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教仁死于自己人之手?

2014-02-11冯国华

百家讲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大总统强硬派武士

冯国华

孙中山被迫交出临时大总统之职后,得到袁世凯的发财肥缺:铁路总办。此时的孙真想借此发财吗?不是,他时刻都在想怎样找机会卷土重来。推翻清政府后,政权旁落到袁世凯手中,他不能谈政治,只能谈经济:在他看来,只有掌握了政权,革命才算成功。如果公开地、和平地、合法地与袁世凯竞争大总统的宝座,一点胜算也没有。想要再生政治生命,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用暴力推翻袁,这就是“二次革命”的由来。

如果说推翻清政府的公开理由是为了推翻封建专制,那么,“二次革命”已谋划多时,却不能找到像样的借口统一同党的思想和行动。孙讨袁的最终的公开的理由:“今袁氏种种违法,天下所知,东南人民迫不得已。以武力济法律之穷,非惟其情可哀,其义亦至正。”不可谓不勉强,也得不到国人普遍的支持。

当孙找不到推翻袁的正当理由时,暗杀宋教仁则可以或已经成为孙团结同党的契机,成为讨袁的最佳理由和借口,是孙最后一次冲击大总统之位的尝试。换言之,宋教仁之死是孙“二次革命”的需要,而不是袁当大总统的需要。因为有没有宋教仁,袁照样可以当总统。但宋教仁不死,孙没有发动“二次革命”的正当又强有力的理由。

宋教仁案的直接凶手之一应桂馨一直是陈其美重用的对象,而陈其美则是孙的核心成员。如果说孙获得铁路总办,陈获得工商总办是肥缺的话,应桂馨的“江苏驻沪巡查长”之职与他在孙当红时得到的重用相比差距太大。他为陈卖命,即是为孙卖命,只有孙当权,他才能得到重用,才能飞黄腾达。

另一直接凶手武士英被捕后,声称是为北京政府除害,似有意为应桂馨脱罪,并将人们的视线转到北京政府。武士英和应桂馨开始被分别关押在英、法租界,后来被引渡到中国法庭,就在预审前一天,武士英突然死亡。很多人认为是袁世凯杀人灭口。此种看法非但在理由上站不住脚——武士英的背景、经历和袁世凯与北京政府并无瓜葛;从技术上来说也几乎没有可能——上海是国民党的大本营,当时的破案、审判等工作基本都在其控制下。武士英被关押的军营所属部队是陈其美的老部队改编而来的。若说杀人灭口,最大的可能应该是来自应桂馨的帮会或陈其美势力。

南京临时政府解散后,宋教仁应邀出任袁政府的“农林总长”,宋尊稱袁为师长,在定都北京的关键时刻帮助过袁。在袁的眼中,宋是国民党的温和派,与孙、陈那种激进的强硬派相比,宋是无人可出其右的、最理想的对话者和合作伙伴。袁对孙、陈那样的强硬派都不杀,为何要杀一个没有军权、手无寸铁、只身送上门的合作者呢?所以宋至死都不怀疑袁,而是委婉地说是党内的同志误解了他。

何况,宋教仁当时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发展到宋死之时,党内拥护宋的人甚至比拥护孙的还多,而且宋与孙有严重的分歧:宋要建设国家,孙要夺取政权。而袁又极力地拉拢宋教仁和黄兴,黄后来也有所动。袁当时无论打什么牌,都没有理由干掉宋;而孙则不同,宋的声望在党内已经影响到他的权威,做掉宋既可让他重获党内的绝对领导,也能把转向温和派的黄拉回到这边,并且还能为讨袁提供有力的借口。

其实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把宋教仁案分析得很清楚,孙的嫌疑大过袁。

猜你喜欢

大总统强硬派武士
剑龙是武士吗
中华民国“大总统”制始末
“武士”挡道
剑龙是武士吗?
从舆论导向看武昌起义后的“拥袁弃孙”
民初《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条件与原因初探
“原件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