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传统德育方法的美学思想及现代启示

2014-02-11王凤志

探索 2014年5期
关键词:美学德育政治

王凤志

(浙江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浙江杭州 310023)

西方国家德育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讲究教育方式的审美性、灵活性、渗透性、隐蔽性和艺术性,突出美学特征。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古罗马的昆体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8世纪末德国戏剧家、诗人席勒、19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等都提出过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其中很多体现为德育方法的美学思想和倾向。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国民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应不断吸收美学和艺术营养,不断地丰富方法的视野,借鉴西方德育方法的美学应用,把美学和艺术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美的价值,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期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德育方法的美学借鉴

古希腊罗马时期比较重视个人的德育,当时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使个人成为肉体与心灵和谐统一的道德人。关于德育的途径,诸多思想家对其方法各有主张,其中不乏美学方法的借鉴。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伦理学派认为人的“感性”是道德来源和标准,也就是主张通过现实感性的途径达到人道德完善的目的。从教育美学的角度,古代西方社会伦理道德思想的萌发和传播,始于《荷马史诗》。据传是公元前9世纪由一位盲诗人荷马根据民间口头流传的许多史诗歌曲汇编改写而成,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内容来源于古代歌谣、神话故事和英雄史诗等。其中描写的英雄“尚武勇敢”为其时代最高美德,反映了当时社会所提倡的人生观。美国伦理学家麦金太尔认为,“《荷马史诗》是古代西方文艺技巧高度发展的结晶,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希腊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的辉煌并成为西方文明的源泉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荷马史诗》中英雄精神的浸润。在当时的希腊,能够背诵《荷马史诗》成为‘有教养’的人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在6世纪的雅典,正式背诵《荷马史诗》被确定为一种公共仪式。’”[1]《荷马史诗》反映的人文教育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成为后来希腊人的道德观念,以至于影响了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也通过《荷马史诗》这种美学形式,传播了道德教育的内容。

在当时,人们是害怕自然的,因为有时大自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恐惧和麻烦。而在荷马的史诗中,有很多关于自然风景的细致的描写,叙述着人或神对于自然美的赞叹。荷马史诗对大自然美景的描写说明了人类对于自然界情感开始变化,从而带来了美的观念的重大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初步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同时,通过《荷马史诗》叙述的优美故事,口口相传,使我们看到了古代希腊人对美的强烈追求,并转到自觉地进行美的培育,而且开始具有教育意义。史诗中不乏描写人的外貌的美,更是强调了人的语言优美动听,彬彬有礼,才是理想的、完美的和值得歌颂的人。“把肉体美和精神美结合起来,使人之外表和内心达到和谐,所有这一切在后来都成为教育和艺术的指导思想,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思想对艺术实践的影响尤为强烈。”[2]

早期的希腊,诗、舞、乐、戏就已经存在,并且在社会中有相当广泛的应用。诗、舞、乐、戏在当时被誉称为“宴会的冠冕”,其作用是使人娱乐、供人消遣,而且从中还可以学到知识和道理,起到歌功颂德,谴恶扬善的目的。也可以说是教育人、鼓舞人的一种手段。据传荷马本人就是一位著名的歌手,在《奥德赛》中有位盲人乐师谛摩多科,他是一位诗人,并且能弹会唱,歌唱表演技艺超群。人们听他讲述故事,听到伤心处使人悲痛难忍,潸然泪下,听到感人处使人群情激奋、备受鼓舞,勇敢地去迎接千辛万苦。不得不说,德育方法的美学实践在当时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

不仅如此,在荷马的作品里,艺术家被认为是同医生、工匠、预言家等地位相当,是对公众有益的、到处受欢迎的人。荷马史诗中有这样的话:“我虽然心情沉重,但我愿向他致意;在世间凡人当中,乐师应该是最受到尊敬的,因为诗歌女神宠爱他们,教给他们歌唱的艺术。”在古希腊,《荷马史诗》被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材料,其中关于艺术方面的描写,如实地反映了其对德育的重要影响,也表明了德育美学方法的社会功能,对当时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罗马的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在主张美学艺术娱乐作用的同时,更强调其应当承担对人们道德教育的责任。照他看来,艺术固然可以供人们消遣,但作为一种正当的娱乐,一定要高尚和符合道德。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十分重视艺术的教育作用。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论述过美学和艺术问题。快乐主义是伊壁鸠鲁伦理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因此,他指出:我们最终的目的乃是得到快乐,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伊壁鸠鲁把快乐分为两种:身体的快乐,灵魂(理性)的快乐,而且认为理性的快乐高于身体的快乐,指出肉体的快乐是短暂的,而精神的快感则是长效的、稳定的[3]。马克思曾经赞扬卢克莱修是一位真正的罗马史诗诗人,“因为他歌颂罗马精神的实体;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不是荷马笔下的生气勃勃的、强大的、完整的形象,而是坚强的、武装到不可穿透的、没有任何其他品质的英雄。”[4]伊壁鸠鲁学派把艺术的产生看作是人的不同需求的结果。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这些需要,有些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有些是精神领域的需要。伊壁鸠鲁学派认为美的形象,容易吸引和打动人的感官,能够对人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震撼人的心灵,达到美好的境界。同样,借助于艺术及美学的魅力,唤起人们对这些美的追求,就能体会到其中至善的真谛,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德育方法的美学应用

