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县级图书馆读者人气提升管见
2014-02-11赵治卿
赵治卿
(偃师市图书馆,河南 偃师 471900)
1 县级图书馆发展现状
县级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它数量最多,服务人口最广,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活跃城乡人民生活的重要机构。自2011年图书馆实施免费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很多县级馆人气急升,一座难求,而中西部地区的县级馆大多数与免费开放前区别不大,仍然是门庭冷落,人气低迷。对图书馆来说,没有人气就没有服务效益,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总体来看,我国县级图书馆发展状况令人堪忧。
1.1 建设水平不高
1986年,我国“六五规划”提出了“县县有图书馆”的建设目标,据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巡视员刘小琴披露,到“十一五”末,我国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884个,其中县级馆2463个,占总量的86%,只有300多个县没有图书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但实现标准很低,除东部地区出现了如江苏昆山等少数具备国际一流水准的县级馆外,大部分县级馆都存在着馆舍狭小、设施落后、经费短缺、人员不足、服务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多数图书馆苦苦支撑或名存实亡。《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底,全国有近600个县馆常年不买一本书,不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的近700个,这些县级馆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
1.2 读者阅读率低
2008年,我国平均每47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覆盖面积3400平方公里,服务半径32公里。而欧美国家一般2~3万人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覆盖2.5平方公里,服务半径900米[1]。县级馆都建在县城,其服务覆盖不到广大的农村地区,据网上调查,60%~70%的农民通常是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获取信息,27.2%的农民主要通过看报纸获得信息,从公共图书馆及其他信息组织获取信息的仅占3.6%。据南开大学于良芝等人的调研结果显示,有87.8%的农民从未使用过县图书馆或乡镇图书馆,10.6%的农民偶尔使用,只有1.6%的农民经常使用。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众心理日趋浮躁,很少有人有心情坐下来读书,国民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正在逐步淡化,阅读倾向逐利性和实用性突出,读书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生活。据2010年国民阅读调查,我国平均每年每人阅读图书4.25本,而日本为40本,俄罗斯55本,以色列64本。
1.3 社会关注度不够
目前,我国基层民众对图书馆的认知率很低,不知道它的职能作用,不了解它的机构设置和服务内容,甚至还有很多人把图书馆与新华书店混为一谈。当地的新闻媒体也很少报道图书馆,许多条件差的图书馆常年无媒体问津,而东部地区图书馆被媒体报道的很多,杭州、苏州图书馆媒体报道率很高,苏州图书馆曾经一年被报道过300次左右。尽管我国已陆续出台了《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等涉及社会慈善公益捐赠事业的法律和条例,但资助修路架桥、捐建学校的企业和个人有很多,捐建图书馆或捐赠图书、设备的很少[2]。
在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中,政府起决定性作用,但中西部多数基层政府对图书馆重视不够。一是县级政府所能支配的财政资源少,许多属“吃饭财政”,导致对图书馆不投入或少投入,使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形同虚设。二是政府观念上缺乏对设置与维护一座公共图书馆必要性的认识,图书馆的存在往往仅具有象征意义,只是个文化符号,政府并不指望这个每年花费一定数量资金的设施发挥什么作用,只需要它作为一个“指标”存在即可,在功能类似的文化部门中,图书馆排在文化馆、博物馆之后,列第三位[3]。
2 县级图书馆面临发展良机
2.1 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
为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服务网络,使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十一五”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多项文化工程。截至2010年底,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全覆盖,数字图书馆推广和电子阅览室工程正逐步推进,这些工程的实施使县级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服务设备跨入计算机和网络时代,服务触角延伸到了乡镇和广大农村[4]。
2.2 行业规范和图书馆立法提供了政策保障
2008年,《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和《公共图书馆建筑用地标准》颁布实施,为公共图书馆主体的选择、建设规模的控制、网点布局的规划及相关建筑功能设计等问题提供了专业指导。2011年12月,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正式发布,对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资源、服务能力、服务宣传与引导、服务监督与评价等进行了明确规范。2012年11月,文化部发布了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该标准在2009年第四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基础上修订而成,对于客观评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评估工作对图书馆事业的引导和推动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全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五年规划正式出台,为未来一段时间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与此同时,在各地图书馆立法工作不断推进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和讨论的《公共图书馆法》草案已由国务院法制办正式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加上之前我国已发布的有关图书馆的方针政策,目前至少有30多部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从不同角度对公共图书馆建设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一个覆盖国家立法、部门规章、行业规范的比较完备的事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5]。
