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把人生当作修行
2014-02-11百合
百合
亦舒说:“遇到困难,你有选择,要不你坐困愁城,要不你跳舞。”在人生的困境面前,《红楼梦》三大女主角表现各异:林黛玉喜欢“坐困愁城”,史湘云选择勇敢跳舞,而薛宝钗既不坐困也不跳舞,她选择了精神修行。
宝钗的名字第一次出现,竟然是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家属,被牵连出来重点介绍的。她哥哥薛蟠打死了人、强抢香菱,以一个恶少面目跃然纸上,这令她显得特别无辜。
许多儿女双全的家庭都有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母亲偏爱儿子,而父亲偏疼女儿,薛家也不例外,于是兄妹俩的教育走向了两极。
薛姨妈的娘家“金陵王”是显贵,可惜家教上有个致命弱点,不提倡女孩子读书。薛姨妈和王夫人姐妹俩,平日的言谈虽中规中矩,却都没多少诗书底蕴,关键场合就露了怯。第四十回,贾母组织大家行酒令,薛姨妈说的都是“织女牛郎会七夕”式的大白话;王夫人连场都不敢上,找人代替;而王熙凤干脆是个文盲。
因为素质所限,薛姨妈在孩子的功课上完全插不上手不说,还一味宠溺,惯得薛蟠“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以致后来“老大无成”:“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
而一母同胞的宝钗,却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优质的启蒙教育。也许是因为薛蟠不争气,父亲“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然而父亲病故,剩下他们母子三人,哥哥如同脱了缰的野马,没完没了惹事,母亲根本管不住,薛家产业眼看就无力为继了。
宝钗无奈,只得放下书本,拿起女红;告别诗书,面对現实,人生就此改变方向——没有人天生成熟,人都是被逼的。和黛玉交心那次,她说:“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哥哥无状、母亲无能,他们对家族运势的走低基本无感,傻呵呵地过着每一天。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生活,宝钗最先警觉到,然而却无人共鸣呼应。宝钗每天醒来要面对的第一个人,便是精神上茕茕孑立的自己。
曹雪芹曾这样描述宝钗的改辙之举:“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他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zhi)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这种刻意的轻描淡写,传递出的信息仿佛是宝钗对读书并不十分上心,一夜之间就转型了。
可是,宝钗在诗书上绝不是泛泛之辈,从诗词书画戏文到老庄哲学再到医理养生,无一不通,顺手拈来她都可说得头头是道。她的贴身侍女曾自豪地说:“我们姑娘的学问连姨老爷都夸呢。”连严苛的贾政都要给她点赞,宝钗绝没曹雪芹说得随便混混那么简单。
她的内存大到什么程度?
林黛玉行酒令时随口来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就被她抓了个正着:你死定了,这是禁书里才有的句子。吓得黛玉花容失色。史湘云不知“棔”字为何意,宝钗说是明开夜合树,湘云一查果然是,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宝玉奉谕写诗,写了“绿玉春犹卷”,宝钗告诉他,娘娘不喜“玉”字,教他换成唐人诗中的“绿蜡”。
惜春准备画大观园长卷,她给开了个备品单子,各类笔墨颜料用品在她嘴里有条不紊、滔滔不绝地道出,足足有45种之多!特别是她说还要“生姜二两,酱半斤”时,被林黛玉调笑是要“炒颜色”吃,她解释道:姜和酱是要预先抹在粗色碟子上防止被火烤炸的。众人无不对她的渊博肃然起敬。
第二十八回,王夫人推荐林黛玉吃一种药,但死活想不起药名,宝玉连猜了五个都不对,王夫人记起一点线索,说出“金刚”二字,宝玉表示爱莫能助:“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这时在一旁安安静静的宝钗,轻轻插了一句话,便瞬间搞定。她“抿嘴笑道:想是天王补心丹”。她正是根据黛玉的病症及线索轻松推理出了药名。后来跟黛玉聊天时,谈到“食谷者生”,还指出林黛玉所用方子的不妥之处——人参肉桂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又提议她每天用燕窝冰糖炖粥吃,“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补阴气的”。颇有见地。