文艺复兴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美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思想的一次解放,是知识与人的精神的一次创新,启迪了人的思想,肯定了人的价值,也是教育的一次革新,更是追求真善美的一次有效传播。在道德教育方面,主张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开始用新的道德观教育人们,提出了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新人教育。文艺复兴运动在知识及艺术传播过程中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塑造人的德性。在文艺复兴时期,相关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包括散文、戏剧、小说、诗歌和民谣等美学及艺术形式创作大众化的文学作品,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语言,传递社会道德,教育社会大众。艺术家通过创作美术、音乐等美学作品,运用艺术审美特点,传递感情和思想,培育人的热情高尚境界和乐观进取精神。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通过诗歌及戏剧等多种形式抒发对美的感受,激发人类高尚而美好的情感。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法国小说家拉伯雷的《巨人传》等文艺作品,都具有追求新思想的主旨,在当时影响和感化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作家、艺术家的职责是要指导读者按照合适的样子行动,用优美的、适宜的形式把最高贵的东西,例如安全、爱情和美德等等表现出来[5]。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要求诗人的作品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又要对生活有帮助,提出了文艺的美感教育作用。实际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文学艺术及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艺术家在进行文艺创作的同时,也在追求和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当然包括德育方法。如在作品中都树立典型的艺术形象加以宣传,或者有的还亲自开办学校而进行多方面的实验。如意大利的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建了被称为“快乐之家”的学校。这座学校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周围有湖泊、森林和田地,目的是使学生时时感受着自然美的熏陶,教室的布置充满了美的情调,墙壁饰以各种游戏的图画,这种诗情画意的优美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快乐之家”的气氛,宣传爱国爱家思想,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可以认为这种美学方法是当时德育方式的一大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中世纪大约一千余年的时间里,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神学和宗教。相关各国统治阶级都把神学和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武器,统治国家、麻痹人民,并且提供条件支持其在社会中的发展。恩格斯曾经指出,西方的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所以在这个时期,社会的意识形态,如哲学、艺术、政治、道德、教育、美学等,都渗透了宗教色彩,利用其解释、宣传教义和宗教神学思想。含有宗教神学的内容,通过美学、艺术视角与宗教的神秘主义情感相结合,发挥其教育作用,成为宗教的说教。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和摒弃的。

三、近代以来西方德育方法的美学探索

德育美学方法的主张和运用在近代西方很多国家都有体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高度评价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认为“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他主张教育艺术方法,其中也包括对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艺术方法。他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这就是说,它不会使得教员感到烦扰,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得教员与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6]夸美纽斯主张采用艺术手段,特别是主张利用优美直观的教育手段。他把美看作和善、和谐,强调和谐便是完美。“谁不喜欢一个长得好的人,一匹精致的马,一张美丽的像片,或者一张媚人的图画呢?它们之所以受到喜欢的原因,倘若不是因为部分与颜色的比例令人喜悦又是什么呢?这种眼的熟快感是很自然的。并且谁不喜欢音乐呢?这又是什么原故呢?这是因为声音的和谐生出了一种悦耳的调和。”[7]同时,夸美纽斯从美育的特点中,看到了它对受教育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他说:“眼睛看到美丽的图画,耳朵听到美丽的曲调,它们是不必督促就会去欣赏的。”[8]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思想里面,也有过这样的主张。从洛克关于游戏和消遣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是极力主张寓教于乐、在娱乐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他一方面提倡让儿童得到快乐而无妨害的娱乐,另一方面又反对那些有害的、无聊的消遣,目的都是为了进行有效的教育,具有实用、功利的作用。