2.3 国家的持续投入提供了资金保障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对县级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每年分别补助20万元和5万元。2013年,财政部印发了《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每个行政村每年补助1万元,用于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公益文化事业。这两笔资金都是中央财政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承担20%、50%、80%,余下由地方政府承担。此外,2008年,财政部印发了《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由国家财政投入,用于县级及县级以上公益性文化、文物、体育、广电、新闻出版事业的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和设备购置,金额一般在30万~50万元之间,每年由各地向上申请。有一些省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如河南出台了《河南省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主要用于两馆设备购置和馆舍维修,帮助一大批县级馆改善了办馆条件。
综上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高度关切,从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为县级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县级图书馆的软硬件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这与前文提到的县级图书馆门庭冷落、利用率低下的现实显得格格不入。笔者认为县级图书馆,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当下的首要任务在于凝聚人气,推广阅读,引导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
3 县级图书馆如何凝聚人气
3.1 用舒适的环境吸引人
首先是卫生,要保持馆舍干净整洁,墙壁、屋顶洁净无蛛网,厕所无积粪无异味;二是美化、绿化,各种规章制度和标语标牌要规范统一,室外种树种花,室内养花;三是要装暖气、空调,冬暖夏凉,温度宜人;四是要提供饮水设备,让读者有开水喝,还要在大厅、走廊、书库、阅览室等适当位置摆放座椅、沙发,便于读者休息。使图书馆成为读者的“第三空间”,既欢迎读者来看书学习,也欢迎读者来会客、娱乐、小憩。
3.2 用先进的设备吸引人
注重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实现业务自动化管理,设网站,通过网络开展远程服务和数字资源网络服务。除电脑外,适当配备目录查询机、电子阅报机、先进的视听设备,条件好的馆可考虑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设图书自动借还机。
3.3 用适量的资源吸引人
文献资源要对读者形成持续的吸引力,首先有基本的藏量,同时要有适当的更新量。国外图书馆最小规模的藏书量为5万册,年更新不少于总量的17%~18%[6]。我国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标准中,总藏量3万册、年入藏量500册、报刊年入藏量30种、电子文献100种、视听文献年入藏量10种以上才得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要求县级馆总藏量应达到4.5万册以上、年入藏每百人0.6册以上、电子文献年入藏量应达100种以上,这是县级馆资源建设的底线,条件好的县馆要尽可能多地增加资源,条件差无购书费的,即便动用免费开放经费也要购买必要的资源,开门欢迎读者。
3.4 用优质的服务吸引人
要保持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提供外借、阅览等基本服务,服务要热情周到。除此之外,还要开展适合读者口味的讲座、展览,举办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
3.5 用便利的网点吸引人
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普及为县级馆开展流动服务和总分馆服务提供了条件。县图书馆可以整合资源,以县馆为总馆、以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为分馆、以农家书屋为外借点建立县、乡、村三级总分馆,形成统一的机构标识、统一的业务规范,建立便捷的通借通还文献分拣传递物流体系,方便读者就近利用,这样,可使县馆的人气大幅度上升。
[1]杨玉麟.《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基础与必要性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11.
[2] 刘兹恒,朱旬.美国图书馆基金会资助图书馆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107.
[3]李超平.“百县馆长论坛”的历史意义[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2):28-29.
[4]文化部.遍洒文化的阳光——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EB/OL].新华网,2011-09-24.
[5]李丹,等.新起点新视野新任务——第五次公共图书馆(成人馆部分)评估定级标准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2):8.
[6] 李国新.湖南省衡阳市公共图书馆回访调研报告[J].图书馆,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