诗十首作为附录,放在戴氏族人诗之首位。北京大学整理出版的《全宋诗》则单立一作者作品:戴敏,诗十首。

三、佚文:一轩记

最近在翻阅1996年重修的《沈岙潘氏宗谱》时,看到卷十《艺文》里有一篇《一轩记》,下署戴敏,不知是否即戴复古之父,将其标点后,全文如下:

沈山潘君希梁,素位而不愿外,定静而不华逞,以一名其燕居之轩,请予以记。

一之名义磋乎?一之为用大矣。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宁,吾人得一而为诚。天以气言,地以质言,而人则以心言。天不一则不清,地不一则不宁,日月何系焉,万物何覆焉,华岳何不载重,河海何振不泄焉,则又奚论于人心。人心不一,志可不贰以二,意可不参以三亦鲜矣。

人心之一何归?子之事父,一于孝也,曾子之养志,子路之尽思,希梁之一于孝是欤。弟之事兄,一于悌也,君实之奉伯康,公权之事公绰,希梁之一于悌是欤。宾主之恭,贤否之哲,希梁处之不戾,何莫不由心之一也。引而伸之,一此心者,非一当人然,天下之人,上下皆当然。为天子者,一此心而天下治,为诸侯者,一此心而境内安,为大夫士庶人者,一此心身修而家齐矣。纯一者,全此心而无外也,专一者,守此心而在内也,若希梁甫能守此心之一以名轩者,义正渊深也。且潘世为吾邑著姓,诗礼传家,其先多隐君子,今希梁高尚其志,匮玉不炫,清静自怡,盖将登首阳之巅,涉富春之濑,寻问饿夫狂奴遗事,不耀其采与光者也。

古云:表之曲者影必斜,源之清者流必洁。守一于心,源清之得,于家尚已,一之称,情何喙。

同邑戴敏拜撰[7]

这是戴敏应姻亲潘希梁之请,为其居所所作之记,作者对潘氏用“一”来命名、并自号一轩大为赞赏。他认为做人要专一,人心要统一,要统一到孝悌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身修家齐,所以潘氏以一来命名,是“义正渊深”。全文不长,但内容深邃,文笔老到,说理酣畅,对“一”的理解入木三分,确实是一篇言简意赅可以传世的好文章。

沈岙潘氏世居温岭市大溪镇小塘岭下,距戴氏故里约三十公里,耕读传家。据该谱记载:

一轩主人潘希梁“讳旨灏,名希梁,号一轩。仔芳公长子,生于宋元符庚辰年(1100)十一月十六日子时,性孝友,与从兄同心无间一膜,博极群书,熟悉古今成败之迹,卒于绍兴丁卯年(1147)五月初三日午时,配椒江安人林氏,合葬于白山西麓,子一,馨英。”

“馨英字从华,号芍阑,希梁之子,生于宋绍兴壬戌年(1142)八月十五日午时,性刚直,少游邑校,勤学好问,深得八行先生体用之学,以对策举孝廉,不阿权贵,官终提举洞霄宫。卒于庆元戊午年(1198)十二月十一日戌时,享年六十有五。配恭人林氏,合葬于狮岩前。”

戴敏生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比潘希梁少一岁,戴家与潘家数通婚姻,希梁之堂侄女舜英即嫁与南塘戴伯仁,堂侄馨蒙娶佛陇戴氏,因此,戴敏以姻亲之家为同龄者作《一轩记》,是比较可靠的。

唯恐修谱者误将别人之文题作戴敏,笔者特将《全宋文》的篇目检索了一遍,也未见《一轩记》,可见《全宋文》编者也未发现过此文,今特公之于众,今后可作为《全宋文补辑》时的资料。

历代对戴敏的研究很少,都是在研究戴复古时略提一下其家学渊源,近人的研究更少,还未见独立成篇的论文,但就其诗作的质量和对戴复古的影响,在地方文学史的研究中,戴敏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因此不揣固陋,先抛引玉之砖,因存世之戴敏资料太少,本篇所述难免挂一漏万,希各方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1]吴茂云:新发现《戴氏家乘》中戴复古家世和生卒年[J].台州学院学报,2013(2):47-48.

[2]温岭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太平县古志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7:110.

[3]吴茂云.新出土戴氏家族墓志与戴复古家世新考[J].台州学院学报,2008(5).

[4]四明桃源戴氏家乘[Z].宁波:1947(民国36年).

[5]吴茂云.戴复古全集校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6]钱锺书论学文选第三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7]沈岙潘氏宗谱编委会.岙潘氏宗谱[M].1996.

A Comment on Poet Dai Min’s Life Story,Poems,Versions and Lost Works of South Song Dynasty

Wu Maoyun

(CPPCC of Wenling Municipal Committee,Wenling,Zhejiang 317500)

Dai Min,the father of poet Dai Fugu,lived in a literary family migrated from Fujian district.He pursued leisurely and easy life and had two son Dai Yi and Dai Gui.Though only a few poems left down,he was the founder of Jianghu school with harmonious,powerful,new and ambitious poems.Only ten poems were handed down in Shi Ping Ji with no exclusive poetry anthology.the poem Yi Xuan Ji was found to express being constant in conducting oneself and unified heart.

poet of South Song dynasty;Dai Min;lifetime;poem;version;lost work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4.02.001

1672-3708(2014)02-0001-04

2014-03-12

吴茂云(1957- ),男,浙江温岭人,温岭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猜你喜欢

东皋石屏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介:石屏彝族剪纸刺绣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介:石屏乌铜走银工艺
东皋四望怀采薇
举 荐
举荐
王绩
云南石屏方言中的撮口呼研究
石屏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探析
《东皋琴谱》研究成果及音乐特征①
将数学教学由知识层面引向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