诸如此类的细节在书中俯拾皆是,宝玉曾赞宝钗“无书不知”,就连有“咏絮之才”的林黛玉都自叹弗如。
大观园中,大家虽同为豪门闺秀,但各人身上背负的期望值却有天壤之别。黛玉读书是因为父母“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又兼年幼体弱,所以“工课不限多寡”,进贾府时,贾母问她读了什么书,她说:“只刚念了《四书》。”而贾母说贾氏姐妹“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宝钗不同,家里让她读书是有功利心的。从一开始,曹雪芹就明白交代,当年宫中大选,宝钗是以待选之身暂住于亲戚贾家的。她参加选秀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早有准备:选秀除了聘选妃嫔外,还要选一批女官,充当公主郡主的入学陪侍。元春走的就是这条路:先做了女史,然后才封了妃。宝钗的父亲也正是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才对宝钗悉心教导,所以宝钗的学问好一点都不奇怪,因为那是必须的。
可是再往后,选秀之事再没了下文,但宝钗入选之事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在第七回,薛姨妈忽然没头没脑给了周瑞家的12支宫花,只说“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云云,让她给年轻主子们分了。薛姨妈一向嘴碎爱唠叨,搁往常一定把这宫花的来历说清楚,偏这次只字不提。
这官花从何而来?史料记载,清官选妃战线拉得很长,从第一年冬天开始,直到第二年五月新人入宫才尘埃落定。薛姨妈送宫花时正是冬腊月,在时间上是吻合的。看样子宝钗已经参加过第一轮的选秀了,官花正是她从宫里带回来的纪念品。而且,看周瑞家的对她那个巴结劲儿,她应该是晋级了。
然而,清代选秀过程繁杂到令人难以想象。况且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到了最后节骨眼上还是要拼背景的。很可能宝钗在走到最关键一步的时候,无爹可拼,哥哥也是个糊涂人,估计银子也花了不少,最终仍功亏一篑,这便应了宝钗在第二十七回对宝玉所说的那句怒气冲冲的话:“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做得杨国忠的!”
这样看来,薛姨妈分宫花,就是曹雪芹在暗示宝钗最终落选的命运——按选秀惯例,选中的会“留牌子”,落选的则是“撂牌子,赐花”。
第八回,宝玉第一次见到宝钗的金锁,发现上面刻的吉利话和自己玉上的字正是一对儿,而宝钗却有意打岔,与宝玉泾渭分明。在之后的三四回里,宝钗完全销声匿迹,秦可卿之死那么惊天动地,薛家未见一个人露面,给人的感觉好像他们一家临时有事不在贾府。莫非是参加二选去了?直到第十七回元春省亲,宝钗才又出现。
第二十二回,凤姐说有要事要同贾琏商量,说二十一是宝钗的生日,老太太要给她过生日,问怎么个过法儿?贾琏的表现很耐人寻味,“低头想了半日”才说话,很挠头的样子。宝钗八成就是在此时被挤掉了,老太太知她面上心里都难过,便借她满了及笄之年为名,特意给她开生日Party,既是为之撑腰堵住悠悠之口,也是表达安慰之情。在这种情况下,Party的规格和基调就很难把握,这正是凤姐和贾琏为难的地方。后来还是贾母有办法,在院子里搭了个小戏台,只请了自家人,摆了几桌饭,生日过得温馨而热闹。宝钗入选之事就此打住,大家都是明白人,谁也不再提起。
事已至此,宝钗就该收拾行李回金陵原籍去,何以还长住贾家不走?可能是面上无光,不愿见江东族人,也有可能是在做最后的努力,看看能不能退而求其次,不能进皇宫,那能不能人王府?在最后期限以候补身份搭上末班车。
此事在第二十八回终于有了分晓:端午节元妃赐礼,宝钗和宝玉的份例一样,而此时也正是最后一批秀女们入宫、人府的日子。元春明明白白地告诉她:入选已是回天无力,你就死了这条心吧!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另一种抚慰性质的愿望:入宫不成,不妨做我弟妹好了。原本心高气傲、志在必得的宝钗,内心况味之复杂不难想象,极易被激惹而恼羞成怒,这才有了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一折,先是呛宝玉,再是骂丫头,让人见识了一下她的脾气。
向来嫉妒宝钗的黛玉,知宝钗美梦落空,又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也落井下石趁势取笑,问宝钗看的什么戏?想借题发挥。宝钗忍无可忍之下,用“负荆请罪”狠狠回敬了她,直指宝黛二人闹腾的儿女私情,让她吃不了兜着走。黛玉真是活该——谁让你往人伤口上撒盐?