德育的美学艺术方法在19世纪和20世纪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其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服务,包括道德等人的全面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把艺术和审美当作人类自身解放的途径和手段,“艺术,如果得到正当的看待,可以帮助无产阶级走向理论的成熟,从而能够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9]当然,把美学和艺术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思潮的武器和树立无产阶级道德的工具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们,始终把文学艺术与德育联系在一起。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认为,要求艺术为人类的利益服务,要求它们反映和表现生活,要求它们同样能够起到教育的职能,丝毫也不会中止其为艺术,而只是获得更有意义的新的特质。“社会的最崇高和最神圣的利益,就是那同等遍及于其各成员的社会本身的福祉。通向这福祉的道路,是自觉,艺术能促进这自觉,并不下于科学。在这儿,艺术和科学是同样不可缺的,科学不能代替艺术,艺术也不能代替科学。”[10]按照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的意见,文学艺术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要为人类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服务,成为人类社会的自觉的推动者,时代愿望的体现者,先进思想的表达者[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对本国公民的思想政治道德等价值观教育,教育的方式也灵活多样,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美学方法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不过,其隐蔽性很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各地建设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国家公园等,利用美学的艺术形式和优美环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宣传资本主义文明。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或者以广告和文艺节目的形式,传播思想政治和道德意识,充分发挥他们隐蔽性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生活之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的著作《民主公民教育:社会研究决策》中关于公民教育效果的衡量标准就包括了德育美学方法方面的评估标准,其中课堂气氛的第五条就包括移情与接受问题的评估;第二条包括了施教者的语言艺术、沟通艺术的评估;民主公民学习评估的第五条包括了受教者兴趣、讨论及大众媒体的参与程度等,由此可见美国的公民教育对美学因素的重视程度[12]。美国学校经常通过升旗仪式及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等活动,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和效忠国家的思想”;通过加强“校园民主”和鼓励“政治参与”,“努力教育青年认识民主原则,遵守民主制度。”[13]美国学校也十分重视各种礼仪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如在教室中悬挂国旗、唱国歌和对国旗宣誓等。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更是公民教育的有效载体,其以活泼生动和寓教于乐等特点成为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方式。

四、西方德育方法美学思想的现代启示

西方传统德育方法的美学思想理论与实践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德育史上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美学探索具有很大的启示,值得继承和借鉴。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需要美学艺术创新

因为过去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人们的生活理想和社会“需要”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传统德育方法,包括美学和艺术方法的应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确实“管用”。但人的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产生了波动和一定的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德育在时代背景、人的思维观念、教育环境条件等方面都完全不同。尤其是阶层分化导致人的价值观日益趋向多元,包括审美需要在内的人们的精神需要层次不断提高,以及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无疑增加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得有些乏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达到“管用”,就应该适应形势和时代的发展,注重方法理论的探讨和改进,改变唯理论灌输和唯文本化倾向,提高公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度。古希腊“诗、舞、乐、戏”传递的德育信息,文艺复兴时期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寓教于乐”主张和实践等传统的美学思想,都是借用美学和艺术的思想和方法,达到教育群众的目的。那么,拓宽传统德育方法的美学思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创新,注重教育过程的审美性、艺术性,增强公民的接受能力,将有可能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推动公民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设计应注重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般来讲,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依靠两种力量作用于人,一种是内在的动力,一种是外在的力量。从哲学的角度,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说,人的内在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起决定作用。这就提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设计必须注重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应以传统德育的美学应用为历史借鉴,以美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为目标,探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通过历史考察,不难看出历史上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挖掘了德育方法中美的可贵因素,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包含美的属性,或多或少运用了美学及艺术方法进行具体实践。这些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思想意识和规律性,不乏科学的主张,为我们奠定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教育理念。从主流的概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影响,不具有强制意义,是普遍性和大众化的教育,全体公民都是受教者,在教育方法上应该探索大多数人易于接受、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和手段,以调动他们广泛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美学研究需要进一步体现科学性和现代性

虽然美学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德育过程中都有应用,但还比较零散,随意性很大,还没有上升到某一特定方法的高度,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方法体系,有必要完善和构建美学方法体系,使之进一步科学化和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是孤立的存在,必须与社会发展条件相联系。考察教育的发展历史,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的发展与技术的演变是相辅相成、相伴相生的,教育和技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技术发展的萌芽时期,普及技术往往受限于当时的教育水平。但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无疑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和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样,随着历史发展,技术与教育不断地结合[14]。从历史发展进程加以审视,文字、语言的发展,印刷术的发明,以至于技术传播方式的革命,如电影、电视等视听技术,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功不可没。相反,技术也为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支持,作出了贡献。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也可以发挥技术的作用,可以利用技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领域,以提供支持,同时为科学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依据。“高科技和美学思想的平衡是思想教育的大趋势。”[15]也就是说,科技和美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开拓提供了条件和保证,特别是利用数字技术产生的美学效应,有效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16]。纵观传统德育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那时始终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持和应用。所以说,在过去的时代,科技和美学影响了美学方法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其科学化的进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性和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应该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现代性是指使事物具备现代文明要素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研究的现代性集中反映在其结构要素之中,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现代性等。这些要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的思维水平、物质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进步而进步的,因此,在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美学体系,以至于在运用具体方法过程中需要突出时代特色和现代水平。

参考文献:

[1][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3][5][11]涂途.西方美育史话[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7][8][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9]王鲁湘.西方学者眼中的西方现代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0]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M].北京:时代出版社,1952.

[12] Shirley H.Engle,Anna S.Ochoa.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decision m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M].New York,N.Y:Teachers College Press,1988.

[13][美]卡扎米亚斯,等.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等,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14]单关贤,李艺.教育中的技术本质探讨[J].教育研究,2008(5).

[1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情报室.教育思想转变与教育改革趋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16]饶宁华,赖雪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的基本形态及其功能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猜你喜欢

美学德育政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外婆的美学
“政治攀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