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小平的权力交接思想
2014-02-11徐华芳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91
□ 徐华芳 李 萌(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自第三次复出工作之后,一直致力于思考中国的未来。这期间的很多思想和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也包括他晚年多次提及并且亲自践行的权力交接思想。
一、邓小平重视权力顺利交接的原因
邓小平在1980年就提出要改革当前国家的领导制度,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在《邓小平文选》中最早涉及接班人思想的文章是他1979年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之后多次在重要场合都提及了这一思想。邓小平晚年基于历史和现实考虑,把权力交接这一问题摆在突出地位。
(一)自然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人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路径,从出生到死亡,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邓小平曾多次提到“自然规律”。“现在各级领导班子岁数太大,精力不够。”[“1]老干部现在大体上都是六十岁左右的人了,六十岁出头的恐怕还占多数,精力毕竟不够了,不然为什么有些同志在家里办公呢?为什么不能在办公室顶八个小时呢?我们在座的同志中能在办公室蹲八个小时的确实有,是不是占一半,我怀疑。我们老同志的经验是丰富的,但是在精力这个问题上应该有自知之明。这是自然规律,没有办法。”[“2]我希望大家长寿,但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3]人老有老的长处,也有老的弱点。人一老,不知哪一天脑筋就不行了,体力到一定程度也要衰退。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领导层更新也是不断的。”[4]老人有老人的宝贵之处,他们的宝贵经验是年轻的人所无法拥有的。但是老年人毕竟上了年纪,做工作还是有不足的。可见邓小平对这一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
(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国家,“家天下”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在共产党执政之前,统治者根本就没有权力交接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这种思想开始于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这一时期党的第一代领导层的年龄普遍已经七十岁左右了,毛泽东已经71岁,虽然邓小平年轻一点,但也有60岁了。这是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思考,但是由于后期对国内形势判断的失误,认为现阶段仍要以阶级斗争为纲,才没有将这一思想付诸实际。十年文革,各方面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也正是由于文革,让复出之后工作的邓小平认识到选拔适合、合格的接班人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邓小平自己也说过文革结束出来工作后,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很实际又很紧迫。五年以后再开中央全会,在座的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工作了,那是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就晚了。”[“5]我们干部老化的情况不说十分严重,至少有九分半严重。”[6]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就指出:“我们建国的时候不存在这个问题,那时候领导人都比较年轻。从党的十一大开始出现这个问题。这有客观原因,一大批老干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都被打倒了,后来解放了,重新恢复领导工作,所以领导班子年龄偏大。”[7]可见文革的经历,给了邓小平深刻的教训。
(三)共产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保证。邓小平一直将权力交接、培养接班人视为“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8]。“选拔干部,选拔人才,只要选得好,选的准,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9]这是一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如果从现在、从部分开始,花个“三五年时间解决这么一个大问题,我们的事业就越来越有希望”[10]。“我们要向前看,我们这个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啊!”[11]这个问题事关现代化发展,解决得好,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解决不好,就有可能会亡党亡国。当然这一项伟大的事业并不是这一代领导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他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长期性,“领导层年轻化要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恐怕要十年的时间”[12]。因此他说:“这个任务,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我相信,这一点是一定可以做到的。”[13]
二、邓小平权力交接思想的主要内容
国家领导人权力能否平稳交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局的稳定。“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有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性强的人来接班才能保证。”[14]对于如何选拔接班人,叶剑英曾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二是大公无私,严守法纪,坚持党性,根绝派性;三是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有胜任工作的业务能力。”[15]这些都包含在邓小平的权力交接思想内。
(一)坚持“四化方针”。这里的“四化”专指选拔干部的四条标准,即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前途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1“6]四化方针”是一个统一体,是对一个合格干部的综合要求,但是其中也有主次之分,居于核心的是革命化。“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17]在保证革命性的前提下,还要年轻,有精力为国家做贡献。“领导班子还是要注意年轻化,要选马克思主义者。”[18]在这些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我们的干部队伍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要有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要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纪律”,但“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19]。有这些还不够,还要坚持学习,不断的学习。邓小平曾号召在党内要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现在我还想提出一个新的要求,这不仅是专对新干部,对老干部同样也适用,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主义,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达到我们最后目的,实现共产主义。”[20]邓小平的“四化方针”,为之后我们党选拔年轻的干部提供了执行的标准。
