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论文被转载与被引用关系的实证研究——兼评《复印报刊资料》的学术评价功能

2014-02-11蒋鸿标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广东湛江524088

图书馆建设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资料

蒋鸿标(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 广东 湛江 524088)

1 引 言

学术评价是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所做的判断[1],评价对象有整体(原发期刊)和个体(原发论文)之分。目前国外的检索工具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EI(The 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和国内的检索工具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是对原发期刊的评价,而《复印报刊资料》(以下简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文摘类期刊是对原发论文的评价,尤其是《资料》系列期刊,被誉为“中华学术的窗口”、“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2],甚至有学者认为,“文摘类学术期刊通过一定的筛选标准和相应的制度保障,虽然不能保证把所有最好的东西全部选出来,但却可以保证把最差的剔除出去”[3]。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转载论文的筛选过程与原发论文的审稿过程一样,都是基于编辑和审稿专家的主观判断,其结果必然是“见仁见智”,甚至是错误的。例如,《资料》转载的论文中存在题名不符合语法、逻辑、修辞,数据缺乏准确性等错误[4]。因此,理性看待《资料》的学术评价功能,对于避免学术研究的浮夸之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和《资料》遴选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已有作者就某种期刊[5]或某类期刊[6]或某地区[7]的论文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但针对文摘类期刊转载论文的被引用情况的研究未见报道。为了验证《资料》转载论文的真实价值,本研究对《资料》转载的部分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的论文进行学术影响力调查(相关数据检索时间为2014年5月1日),以客观数据揭示被转载论文的学术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是指科技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对科研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8]。有作者认为,评价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常用的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来源文献量、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国际论文比和基金论文比等[9],还有作者将论文转载量[10]、论文下载量[11]作为评价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标。期刊的学术评价是以单篇论文作为统计源的,《资料》转载的论文也来源于原发期刊的单篇论文,而被引频次是直接反映论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统计转载论文的被引频次,同样可以反映《资料》的学术影响力。本研究拟从转载率、转载论文与未被转载论文平均被引率、转载论文与未被转载论文被引总频次、被转载论文占高被引论文比率等方面分析《资料》的学术影响力。

2 论文被转载与被引用关系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资料》全文数据库(网址:http://ipub.zlzx.org/)检索CSSCI(2012—2013年)收录的20种图书情报档案类核心期刊 (即《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与情报》、《国家图书馆学刊》、《情报科学》、《图书馆建设》、《情报资料工作》、《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情报杂志》、《图书馆》、《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以下简称统计源期刊)1995—2013年被转载的论文数量,再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检索其中部分期刊2010—2012年被转载论文的被引频次,然后比较被转载论文与相应数量高被引论文在被引频次上的差异。

2.2 论文被转载数量与学术期刊质量没有必然联系

目前,我国期刊界把论文被《资料》转载的数量作为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0],然而,筛选“优秀论文”是主观判断的结果,其价值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把论文被《资料》转载的数量作为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标准是不科学的。以20种统计源期刊1995—2013年被《资料》转载的数量为例,《情报资料工作》(《资料》中心主办的原发期刊) 转载篇数及转载率均高于其他期刊,但不能证明其质量就是最好的;同理,《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年起为双月刊,此前为季刊)被转载论文最少,但也不能证明其质量就是最差的;《图书情报工作》发文量居20种期刊之首,被转载论文篇数也高于《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大学图书馆学报》,但其转载率与《国家图书馆学刊》相当。这些结果表明,转载论文数量的多少,与期刊质量不成正比,但与出版频率(发文量)有一定的关系。

2.3 被转载论文的被引率普遍不高

被《资料》转载的论文未必是质量高、价值大的论文。衡量论文质量的高低,原发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在审稿过程中,是依据某种标准进行判断的,主观色彩浓厚,缺乏客观性。同样地,文摘类期刊在转载“优秀论文”时,也是遵循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的,重复着原发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的审稿过程。例如,《资料》全文转载的筛选标准是:“内容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含有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或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反映学术研究或实际工作部门的现状、成就及其新发展。”[12]这些定性评价(同行评议)标准并没有衡量的尺度,将其应用于“优秀论文”的筛选,结果缺乏说服力,与读者和原发期刊编辑的期望存在较大差异。

影响因子(一定时间内被引总频次与发文量的比值)在文献评价中具有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评价功能[13]。通过对引文的统计和计算得到的影响因子是一种最直接体现引文关系的期刊评价指标,也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筛选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被引总频次是决定影响因子大小的关键因素,但由于《资料》所转载的论文是从刚出版的论文中筛选出来的,因而其质量和价值并不体现在被引频次上。本研究随机选取10种统计源期刊(即《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馆情报知识》、《情报理论与实践》、《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建设》、《情报资料工作》、《情报杂志》、《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为调查对象,比较它们在2010—2012年被《资料》转载和未被转载的论文及其被引用的情况。

