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开无声,落花有痕——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4-02-12天津市双港中学王利娜

天津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德育教材

■天津市双港中学 王利娜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课程标准在总目标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作了“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表述,新课标提到“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显示了音乐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要性及密切关系。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环境、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孝敬长辈、团结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从教学设计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育人要以德为先的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从不同角度进行德育的渗透。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初一年级开学第一课《彩色的中国》《国歌》等。还有一些教材需要教师去发现,如《我和你》《献上最洁白的哈达》等,这些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又如,歌曲《七子之歌——澳门》,表现孩子渴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闻一多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的深刻含义。

二、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性,营造德育氛围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德育内容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展开,使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主义,不要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精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来刺激学生神经中枢,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目的。在执教《七子之歌——澳门》这节课时,学生对歌曲的感情处理往往不能很快到位,尤其演唱到后半部分时总是不能达到慷慨激昂的效果,我就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从影视作品中精心剪辑一段段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及表现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背景画面思考并讨论:作者闻一多当时作词的心情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教师用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坚定“港、澳、台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情感体验自然地被推向高潮。实际演唱时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学生的爱国之情,显得那样庄重和神圣。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熏陶。

三、善于将德育渗透运用在各种音乐教学课型中

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过程。”通过各种音乐课型进行德育渗透,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中。

先以唱歌教学为例。中学生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在心理上也有了较大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这一阶段的歌唱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会唱歌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歌曲情感的准确把握和表现能力,使学生在动听的歌声中得到美的享受,在优美的音乐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如,在教学《青春舞曲》《龙船调》《采茶舞曲》等歌曲时,目标在于教会演唱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

再以欣赏教学为例。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元素来渗透德育,从曲谱、歌词、节奏、力度、音色、曲调、速度、和声中感悟音乐的生命力。如欣赏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全曲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八个乐章组成,这是一部典型的交响乐,经过诗人光未然的作词后以“合唱”的形式展现。音乐语言简单明快,全曲气势磅礴、荡气回肠,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引导学生学习该曲时,应落脚于交响乐在展现宏大场面时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抗日战争的录像片段,跟随着音乐,愤怒地谴责,激情地歌唱,唤起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让他们体会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激起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灵的洗礼。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像音乐教育家贺渌汀所说:“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还会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在音乐教学中不只要让学生准确地掌握音乐知识、充分理解作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德育教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