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培训机制建设的研究
2014-02-12天津市静海县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组
■天津市静海县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组
关于教师培训机制建设的研究
■天津市静海县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组
静海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作为静海县唯一承担中小学干部、教师教育的培训机构,近年来就如何加强机构建设、创新培训模式、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策略和方法
在培训机制建设的策略和方法上我们坚持以硬件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培训文化建设为重点、以干部教师素质提升为核心、以上通下联为培训手段,打造教师精神求索的家园。
(一)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进修学校文化理念:为教师发展搭台,为学校发展助力。学校梳理、编印了进修学校发展简史,重新修定了校训、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教风、学风、教师精神,明确了学校为全县7000多名教师服务的意识。
自2012年学校就做出了整套校园环境文化规划方案,整体规划、长远构思、积极创设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重点在研修楼创设培训文化氛围:在一楼布置“培训工作展示长廊”,体现进修学校培训工作,展现培训课程、介绍名师名校长等培训成果,以照片为主,配简洁文字;二楼布置“中外教育家思想长廊”,精选30位中外著名教育家,将其教育思想精要汇总,制作成文化长廊,以提升教师的教育视野和教育理念,激发其树立成为教育家的目标。为了方便学员,学校还在每个教室门口、楼道内放置文明提示语、消防指示牌等,抓住每一个细节,营造育人环境。
学校还完成了敬业楼一楼的文化墙设计、在敬业楼二楼设计了学校校史展板、在校园内安装LED大屏幕及时发布培训信息、制作校园宣传栏、加大学校绿化面积,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
(二)培训制度建设
1.规范各项培训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是干部教师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于2013年制定《天津市静海县教师进修学校制度与职责》手册。学校还完善了《参训学员考核评价制度》《学员班级管理制度》和《学员考勤制度》,严格执行继续教育学分制、过程管理检查制、班主任管理责任制、学校培训工作考核制。
2.加强培训制度的检查落实。
从三个方面加强管理。一是全员参与。干部教师全部参与培训管理工作,人人担任班主任。为保证参训教师及时到位,通过网络、电话下发通知,用电子屏展示培训科目、时间、地点。二是严把出勤关。对学校教师采取指纹签到、班中签到、绩效考核等措施;对学员坚持做到“两签一查”,即课前、课后两次签到,中间抽查,杜绝代签及无故不参加培训的现象。三是及时收集资料。收集培训过程中教师的讲稿、课件、照片等过程性资料,按时收取参训教师的作业,公布学习成绩和出勤情况。
3.建立三名工作室。
为解决培训师资问题,静海县教师进修学校自2013年9月按教育局要求开始“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的建设,聘用本地区特级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共计42人、学科带头人210人做兼职培训教师,制定工作室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开展培训研究,举办文化沙龙。学校专门布置了两个办公室作为“三名工作室”活动地点,设专人将“三名工作室”人员名单、职责、部分活动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和考评。
4.培训网站的建设。
学校建立了“静海教师培训网”,并于2013年初全面开通。该网站拓宽了培训的信息渠道,加强了进修学校与全县学校、教师及兄弟区县学校的联系。“静海教师培训网”具有学习教育法规政策、发布培训信息、提供培训资源、突出培训过程管理、收集培训建议等功能。
(三)培训模式创新
培训方法采用“上通下联全辐射”,上通就是从科研部门、高等院校聘请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目前我校与天津教科院、天津师范大学、天津教研室、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十几个单位建立了培训联系;下联就是与县教研室、教科室、电教中心、名师工作室等联系、探究“培、教、研”合一的培训模式;全辐射就是在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培训,既要为优质校服务,又要为薄弱校服务,使静海的教育既要成为全市的高原,又有全市的高峰。学校目前有各类培训共计17项。
1.常规培训,包括中小学全员培训、新教师培训、妇女干部培训、新任职干部培训、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技术培训、中小学音体美及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学历培训、县教育局专项培训和市级培训工程共9个子项。
2.重点培训。
(1)骨干教师培训。
落实静海县骨干教师“332工程”目标,即“十二五”期间,培养市级以上知名优秀干部教师30名、县级优秀干部教师300名、校级骨干教师2000名。重点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型教师,命名第五批县级学科带头人200名。进修学校从2012年开始就进行骨干教师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教师教育思想形成特点等系列培训,充分落实好县教育局的文件要求。
(2)班主任培训。
每年暑期举办全县班主任培训工作。聘请国家级、市级专家及我县优秀班主任就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手册的使用等内容开展培训,并组织新任班主任岗前培训。2012年全县857人参加了班主任培训,2013年1005人参加。
(3)校长论坛。
为提高校长的整体素质,帮助其形成独特的管理思想,进修学校已连续两年开展系列校长论坛活动,先后围绕“现代化背景下的办学理念”“精细化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效教学”等主题举办三期高水平的校长园长论坛,聆听专家讲座,开展实地考察,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开展沙龙研讨,人人上台展示等活动。