(二)坚持德与才相结合。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以德服人,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也要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而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处理问题。邓小平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21]。陈云提出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2“2]要有一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我们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四个现代化,理所当然的,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2“3]没有专业知识,又不认真学习,尽管你抱了很大的热心建设社会主义,结果做不出应有的贡献,起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还起相反的作用。”[24]只有将德与才相结合,才能选拔出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三)坚持整体批次的培养。所谓整体批次的培养是指在培养接班人时要着眼于整个领导班子而不是个别领导,是有批次的培养而不是个别的培养,以形成集体领导的制度。邓小平向来反对个人崇拜,“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建议权力不宜过分集中”[25]。因此他主张集体领导,并告诫第三代领导集体“你们这个班子要搞好,关键是要形成集体领导,这个集体要有个核心”[26]。“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27]他主张“要坚决执行领导班子年轻化的方针,但步子要稳妥,也不是只讲年龄这一条,还要德才兼备,并且要有经验丰富熟悉情况的同志参加,形成阶梯结构”[28]。这样不同年龄段干部都能得到锻炼。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共产党历来都提倡民主作风,但是在革命队伍内仍不乏家长制作风。“这种作风的危害是除了使个人高度集权以外,还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家长制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社会现象,它的影响在党的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危害。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可惜,这些好的传统没有坚持下来,也没有形成严格的完善的制度。”[29]因此邓小平多次提出要克服过分集中的弊端,要发扬民主。“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30]在党内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要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一言堂、个人说了算,集体做了决定少数人不执行等等毛病,都要坚决纠正。在目前这个情况,尤其需要重申和强调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31]
三、邓小平权力交接思想的启示
(一)为后人树立榜样。邓小平晚年为中国的发展做的突出贡献就是提出要建立领导干部退休制,并亲自践行了这一思想,为今后的领导人的权力的平稳过渡树立了榜样。邓小平自己多次流露出退休的想法,“我自己就有这个想法,如果党允许我今天退休,我马上就退休,这是真话,不是假话”[32]。“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退休,对现行政策能继续下去比较有利,也符合我个人向来的信念。”[33]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做的讲话中总结了他自己的工作方法,那就是尽量少做工作,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第一,可以多活几岁。第二,让年轻一些的同志多做工作,他们精力充沛,比我做的更好。”[34]可见,他对年轻人的信任,也为其他老干部放手把工作交给其年轻的干部树立榜样。
(二)展现了伟人宽广的胸怀。伟人的一大特点就是有着宽广的胸怀,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文革之后,正是急需大量人才的时候,可是由于各种限制,导致人才得不到充分的涌现。邓小平提出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对青年人我们要具体分析,有少数青年人受‘四人帮’的思想体系的毒害很深,至今还不悔悟,我们决不能选这种人当接班人”[35]。“中青年干部有的是,问题是过去我们老同志眼睛长期不是向着他们,不从他们中间去选拔接班人,总是在老的圈子里面转过来转过去。”[36]面对一些老同志对年轻干部能力的质疑,邓小平讲到“在座的同志过去负重要责任的时候年龄都不大,当团长、师长的,有的当军长的,也只是二十几岁,难道现在的年轻人比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蠢?不是。是因为被我们这些人盖住了,是论资排辈的习惯势力使的这些年轻人起不来。”[37]邓小平做事及做人向来都很低调,不准出个人传记或歌颂他的行为,他说“现在外国报刊都是讲我在里边起了什么作用。有作用,主意出了一点,但主要的工作,繁重的事情,是别的同志做的”[38]。可见他的心胸开阔,对名利的淡薄。
(三)要有识人用人的胆略。人才是一个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各种专业的人才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才能有蒸蒸日上的局面。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不是缺乏人才,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与其他老干部瞻前顾后的想法不同,邓小平能识人也能用人。他自己就讲过。1975年他出来整顿,正是用了几个人才,才能把各方面做好。他也提到了几年前去参观时遇到的一个副厂长,“我发现这个人不错。我说他不错是指什么?一个那么大的汽车厂,他是技术骨干,工作胜任,这是讲能力。他的年龄那个时候是三十八岁,现在四十岁。更重要的一点,他是‘文化大革命’中受打击的,他是反对打砸抢的,以后一直是表现好的,包括对待所谓‘反击又倾翻案风’这些问题在内。这样的人才特别可喜。”[39]邓小平一直坚持要选年轻的、好的接班人,“要选人,选好人,帮助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40]。实在不行,也可以及时的更换,“一定要趁着我们在的时候挑选好接班人,把那些表现好的同志用起来,培养几年,亲自看他们成长起来”[41]。
(四)要制定科学的退休制度。制度是国家发展的保障,只有各项制度有序的运行,国家才能保证平稳的发展。领导干部退休制度的建立就为国家的平稳发展提供了条件。文革的阴暗大家仍记忆犹新,正是因为没有建立科学的制度,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文革中,林彪、王洪文、华国锋作为接班人都是毛泽东同志一人指定的,而其他岗位上的高层领导也是书面圈定或是口头许愿,根本就没有制度可循。邓小平极力主张建立退休制,改革现行的干部体制,以免重蹈文革的覆辙。“我们要改革现行的干部工作制度,建立有利于提拔选拔年轻干部的制度。”[42]为了使一批老干部继续发挥才能,他还建立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一个过渡,但最终还是要走向退休制度。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产生,以及邓小平在十三届五中全会上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邓小平的权力交接思想得到了切实的践行,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权力交接的先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领导职务终身制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中国共产党以伟大的政治勇气和魄力,顺利地完成了这一历史课题。随着十八大新一届领导人的产生,邓小平的这一伟大思想再一次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1][2][3][5][8][9][10][11][13][14][15][16][17][19][22][23][24][29][30][31][32][35][36][37][39][41][4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2.221.227.280.222.225.281.227.342.193.222.361.361.262.326.261.264.330.321.360.227.222.414.223.411.192.226.
[4][6][7][12][18][20][21][25][26][27][28][33][34][38][4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6.5.241.249.315.146.380.311.318.310.241.174.84.8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