从转载论文的被引率来看,除了《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国家图书馆学刊》超过90%外,其余8种期刊都低于90%;从3年平均被引率来看,10种期刊的综合平均被引率为84.2%, 但6种期刊的平均被引率低于综合平均水平,这说明转载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普遍不高。即使仅被引用1篇次,也说明有参考价值;未被引用的,则说明没有参考价值或参考价值不大,因而不能说明被转载的论文“内容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也说明《资料》采用的同行评议法筛选“优秀论文”存在不合理之处,有待改进。

从未被转载论文的3年平均被引率来看,10种期刊的综合平均被引率为77.8%,虽然低于被转载论文的综合平均被引率(84.2%),但7种期刊的平均被引率却高于综合平均水平,这说明未被转载的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普遍高于被转载论文。

2.4 被转载论文的被引总频次低于同期相应数量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总频次

在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中,被引总频次是一个具体而客观的绝对数字,它反映了期刊的学术质量以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如果一种期刊数年前发表的论文到统计当年还被引用,一方面说明论文的理论性强,到目前仍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说明论文的技术含量和学术价值都较高[14],而篇均被引频次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引总频次与发文数量的比值,是论文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直接体现。一般来说,篇均被引频次越高,论文的学术价值越高[15]。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的引文统计功能,比较10种统计源期刊2010—2012年被《资料》转载的论文的被引总频次与同期相应数量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总频次(从高到低排序)。结果表明,10种统计源期刊3年间被《资料》转载的论文的被引总频次远远低于同期相应数量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总频次,篇均被引频次也远远低于同期相应数量高被引论文,从而证明被《资料》转载的论文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不高。

以《国家图书馆学刊》为例,2010—2012年被《资料》转载的论文的被引总频次与同期相应数量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总频次差距较大。2010年被《资料》转载的9篇论文,被引总频次为113篇次,而同期相应数量的9篇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总频次为212篇次,其中未被转载的5篇论文的被引总频次为119篇次;2011年被转载的5篇论文,被引总频次仅18篇次,而同期相应数量的5篇高被引论文(没有一篇被转载)的被引总频次为64篇次;2012年被转载的6篇论文,被引总频次为13篇次,而同期相应数量的6篇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总频次为36篇次,其中未被转载的5篇论文的被引总频次为31篇次。由此可见,被《资料》转载论文的被引总频次远远低于未被转载论文的被引总频次。事实进一步证明被转载的论文普遍质量不高、价值不大;未被转载的论文的质量和价值普遍高于被转载论文。

2.5 被转载论文占高被引论文比例较低

论文被引频次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其情报价值的大小[16],是衡量其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随机选取4种统计源期刊(即《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资料工作》、《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的引文统计功能,比较其2010—2012年被《资料》转载的论文高被引频次前三名与同期论文高被引频次前三名的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4种统计源期刊2010—2012年被《资料》转载的36篇高被引论文中,只有12篇进入同期高被引论文前三名,仅占总数的33.3%,意味着有66.7%的被转载论文未进入高被引论文的行列;从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来看,两者的差距也非常大。例如,《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年被《资料》转载的28篇论文中,目前被引总频次最多的是《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信息技术》,但也仅有38篇次,而同期未被转载的《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被引总频次为98篇次。事实进一步证明了被转载论文的学术价值远远低于同期未被转载但引用量大的论文。

3 《资料》学术评价功能的嬗变及其局限性

《资料》是非网络环境下的产物。自从图书馆实现网络化以来,图书馆引进了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期刊全文数据库,不再依赖《资料》获取本馆缺藏的纸本期刊,为读者使用电子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资料》已从非网络环境下的检索和阅读功能演变为网络环境下的检索和评价功能,从学术研究的载体变为学术评价的工具,已发生了质的变化[4]。

目前,《资料》提供的检索功能其目的不在于获取全文,而在于为论文提供转载证明以获取相关荣誉和利益,与非网络环境下的检索功能主要是为了获取全文有本质区别。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资料》的纸本期刊还是全文数据库(全文为WORD文档),其提供的全文都是从原发论文中重新编辑过来的,缺乏通过扫描方式提供全文(PDF或CAJ文档)的原始性,因而错漏在所难免。

