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四个现代化”到“第五个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的演进轨迹

2014-02-11罗平汉

探索 2014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国家制度

罗平汉,方 涛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并引起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相应变化[1](P12)。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建设的目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理论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共继“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后,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并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在现有研究中,还没有专门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角度,历史地分析中共对现代化的认识是如何从“四个现代化”发展到“第五个现代化”,更没有深入分析这一变化背后的缘由。以中共文献为依据,通过文本分析,结合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可以再现中共对现代化认识的演进轨迹。这不仅可以深入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缘由,而且对全面把握其内涵具有现实意义。

一、“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的现代化,选择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此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在不同的阶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认识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逐步形成并确立“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抗日战争中,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军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不敌日本,主要原因在技术落后。要打败日本,必须发展工业,掌握先进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军队。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要“发展新的军事工业”,“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2](P470、511)。10月12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强调,要“创立真正现代化的机械兵团”[3](P614)。此后,“现代化”在中共文献中开始大量使用,主要是用于军事、军队方面。1944~1949年间,毛泽东在《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论联合政府》、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就中国的工业化问题作了大量论述。他提出,中国的民族独立要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可以说,中共对现代化的认识是在外敌入侵强烈刺激下的一种反应,是出于救民族于危难的现实选择。因而,在对新中国建国目标的设计中,中共明确提出了国家工业化、农业近代化(或现代化)的任务。

(二)1949~1956年: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为重启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了基本前提。中国的现代化,选择的是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中共认为,经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先进,“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4](P226)。这样,此前确立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目标已经实现。接着,就是要解决国家富强的问题。1954年9月13日,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5]这是中共文献中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最早表述,并于1956年9月26日写进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1956年9月27日,中共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完整阐述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问题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指出,在现代中国条件下,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决工业化问题。国内主要矛盾的实质,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6]。这一论述表明,在中共看来,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需要解决的是落后生产力的问题,因而要致力于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属于经济现代化的范畴。

(三)1957~1977年: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1957年2月27日和3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和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提到“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4](P207)。1958年5月27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决议肯定了毛泽东“三个现代化”的提法。这一表述,不再把能纳入工业的交通运输业单独列为现代化的一项内容,而是增加了“科学文化”这项。没有把现代国防放在一起讲,主要是考虑到国际形势的缓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共放弃了国防现代化的目标。1959年底,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7](P116)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明确地阐述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之所以又将“国防现代化”加进来,主要是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印边界冲突等因素影响,导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恶化,中共开始改变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

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8](P370)的提法。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9](P412)。于是,“科学文化现代化”被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1964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9](P439)。1975年1月,根据毛泽东关于“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周恩来在他生前最后一次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9](P479)这一表述,相比1954年,把农业放在工业前面,主要考虑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吸取“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教训。

二、“现代化”的丰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在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中,中共认识到,社会主义在具体制度层面存在弊端,现代化建设不应局限于四个现代化,并开始把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等纳入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不断丰富。

(一)1978~1987年:以“四个现代化”为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这也是中共正式文献中首次使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概念。“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10](P240)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涵更为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作了解释。他说,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11](204)。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10](P250)。由此,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2](P99)于是,中共关于国家建设的目标正式作了变更,不仅仅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还要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国家。

之所以提出并使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因为中共在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10年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在具体制度层面存在不少弊端,如民主不足、法制不健全、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鉴于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改革同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值得注意的是,“四个现代化”相比此前的表述,在次序上进行了调整,把工业放在了首位。这样的调整,更符合现代化的本义。现代化,其本质是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世界性历史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同时我国工业落后的国情,也要求把工业化放在首位。十二大还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意味着,在现代化的各项任务中,经济现代化的任务是重点。

尤为重要的是,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对现代化认识的丰富,中共逐步改变了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确定20世纪达到“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即“小康水平”[13](P64)。邓小平说,到20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0](P237)。根据邓小平的精神,中共十二大明确了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经济建设目标,即“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14]。这样,实际上就正式改变了此前确定的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二)1987-2006年: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对十二大提出的“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说,“这比以前的提法更周到些,不过句子还太长。语句简短一点好记。”[10](P276)鉴于此,中共十三大报告对其进一步作了提炼,提出“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5]。十三大还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5]这样,就正式把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推迟到21世纪中叶,而且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十三大报告中,“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不再出现,而代之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正式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代替了十二大党章关于党在现阶段总任务的表述。由此,“四个现代化”的提法退出中共正式文献。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制定了21世纪上半叶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2006~2012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我国社会进入了矛盾多发期,民生问题越来越凸显。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强调要使社会更加和谐。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也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内容。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身要求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还要实现政治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简而言之,国家治理体系是指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是指运用制度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使制度更加科学和完善,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16]。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以来,中共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不足的是物质文化还很落后。因而,在中共看来,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就是经济、文化层面,不存在所谓政治现代化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重新审视国家治理体系问题,认识到社会主义在具体制度层面还存在很多弊端,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明确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了这一目标的具体时间。他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3](P372)此后,历次党代会坚持并将这一战略思想具体化。中共十四大正式肯定了这一思想。中共十五大在确定21世纪上半叶发展目标时,明确将“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纳入建党100周年时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到2020年,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等。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等。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而言,总体上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存在不足。比如,制度之间的衔接还不够,制度体系不健全。没有按照现代国家治理要求理顺国家与社会(包括社会中的个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7]。各治理主体能力不足,按制度办事意识不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改革在实践中表现出的浅层次、碎片化和非均衡性特点,诱发了二元结构困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教育医疗住房安全问题以及固化的利益藩篱;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18]。从现实发展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社会融为一体的局面逐步打破,国家与社会开始分离,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社会的独立性、利益诉求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明显,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显著增强。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已进入从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迈进的新的历史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浪潮有力地冲击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挑战国家治理能力,社会大转型推动着国家治理的转型和现代化[19]。

因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要在2020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建立一套更完备的制度体系。这个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对各方面体制机制进行全面的系统改革,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鉴于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一方面,这是对改革开放35年来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20]。从内涵上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属于政治现代化的范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之一。从中共文献中关于“现代化”的用法来看,这是第一次把政治领域的概念与现代化一起使用。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共现代化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综上所述,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共对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从“四个现代化”到“第五个现代化”的发展轨迹。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认识到,必须发展工业,拥有现代化的机械军团,才能打败强大的敌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逐步提出并确定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以新的角度审视国家治理体系,认识到,社会主义在具体制度层面存在弊端,开始把现代化拓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把政治概念与现代化一起使用,这是中共现代化思想的重大发展,符合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规律。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面临不同的任务,中共对现代化的认识呈现不同的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中共最初对现代化的认识不免有片面之处。但就总体趋势而言,中共对现代化的认识是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全面,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1954-09-24.

[6]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N].人民日报,1956-09-28.

[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从一大——十七大)[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N].人民日报,1982-09-08.

[15]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N].人民日报,1987-11-04.

[16]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

[17]丁志刚.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J].江汉论坛,2014(1).

[18]陈家刚.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4(1).

[19]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

[20]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1).

猜你喜欢

现代化国家制度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