选秀的大幕落下,有人欢喜有人哭,失败者要退回生活的原点,而从前的人生规划已然被全盘推翻。宝钗的失落尴尬一言难尽。
从前的她,心多高啊!宝玉怎么入得了她的法眼?据她自己说,她从娘胎出来就带着一股热毒,只有收集四季白色花蕊和四时无根之水,加蜂蜜白糖制成的丸药才可解,药名叫“冷香丸”。方子还是个癞头和尚给的,“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好似自己病都病得花娇玉贵似的。
周瑞家的听了,忍不住替全天下好奇的读者发问:发病时是啥症状?到底是什么疑难杂症,才用得上这么刁钻的方子?宝钗说:“也不觉得怎样,只不过咳嗽些,吃一丸药下去就好些了。”原来宝钗得的是“公主病”啊,所谓的“效验”,是和尚用的暗示疗法吧?
无怪黛玉后来冷笑:“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奇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几、雪儿,替我炮制。”一语道破宝钗的矫情。搞笑的是,落选后,宝钗再也没犯过“那种病”,也再没提过她的冷香丸,还反过来劝黛玉少吃药多吃饭,主张“食谷者生”。可见矫情是种病,得治。
和尚开出的冷香丸,其原料均系寒凉之物,服食之时还要用清热燥湿的黄檗煎汤服下方可。热毒是暗指心中炽烈的功利欲念,冷香丸则喻示着冷却与肃清。落选恰如兜头一盆冷水,将宝钗浇了个透心凉,冷香丸自然就再也用不上了。人生的分水岭就此横亘在眼前,她不得不接受现实,在心中挥一挥衣袖,挥去从前的万丈雄心,一切以务实为要。
后来,她劝诫黛玉莫读禁书,说:“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作为一个过来人,她最清楚不过:寻常女子读书再多,也是無处施展的屠龙之技,纯属枉费心血。又说,既认得了字,就拣正经的书看,若被杂书误导,就得不偿失了。那些书她早都读过,知道会给青春期的少女带来多大的心理刺激,这些话出自感染过后获得免疫力的她之口,显然让黛玉更加信服。
而对于一心想跟她学写诗的香菱,她是这么对付的:不讲道理,因为呆香菱听不懂;也不直接回绝,那样会伤了人家的心。不妨先放一放,眼前要打点的世故人情要紧,别失了礼数落人话柄。所以,她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只吩咐说:你趁着刚来大观园头一天,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每家每户你都去拜访一下,再回园子里,到各姑娘的房里走走。就此把话题岔开。懂那么多诗书干什么?一点都不实际,无知无欲者最幸福,她早都看透了。
反过来,她倒劝宝玉要多学些仕途经济,也是从实际出发。一个男孩总要长大,总要成为一个肩挑责任的男子,不想当废物,成人世界里的这些技能迟早要学会。可惜她的话宝玉听不进去,反倒说她“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多年以后的宝玉,终于意识到自己曾经是多么混蛋幼稚,一首《西江月》如同悔罪书,道尽他的自嘲悔恨:“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教训起未来的堂弟媳岫烟来,宝钗更是一点也不客气。岫烟随身戴了一枚玉佩,宝钗说:“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这不是薛姨妈式的嘴碎,而是她清楚地看到了薛家无可挽回的颓势,提前警醒这个家族未来的女主人。薛家选岫烟做儿媳,正是看中了她出身贫寒却端雅稳重的品质。梭罗曾说:“人性中的美好,犹如果子上的粉霜,很难保存。”宝钗深谙此理,难免要借机敲打别人一番。
而她自己的精神世界,已悄然进入另一层境界:潜心佛禅。
真正的礼佛,不是庸俗肤浅的许愿烧香,而在于认同领会佛学中博大精深的理论,戒的是“贪嗔痴”,讲的是“断合离”,让内心摆脱痛苦,趋于喜乐安静,一个字:悟。
宝钗没有童年,打小儿就被赋予了庄严沉重的使命,所以她没有黛玉轻舞飞扬的灵气,只有四平八稳的端庄。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根标杆,就是为了有一天能让成功的旗帜迎风招展。可最初的处心积虑,中间的一波三折,到最后的功亏一篑,足以令她刻骨铭心。本就是有慧根的人,经此一事,便生出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顿悟。
参禅的心性在贾母请她点戏时已初露端倪。当时为了报答贾母的好意,她投桃报李,点了一出热闹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抱怨,她说:你只看表面上的热闹,说明你还不懂。便念了一段戏文给他听:“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是她刚落选后不久,佛家所谓的“出离之心”已然浮现。
后来宝玉和黛玉、湘云生了一场气,便自以为“悟了”,写了首偈语,被宝钗看到,说“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急忙撕了。脂砚斋在批注中赞道:“真慧心人也。”闲谈之间,宝钗还普及了一段关于六祖慧能的禅学典故,令宝玉自惭。的确,一个娇生惯养、未经世事的公子哥儿,离“悟”还早着呢!