《资料》的学术评价功能主要表现在:①发布全文转载排行榜。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于2002年开始在《光明日报》上刊登年度性《资料》全文转载排行榜,引起了学术界和期刊界的普遍关注,从而导致其学术评价功能的产生;②成为学术评价的风向标和指挥棒[17]。相当一部分省市新闻出版局及相关期刊主管部门,在评选优秀期刊时,均把论文被《资料》转载的数量作为评奖的依据。同时,论文被《资料》转载也成为作者获取相关荣誉和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③筛选全文过程体现学术评价。《资料》在筛选全文的过程中,采用了全文转载标准及同行评议法,因而具备学术评价功能[18]。但《资料》的学术评价功能存在诸多局限性。

3.1 非全面性

有学者认为,《资料》具有全面性的特点[12]。所谓全面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来源报刊全面,二是指转载的相关论文不遗漏。据称,《资料》仅从国内公开出版的社会科学类报刊中筛选“优秀论文”,年转载论文约2万篇[19]。但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出版报刊9 867种,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4 914种,自然、科技类期刊4 953种,报纸1 918种[20],在这些期刊中,有的为半月刊、旬刊甚至周刊,发文量呈几何级增长。显然,从这些海量的报刊和海量的论文中筛选“优秀论文”有如大海捞针,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事实上,被《资料》转载的论文主要来源于其确定的“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772种)上的论文,对于“非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上的论文,根本无暇顾及,因此来源期刊并不全面。另一方面,论文发表的分散性对筛选“优秀论文”更是难上加难。从转载的“论文”来看,部分来源于科技类报刊,如“经济学与经济管理类刊”的《种植与养殖》专题上的文献(实际上属于科技类文献而不是社科类文献,同时属于技术性文献而不是学术性文献,这与其仅转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文献的定位不相符),皆来源于科技类报刊,但转载的仅是极少一部分。从相关论文的完整性来看,遗漏严重。例如,关于“图书馆绩效考核”方面的研究是近年来图书馆研究和实施的重点和难点,但《资料》没有转载一篇相关文献。事实上,《资料》“不可能穷尽学术期刊上的所有优秀论文,而被转载的论文也并不意味着比未被转载的同类论文优秀”[21],因此,部分学者赋予《资料》的“全面性”的特点并不准确。

3.2 非学术性

有学者认为,《资料》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园地,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权威性[22]。学术性也称理论性,是指转载的文献具有“学术”的特征,有完整的摘要并附有参考文献的一类文献。事实上,转载的文献除了“重要论文”,也包括“重要动态、背景资料等代表性文献”[12],这与其标榜的“学术性”自相矛盾,也削弱了其“学术性”的地位。例如,《我识贾平凹》(作者阿成)、《提高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作者徐贵恒)、《长期护理与老年保障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2011年11月出版)、《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试行)》等这些散文、评论、通讯和政策性文件,不但没有学术性,而且都可从网络上免费获取,转载这些文献再提供有偿服务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3 非客观性

学术评价的客观性是指评价过程要尊重客观事实,以事实和数据为准则。《资料》的学术评价,从表面来看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文件、条例、操作规则和实施办法组成,内在则是由学术标准、价值、方向和期望所组成[23]。目前,《资料》仅有比较简单的期刊论文转载量统计与排名功能,在定量评价指标的设置、定量评价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还相当欠缺。《资料》转载的论文,都是主观判断的结果,这种定性评价法或多或少受到个人学术水平、学术观点甚至个人素质与修养等方面的影响,往往造成评议失真,使得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受到严重影响[24]。因此,《资料》筛选论文缺乏客观依据,可信度不高。而核心期刊的研制(如SCI、CSSCI等),依据之一就是根据论文被引频次计算出来的影响因子的大小,属于定量评价,因而总体上客观性强,可信度高[25]。如果高被引论文没有被转载或者转载的论文不被引用或被引频次低,就无法体现《资料》的价值,也就不能证明被转载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4 结 语

被转载论文是主观判断的结果,其学术价值与读者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资料》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一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发展之路举步维艰,不改革、不创新终将被淘汰[26]。

学术评价活动在审稿过程中已经存在,它贯穿于每一篇来稿中。在原发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是学术评价的结果,学术编辑工作自然就有学术评价的功能。编辑和审稿专家按照来稿的要求层层审核后,得以发表的论文都付出了编辑和审稿专家的艰辛劳动,“从理论上讲,被出版部门出版了的学术作品自然就是优秀的、先进的和科学的”[27]。《资料》在转载“优秀论文”时,又重复着相同的审稿过程,被选上的,可以说是对原发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的肯定;选不上的,则是对原发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的否定,否定的结果说明辑录者与原发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看问题的角度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定性评价导致的“见仁见智”的结果。目前,《资料》的学术评价功能的社会延伸,使得被转载的论文得到增值,并为作者和被摘期刊带来相关荣誉和经济利益。在利益的诱惑下,潜规则不断产生。当学术评价手段、学术评价载体与利益有了关联,学术评价功能将走向功利化。因此,《资料》筛选论文不宜重复审稿过程中的定性评价方法,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就是参考论文的被引频次,定性评价则是审查论文的引文著录是否规范,是否存在不当自引、“策引”等违反学术规范行为,是否存在一稿多登、抄袭、剽窃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对于存在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即使被引频次再高,也不宜加以转载。

