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2014-02-11董文等
董文等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1
摘 要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成绩也纳入了升学成绩之中,但在以往重体育考试成绩、轻体育教育的教学中,单调的教学方法、应试内容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本文将从思想教育、兴趣培养、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能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课程 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以往的体育教学,重体育考试的科目而忽略了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教学目标、方法会使学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对体育课产生厌烦心理,单调的教学内容、应试内容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一、思想培养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娇气、思想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失败,心理素质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已成为当代学生的通病。面对诸多这样的情况,教师要从重视学生思想的转变开始,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增强其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价值观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弘扬刻苦锻炼的精神,让学生可以认识到,刻苦的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他们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需要,更是培养他们良好意志品质的途径。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的重任。除了体育教学,学校应当有意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等渗透于体育教学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学校体育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将学校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能够克服长期以来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空洞说教现象,并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理念,有利于学生终身體育意识的培养,从而大大提升体育教育的成效。
二、兴趣培养
体育兴趣是在进行体育运动中,个体带有一种意识特点的心理驱动力,是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体育兴趣是奠定学生参与终生体育的重要前提,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获得体育运动成功感、成就感。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新颖的练习手段会使学生的新鲜感倍增,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上肢力量练习时,单纯的练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如果将学生分组,进行“立卧撑”、“俯卧撑”对抗赛,累计各组完成次数的总和来评定胜负,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各级学校体育与健康教材存在着一定的重复以及部分滞后现象,这种状况已造成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厌学情况,因此,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是重中之重。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根据适宜的教学目标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内容方面,教师不但根据教材内容的确定,还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注意学生的兴趣。要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发展。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除此之外,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学生状况等实际情况,在正确的教学策略指导下实施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教学的整体性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四、课外活动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仅靠体育课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且单单的体育课内教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时间空间局限、开展项目局限、参与人群局限等等,所以,在开展好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补充课外体育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体育课外活动不在体育课教学计划之中的,它具有不受教学大纲、计划等条件的约束,是一种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需要所参与的独立活动,体育课外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外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了体育课堂教学。如果没有了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课堂的教学的效果就要大大折扣。学生在参与体育课外活动时,可以根据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教授、学生所学的知识、技术及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选择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培育和发展学生个性和运动能力,促进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形成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
五、评价模式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全面教育评价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和基础。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已落伍于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上体育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统一目标和要求来对待各种各样的学生。新课标强调的重点就是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并行之有效的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标准。因此,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取消以往单一的只重成绩的评价标准,重要的是把学生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进步程度等都纳入评价内容,着眼于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强调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价和过程评价,评价标准的内容应多元化、人性化。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只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社会适应、拼搏精神,最重要的是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向阳.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问题之我见[J].体育教学.2006(2).
[2] 张延堂.浅谈中学体育课兴趣的培养[J].体育科学.2001(2).
[3] 扈季元.“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的关联与意义[J].体育与科学.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