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城乡结社组织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2014-02-11吕艳琼
吕艳琼
1 两宋时期结社组织发展的状况及特点
两宋时期,由于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非常激烈,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民间会社发生的变化尤为显著;因为战事较多,城乡结社组织便自发地担当起维护社会秩序、组织地方武装备边保境的作用。从整体上来分析,那个时期的战事大致分为三类:(1)统一战争。宋太祖赵匡胤前期身居“殿前都检点”,得国后非常重视讲武练兵。为结束五代十国的“分崩离析”,曾整训37万军队,经过13年的战争,一统天下;(2)抵御外侮。这类战争又分两类:一类是中国境内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一类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并肩反对外国入侵的战争。北宋时有抵御契丹、西夏和女真的战争,南宋时期主要有岳飞、韩世忠等著名将领以及河北人民的抗金斗争;(3)农民起义。两宋时期200余年,农民起义400余次,为历代所罕见。北宋初年,黄河和长江流域许多农民组织起来,练习兵仗。北宋末年,方腊起义,在浙江睦州(今建德县)邦源洞箭头岭下,建有一里见方的演兵场。那个时期,除经济和军事外,政治和文化对武术发展也有重要影响。而在文化方面,除文化科学的繁荣,“三大发明”的出现与发展对武术发展有影响,其他影响传统武术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当数道教、佛教的发展和理学的兴起。首先来谈道教。北宋时期权贵阶层热衷和推崇道教,以至于其发展态势超过佛教。在当时,研究道经蔚然成风,道教理论迅速丰富和发展,如著名道士张君房的《云笈七签》一书,就汇集了大量导引养生的资料,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而赫赫有名的华山道士陈抟也是一位养生大家,他对首家著名的内丹理论有重大发展。南宋时,道教宫观遍于名山,金大定七年,王重阳创全真道,其弟子邱处机因见重于元太祖而盛极一时。新起的道派,大多主张道、释、儒三教融合,重视内丹,强调精、气、神的修炼,斥外丹为邪术;其次再谈佛教。北宋提倡佛教禅宗,五宗并盛,对理学影响较大,因而理学家程颐、朱熹等也注重静坐、调息等。宋元时期,佛教进一步汉化,并日益与儒道相结合,使其具有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气息,佛教导引方术在民间颇为流行。此时僧人习武也很普遍,不少僧人曾参加过宋代抗金斗争。作为民间习武活动的一部分,僧人习武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第三,谈谈理学。理学兴起于北宋,鼎盛于南宋,是佛道哲学思想渗透于儒学而形成的新儒家学派。宋理宗后取得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数百年统治思想的支柱,其观点对民间武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 两宋时期的武术武艺发展
宋元时期,是古代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宋朝和其他民族政权都重视加强武备和军事训练,从而促进了兵器种类的丰富和发展。在宋元时期已经出现所谓“十八般武艺”的记载。大量宋元笔记小说中记载了较多与武术有关的内容,尤其是关于宋代“套子”的记载和百戏中带有剧情设计的格斗对练,是研究武术套路演变和发展的重要参考史料。到明代,史料中出现了对武术技术和风格流派的明确记载,足见宋元时期的武术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的成熟期。
作为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两宋时期兵制、武举制度与武学体制的发展,也促进了武术套路的形成。(1)兵制。在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了15年的“将兵法”和“保甲法”。“将兵法”是选择武艺精良的将官,轮番教阅军队,使原来“将骄兵惰”的宋军,战斗力有所提高。(2)武举制。宋代武举制度是继承唐代武举的遗风,但并未完全效仿唐制,而是在传承中有着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宋正式建立武举科目,考试有时不定期,有时三年一贡选。除乡、省、殿三级考试之外,在“解试”之前设了“比试”,又称“引试”,考试内容一般都包括武艺和程文两科。武艺一般包括弓步射、马步射、踏弩、抡使刀枪器械等科目;“程文”包括策问和墨义(“策问”是考经史或时务中有关战策问题,限七百字;“墨义”是解释兵书大意,一般先试弓马,不精者先被淘汰)。(3)武学。武举制度的产生造就了武学体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武学可以说是伴随武举制度产生而出现的事物。武学制度,始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但旋设旋罢,直至南宋绍兴十六年三月后才一直延续下来。武学入学,一般需考试,入学后分上、内、外三舍,即学制三年。