被《资料》转载的论文的价值在于“优中选优”,但“优”在哪里应有理有据。根据美国计量学家普赖斯(D. S. Price)论证的文献被引高峰期为文献出版后的两年的结论[28],筛选“优秀论文”时可参考论文在3年内或当年的被引频次。通过利用中国知网的引文统计功能,可以统计每种期刊每篇论文的被引频次[29],再根据被引频次的多少确定转载数量。针对目前《资料》侧重于检索功能的事实,可用网络出版代替纸本出版,但不必提供全文(即使作者所在单位没有购买相关纸本期刊,也可以通过期刊全文数据库下载或文献传递服务获取全文),以题录的形式发布即可,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出具转载证明。这样就可以避免因重复出版、重复购买而造成的浪费现象,杜绝“关系文摘”、“人情文摘”等不正之风[30]。

[1]孙永怡. 社科学术文摘学术评价功能的局限与抵制学术腐败的责任[J]. 中国出版, 2007(8):38-40.

[2]舒晋瑜. 开启“中华学术的窗口”, 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N]. 中华读书报, 2008-11-05(02).

[3]冯小双. 文摘类学术刊物的评价功能与局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61-62.

[4]蒋鸿标.《 复印报刊资料》研究述评[J]. 图书馆建设,2013(9):86-89.

[5]王 雯.《 岭南学刊》刊载论文被引用情况的统计分析[J]. 岭南学刊, 2013(1):125-128.

[6]梁凤莲. 中国农业科技类期刊单篇论文被引用情况调查[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20):338-340.

[7]董素梅, 高洪才, 郭春玲, 等. 辽宁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情况统计分析[J]. 科技成果纵横, 2010(6):40-41.

[8]何学锋, 彭超群, 张曾荣. 论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估[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2,13(15):400-401.

[9]韩维栋, 薛秦芬, 王丽珍. 挖掘高被引论文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0,21(4):514-518.

[10]周 欣.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2005年载文统计分析与评价[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7(1):62-66.

[11]万锦 , 花平寰, 孙秀坤. 期刊论文被引用及其Web全文下载的文献计量分析[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5(4):58-62.

[12]周晓英, 余隽菡.《 复印报刊资料》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作用[J]. 情报资料工作, 2008(5):8-11.

[13]马永军, 倪向阳. 参考文献的评价功能及其对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影响[J]. 编辑学报, 2003, 15(1):21-22.

[14]潘 伟. 5种妇产科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比较研究[J]. 编辑学报,2003,15(6):467-469.

[15]邓秀林. 基于引文分析法的期刊栏目的学术影响力评价[J]. 现代情报, 2007(5):154-155.

[16]李伟基. 2000-2010年国内情报学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统计分析[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2(11):74-77.

[17]龙协涛. 寻找学术评价的合力与平衡点[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6(6):83-85.

[18]杨一琼. 核心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及其局限性研究[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5(1):118-120.

[19]“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版[EB/OL]. [2014-05-25].h ttp://www.zlzx.org/files/otherFiles/acdemic201201.pdf.

[20]2012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 [2014-05-25]. http://chinapublish.com.cn/tjsj/201309/t20130902_145159.html.

[21]王力力, 郝若扬. 文摘期刊对论文的评价功能分析[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12(4):62-66.

[22]赵宇宏.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专题系列刊的评估和建议[J]. 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4,34(2):50-51.

[23]杨 敏, 李学永. 论学术评价机制的完善[J]. 政法论丛, 2009(5):90-96.

[24]赵丹群.《 复印报刊资料》的学术评价功能[J]. 情报资料工作,2008(5):12-14.

[25]党亚茹. 论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及其局限性[J]. 情报杂志, 1999,18(2):54-55.

[26]戈 峰. 新形势下复印报刊资料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 当代教育论坛, 2011(6):36-37.

[27]冯 霞. 论学术编辑工作的学术评价功能[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9,12(1):46-48.

[28]De Solla Price D. 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 [M]. New York:Columbia Press, 1963:53.

[29]蒋鸿标. 期刊影响因子—— 一个与引文高峰期相左的指标[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6):50-54.

[30]汪继南. 文摘与引文的评价功能及特点的比较[J].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6,22(3):31-34.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资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