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科技强国梦解读

2014-02-11李三虎李佳广州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广东广州50070

探求 2014年5期
关键词:强国总书记科技

李三虎李佳(、广州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广东 广州 50070;

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00)

工程科技强国梦解读

李三虎1李佳2(1、广州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070;

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00)

自党的十八大将创新驱动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工程科技强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在我国各个工程领域和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对工程科技强国梦的热烈讨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我们看到,工程科技强国之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关系在于,它既是对我国古代辉煌历史的参照,又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现代化梦想的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设想。实现工程科技强国梦有赖于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而创新驱动又需要在创新链条上得到经济社会的强大支撑。充分发挥13亿人口中潜藏着的巨大人力资源、智力智慧资源,把创新型人才培育放在创新最优先位置,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一定能以工程科技创新为中国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和生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科技强国梦;自主创新;创造未来美好生活

自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工程科技强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13年7月17日,他在中科院考察工作时,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时隔4日,他在武汉考察工作提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2014年6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发表了题为《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说“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六天后,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并“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这些重要讲话在我国各个工程领域和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在与中国梦的关联意义上,涌向出“工程托起中国梦”、“工程汇聚中国梦”、“科技连着中国梦”、“科技梦助推中国梦”、“科技梦支撑中国梦”、“科技梦成就中国梦”、“技术助力中国梦”等词汇。从老百姓的期盼、工程科技界的讨论到总书记的概括总结,工程科技强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谋求可持续发展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最强音和最利器。

一、历史参照与时代呼唤的互为映衬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工程科技梦也好,中国梦也好,都是一种理想、愿景、期盼和追求,是对中国历史和经济社会存在的反映和时代呼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科技强国之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这种统一关系,既是对我国古代辉煌历史的参照,又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现代化梦想的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设想。

在1500年前,人们绝不会想到西方世界会创造出巨大的现代工程科技进步。与世界上包括古代中国在内的其他文化和经济活动中心相比,欧洲在工程、航海、数学和文化等方面并不占优势。倒是在东方世界,无论是以希腊语的“丝绸之国”(Seres)相称,还是在英语世界以“瓷器之国”(China)相称,都代表着古代中国的工程科技形象。中国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作为当时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与国家强盛是同一个社会政治过程,因此被历史学家称为“水利帝国”;万里长城作为古代中国力量的历史性积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军事结构”;明代郑和下西洋代表着在世界上的船舶制造和航海发展优势,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还要早80多年。但自此以后,中国海上贸易缓慢,逐步远离海洋,转向海禁,与以欧洲为代表的世界文明隔绝开来。进入19世纪后,相对于英国现代工程科技文明,中国古老文明立刻陷于劣势状态。2014年是个甲午年,120年前的1894年也是一个甲午年。正是在这个甲午年,西方现代工程科技优势真正让中国人从自封的天朝大国梦中惊醒。在这种警醒过程中,中国人开始以“强国富民、救亡图存”的中国梦追求,推动着工程科技文明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转型。

中国近代以来的曲折历史表明,西方国家的现代工程科技优势意味着西方文明本身拥有强大的文化实力。正如美国学者阿尔法雷斯指出:“至迟到1949年,西方技术提供了一种意识形态功能:它向中国人表明中国自身的落后;它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划下一道深深的伤痕:中国锐气已被‘挫败’。”这种意识形态功能始终伴随着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选择,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当追求中国梦从“强国富民、救亡图存”转向“强国富民,文明复兴”时,也依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对工程科技强国之路给予塑造。毛泽东同志的“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周恩来同志的“向科学进军”,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的“科教兴国”,胡锦涛同志的“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是这些思想、观点和论述,逐步形成了我国工程科技强国梦的广泛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由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与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高速铁路,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经济社会存在而不断得到强化。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由此开始提出一个问题:中国能否或何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限于目前我国人均水平仍处于全世界100多位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被超赶的历史事实,我们对这一问题并不能做出过于乐观估计。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当今世界,信息、生物、纳米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把握这种世界科技革命趋势,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要走自身的工程科技强国之路。

二、自主创新与社会支撑的实践逻辑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中国梦实际上是指“两个100年”目标:一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均能享受到高标准生活质量,包括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和到2030年完成城市化(城市化率达到70%);建成现代化国家则是指我国科技和经贸成为世界领先者、文化和军事实力地位恢复并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建成现代化国家,都必然与走工程科技强国之路是一种同步走和同向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如果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话,那么这个信心源自“创新、创新、再创新”的工程科技发展方向,源自“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的巨大勇气。

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创新、创新、再创新”的急迫吁求与经济增速的新常态直接相关。以往我国高速增长来自两大传统红利的巨大驱动:一是从供给端看,内部的人口红利带来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二是从需求端看,外部的全球化红利带来了外需的爆炸式增长和外国资本的大规模涌入。随着目前这两大传统红利的急剧衰退,按照发展经济学家索洛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三大增长要素理论,中国经济增长的继续保持便只有转向自身的内生技术创新这一道路了。我国正在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避免对他人的科技成果的依赖和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就是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便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并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在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是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都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2013年,我国全年R&D经费支出11906亿元,占GDP比例达到2.09%;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7%。有人预测,中国R&D经费支出2022年将超过美国。但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届时要达到70%以上,仍然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这意味着到2022年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乃是目前我国一项战略性历史任务。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其巨大的要素作用和潜在驱动功能,必须要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适应中得到发挥和释放。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一项工程科技创新活动,一般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商品化、产业化等的成果转化环节。随着我国R&D费用逐渐增长,我国科技成果越来越丰富,期刊论文数量、发明专利申请量都已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位。但科研成果转化并不顺畅,在创新链条中存在应用研究脱离市场需求、中试力量薄弱、重大关键技术商品化缺乏吸引力等重大瓶颈。这些重大瓶颈的存在,要求我们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关系,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起到配置创新资源作用,加强需求引导,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坚持科技面向经济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集中政策资金用于早期创新引导和降低中试门槛,推动市场主导的能力型科技孵化发展。

三、培育创新人才与创造美好生活的未来归旨

我国目前快速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和约束越来越大。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量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88位;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01平方公里,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弱;人均拥有矿产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居世界第81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鉴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急迫和国际经济地位的继续保持,必须要把巨大的人口数量转变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本,释放出新的创新型人才红利,加快以创新替代资源驱动发展的历史进程,实现从规模到质量的全面转型。

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潜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智力智慧资源。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了1.2亿人,其中工程科技人才数量达到4200多万人,但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美国人力资源总量只占世界的5.1%,但其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4%,研发总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吸引着全世界优秀人才集聚,从而能够在工程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始终居世界前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人力资本投入为导向,实行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战略,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更好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要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转变,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尊重科技人员创新自主权,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形成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自主创新文化氛围。

工程科技强国不仅是工程科技界的历史使命,更关乎所有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工程科技源于生活需要,又复归于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科技是人类实现梦想的翅膀,承载着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让明天充满希望、让未来更加辉煌”。工程科技强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梦。工程科技创新依靠社会支撑的创新型人才培育,也是为了老百姓而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启动新的资源红利必然以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为动力,进一步提升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中国人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周权雄

C951

A

1003—8744(2014)05—0010—04

2014—7—21

李三虎(1964—),男,广州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主任、教授,《探求》杂志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社会空间理论和政治伦理;李佳(1993—),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失灵与政府治理。

猜你喜欢

强国总书记科技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