第四十回,贾母一众人游览大观园,到了宝钗住的蘅芜苑。发现她的房间里摆设朴素至极,贾母看不下去,批评凤姐小气,方知是宝钗自己不要,将玩器都退了回去。贾母深觉不妥,认为年轻姑娘如此清心寡欲,绝非吉兆。与之对比的,是探春的秋爽斋和黛玉的潇湘馆:探春是个书法爱好者,屋里各色宝砚、笔筒、毛笔多得如树林一般;黛玉更别提了,满架子都是书,又是养鹦鹉又是留燕子,足见对生活有多热爱。
再看宝钗的屋子:“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在佛教密宗里,最好的闭关修行之所,一是雪山,二是洞窟,把屋子收拾得“雪洞一般”,暗指宝钗在潜心修佛。案上的那两部书保不齐便是经书。
在大观园这个热闹绮丽的世界里,她将自己的蘅芜苑打造成了一个小小的修行之所:院里奇革仙藤芬芳四溢,屋内简省素净,数枝菊花更是隐士的象征。当别人还在享受生活时,宝钗已经早早开始着手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这也是“悟了”的象征。
所以贾母专门把鸳鸯叫到跟前,指明拿给宝钗几样不俗的摆件,又让用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换了她的青纱帐幔。鸳鸯说还得回去慢慢找,老太太再次强调:“明日后日都使得,只别忘了。”阅历丰富的老人家,察觉出了异样便有心纠偏,想把这姑娘拉回人间。
有人觉得宝钗无情,她掣的花签上却写着“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全因她将外在的温暖与内心的清寂兼具一身。
金钏投井,王夫人愧恨落泪。她轻描淡写地劝,说对方不是失足便是糊涂人,仿佛一点同情心也没有,却能将自己的衣服贡献出来给金钏做装裹,连王夫人都止了泪反问她:“难道你不忌讳?”她笑着说:“我从来不计较这些。”现实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精神上却早早参透了人生虛无,所以百无禁忌。
后来听说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众人都骇异感吁,只有宝钗不以为意,说“这是他们前生命定”,不必为之感伤。这种貌似无情的说法与佛家所提倡的因果轮回之说完全吻合。
只要有心修行,哪里都是净土,何苦一定要入佛禅寺院?看看妙玉,虽然身在栊翠庵,却心系绛芸轩,与宝玉明暗里频传情愫。宝钗却在吵吵闹闹的人群里,开辟了心灵的另一方花园,自给自足,无拘无碍,芬芳静谧而又超脱安然。
越到后期,宝钗的心态越发达观阔朗。到第七十回“咏柳絮”时,她发现众人写诗写得声气悲戚又雷同,便说“柳絮原是轻薄无根的东西……偏要把他说好了”,于是另辟蹊径,一举扭转消沉之风:“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心胸视角之妙令人击掌,潇洒积极中透着几分男子的坚强。
她被曹雪芹称为“山中高“士”,绝非浪得虚名:处世行的是儒家之礼,内心兼有佛禅的安定,最后在精神上达到道家的自在高度,自知曲高却不和寡,在俗世与超然之间自由行走。
当初选秀落败后的失意难堪,成就了宝钗的一场浴火涅槃。她没有陷入自伤怨愤中,而是借自我修行找到了一种充满思辨意味的活法,做人人世而精神出世,将中庸与超脱平衡得恰到好处,就算外界八面来风,她也做到了我自岿然不动,恬淡从容。
当她的同龄人尚在青春的泥洼中跌跌撞撞、哭哭笑笑时,她已经走过万水千山,站在更远的地方微笑,“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编辑/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