宋代军队和宫廷武艺表演兴盛,对武术发展亦有一定影响。宋代军队武艺表演是对唐代的继承和发展,它的表演不仅限于军队,也常常用来供皇帝娱乐喜庆。据记载当时的“出阵对舞”已经类似现代武术的对练表演。其表演形式不是简单的军队武艺技术演练,在武打中参杂了大量的剧情和民俗文化内容,且武艺表演种类繁多。这说明,当时的军队武艺表演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3 两宋时期结社组织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3.1 两宋乡村结社组织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我国民间结社组织,汉时已有,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始,民间且耕且战,自保自存成为一种风气。此后,流风余韵,绵延不绝,直到宋以前仍有一定影响。两宋时期,是我国辽、宋、西夏、金政权先后并立的时代,其社会特征之一就是各军事力量长期对峙,战事频繁,民族矛盾尖锐;同时,由于宋对内残酷剥削压迫,使国内矛盾也异常尖锐,人民揭竿而起,自相结社反抗压迫的斗争屡有发生。在这种内忧外患交织的情况下,宋朝廷不仅支持,自己也曾组织过一些民间结社。当时参社的士兵主要是来自农民。这些士兵平时务农,农闲时才练武。根据当时民间结社组织的背景、性质和作用,笔者认为以下三种类型的结社组织对武术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1)以防御少数民族入侵为主的农民结社。其组织的武艺活动,主要是针对宋朝此起彼伏的边患,如当时弓箭社的武艺活动即是如此。除此之外,北宋末至南宋初,各地村民还组织了寓兵于农的抗金武艺组织,“忠义巡社”,和不以“社”为名,但与社性质相同的组织。如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知定州官员滕甫所讲到:“河北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便利,与夷人无异。”
(2)以宗教、乡豪为核心的结社组织。这些结社组织是在战乱动荡的环境下形成的,它以宗教、乡豪为核心,其目的是自保,它们的武艺活动对武术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国家为了边境防御的需求,就地取材,使用大量的“土人”建立结社组织。这类结社由政府统辖并为政府所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乡村结社组织的合法性,推动了武艺的繁荣与发展。
宋代时期基本上鼓励结社组织,但是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也会根据政府的需要,废除乡村结社组织。如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为防范边境而设立的土人结社组织万弩社,据宋史记载当时已有上万人之多,而到了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因大臣上书而废之。
3.2 两宋城市结社组织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在农村结社组织蓬勃发展的同时,宋代城市结社组织也在发展,但其活动内容以娱乐为主。南宋时期城市中出现如此众多的组织有以下原因:第一,市民阶层壮大。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大约到十一世纪,即宋以后有了较明显的变化,这时生产力比过去有了较大发展,在繁华的城市里,不仅聚集着一大批手工业制造者、商人、小业主,而且还聚集着一些行定租制的地主以及闲人,这些“市井之徒”便成了南宋时期城市娱乐性组织的成员;第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宋金“绍兴议和”(公元1141年)以后,双方虽有三次战争,但江南地区未遭南侵之扰;第三,城市娱乐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的高度发展以及行会组织的发展促使了各类“社”的产生。宋室南迁时,大量民间艺人随之流入南方城市,和南方艺人一起促进了南方地区娱乐体育、文艺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而有关娱乐体育的结社组织的出现,则推动了武术的蓬勃发展。
4 结语
两宋时期,民间具有体育性质的城乡结社组织的大量建立并不是偶然的。它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宋代体育结社组织的出现就是时代变化的产物。而宋代农村结社以军事战斗技能占主导地位的武艺活动和城市结社以体育、娱乐为主的活动,使得城乡结社组织对武术的发展有了截然不同的影响。两宋城乡结社组织内容和方式的丰富多彩、民间体育组织的大量出现,是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对后世武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 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 赵葆寓.宋代乡兵中的“社”[J].北京师院学报,1985(4).
[5] 宁可.述社邑[J].北京师院学报,1985(1).
[6] 史江.宋代军事性会社及其形成背景、特点及社会功能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2003(2).
[7] 林伯原.试论两宋民间结社组织的体育活动[J].体育科学,1987(2).
[8] 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演变趋势初探[J].学术论坛,2007(1).
[9] 王福才,车文明.对宋元明清民间祭祀组织“社”与“会”的初步考察[J].中华戏曲,2007(1).
[10] 孟宪实.论唐宋时期敦煌民间结社的组织形态[J].敦煌研究,2002(1).
[11] 郝春文.再论北朝隋唐五代宋初的女人结社[J].敦煌研究,2006(6).
[12] 马继武,于云瀚.中国古代城市中的民间秘密结社[J].社会科学辑刊,2003(5).