(4)高端培训。
自2012年起组织高中、初中高端培训。有效利用市教委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资源分别对高中、初中教师进行教学思想、教学规律培训,并使“高端培训”常态化,快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两年来组织高端讲座56次,受益教师达到2000人次。
3.特色培训。
(1)暑期大培训。
连续五年利用暑期开展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学科培训活动,每次为期15至20天。分学科、学段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教材教法辅导、新课程标准解读和“主体—和谐—高效”教学模式培训等活动。
(2)小学科学培训。
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对学校已配教学仪器不熟悉、实验操作不规范、能力不强的现状,学校与天津师大教师教育学院联合开展静海县小学科学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我县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全县220名科学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
(3)中学实验员培训。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中学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室管理水平,在天津市继教中心的统一规划下,天津师大联合静海县教师进修学校,对静海县理化生152名实验员进行实验操作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实验教师对实验教学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解决了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的问题,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4)送培训下乡活动。
为弥补集中培训的不足,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进修学校全体干部教师深入县城以外所有学校进行调研,发现薄弱学科65个,计划用1年的时间,组织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和部分市内专家完成个性化培训和指导,使薄弱学科尽快改进面貌。
二、问题与展望
(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培训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既要落实约束机制,又要建立激励机制,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来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督导评估,将其纳入教育督导工作中(如全县各学校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再次,要对各学校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进行年检,评出等级,结果在全县通报。
(二)真正从教师的现实需要出发,设计培训内容。
当前,课堂教学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发展,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一线教师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以后的教师培训要强调“做中学”,只有教师们行动了,才可能有改进、有转变、有提高,才可能改变过去培训中“听了激动,回去不动”的现象,培训才能有实效。当然,除此以外,顺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其他培训内容也是必需的。
(三)创新丰富培训的模式和方法。
从教师的希望和教师培训工作发展的趋势来看,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途径。在实施过程中,三种方式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能互相弥补各自不足,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集中培训主要解决培训的共性问题等,远程培训主要解决专业引领、问题指导等,校本培训主要解决“做”的问题。同时,要进一步丰富培训的方式,像名师讲学、脱产研修、案例观摩、送培训上门等教师们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要作为常用的方式贯穿于教师的培训中。
(四)大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
要以专兼结合的方式,按照“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原则,建立“师资库”。构建以教育局领导、名优教师、专家教授三结合的培训师资体系。加强培训者培训,可通过外出学习、岗位研修、下校实践等方式,严格培训者的考核评价,提高培训者的施训能力。同时希望教育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的教育研究部门的教育研究更接地气,多研究现实典型教育家的管理思想、教学思想,多做有可操作性、有思想含量的报告,让参训教师尽快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尽快成为教学上的行家里手。
(五)提高教师培训资源库的数量质量。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市级教师培训资源库,开阔教师学习视野,在积累自己的培训资源的同时,多与上海、北京等省市的资源库相链接,多与著名报刊杂志相链接,学习国际国内教育经验。资源库的内容要适合各阶段、各层次的教师使用,使他们在不同成长阶段都能得到相应的营养。
注:本课题是天津市教委2013年度重点调研课题,课题组组长:孙开祥、张希彬;课题组成员:张连堂、杨玉鹏、杨寿瑞、李雅梅。
(责任编辑 邵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